一、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起死回生的阅读收获?
读《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有感
这个寒假,老师让我们看三本《林汉达》但我只买到了一本《林汉达中国历史帮事集》,这本书很有意思,不防我来说几个帮事:
先是春秋故事中的《千金一笑》,大家应该都熟悉,它讲的是一个周朝时期的君王---周幽王,为了博美人儿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上的峰火,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它和《狼来了》的故事是一个道理,但我要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褒姒的身世,她其实不是褒家的人,她只不过是褒家为了救褒而从乡下找的一个姑娘,其实她真实姓名了是叫褒姒,这也只不过是褒家人胡乱编造的罢了。
其次是战国故事中的《起死回生》,大家应该也并不陌生,讲的是一个叫秦越人的大夫,人很好,医术也很高,大家都叫他“扁鹊”,他周游列国,替老百姓治病。一次,扁鹊见了桓公午,看了看,对他说:“主公有病,病在皮肤,要是不及时医治,病就会厉害起来的”。桓公午挺了挺胸脯,使劲地弯了弯胳膊说:“我没有病”,他送出了扁鹊,对左右说:“做医生的就想赚钱,人家没有病,他也想治。”过了五天,扁鹊再见了桓公午,说:“主公有病,病在血脉,要是不医治,病准会严重起来的”。桓公午摇摇头说:“我没有病”。语气中有点儿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特地再来看桓公午,他加重了语气说:“主公有病,病到了肠胃里,再不医治,病还会加深”,桓公午很不高兴,干脆不搭理他。扁鹊再来看桓公午,他见了桓公午,一句话也没说,就退了出去。桓公午叫人去问他,他说:“病在皮肤,用热水一焐就能好;病到了血脉里,还可以用针灸治疗;病到了肠胃里,药洒还及得到;现在病进入了骨髓,没法儿治了”。到了第二十天上,桓公午真的病倒了,他赶紧派人去请扁鹊,可哪儿也找不到他,桓公午躺了几天就死了。它告诉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但要适当的听,分析的听,否则终将会是害了自己。
这本书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非常有趣,你们可以来看一看。
二、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春秋故事总结?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一部连续的历史故事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目录以成语形式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一本成语故事集。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读起来很顺口,读着就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说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三、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批注(标明页数)
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战国故事》(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美绘本)之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
林汉达专业书评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把孩子带入历史长廊
最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重版了林汉达先生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历史知识启蒙读物。这部书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成年人的喜爱。许多人是看这部书长大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续看这部书,引起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走进灿烂辉煌的中国历史长廊。现在,每年出版的少儿读物品种数量很多,五光十色,林林总总,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很多,能够传世的就更少了。面对浩浩书海,家长选择起来颇要费一番功夫。因此,许多家长希望能买到一些经典传世的少儿读物供孩子阅读。这次《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的重版,就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令读者惊喜的是,这部历史知识启蒙的传世经典读物是以全新面貌和读者见面的。浓郁民族风格的精装封面,既突出了历史特色,又体现了传世经典的厚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醒目。内文不但保持了语言大师林汉达先生文字的原汁原味和刘继卣等名画家一百多幅插图,每章还设计了不同内容的书眉和题花、尾花,真是文图并茂,赏心悦目。淡黄色的轻型纸既能保护小读者的视力,拿起来阅读又很轻松。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内容有800多面的精装珍藏本,定价仅为39元,比起同类书的价格要低许多。
中华民族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把光辉的历史传统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特别是教育少年儿童,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历史,是一个光荣的任务。但是历史典籍浩如烟海,不可能人人都去读二十五史和《资治通鉴》,林汉达先生的《中国历史故事集》,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写出了一部通俗而简明的历史。只用了四十多万字,122个故事,就基本完整地勾勒出来从春秋战国到三国时期共一千多年的历史。
林汉达先生在书中,对历史资料作了认真的精选,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千金一笑》,战国时期的七雄并立,秦始皇统一中国,一直到三国纷争,最后西晋统一中国,选取了各个时期最突出的历史事件写成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反映了最重要的历史活动和重大转折,也写出了最重要的历史人物。所有这些故事,都有可靠的资料来源,体现了林先生严谨的治史态度。有些流传很广泛的传说,例如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借东风,虽然绘声绘色,却没有可靠的根据,林汉达先生都没有采用。林先生使用的素材,选自《史记》、《汉书》、《三国志消猛》、《资治通鉴》等正史资料,许多情节都有出处,严肃而又准确,尊重历史,客观叙述。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在历史故事里面,扬其精华,剔除糟粕,是林汉达先生的又一个特色。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中,既有精华,也有大汉族主义的表现,有对封建制度的赞扬歌颂,有对劳动人民的轻蔑,这些是必须剔除的糟粕。林汉达先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统帅史料,在这方面做了认真细致的工作,是值得称道的。例如在写三册银国故事的时候,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把诸葛亮神化,也没有把曹操妖魔化。在写到各少数民族的时候,十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历史故事既是历史,又必须是故事,是文学。《兄弟相残》的故事写的是郑庄公和弟弟太叔段争夺王位,在《春秋》里面只有“夏州桥宴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九个字的记载,在《左传》里面也只有三百字,林汉达先生把这段故事展开,写成三千多字的完整故事。《一鼓作气》写的是曹刿问战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十一个字,《左传》只有五百余字,林汉达先生把这一段写成两千多字的故事。这些历史素材经过林汉达先生的加工,交待了人物的关系,写出了事情的来由发展,有头有尾,曲折叠宕,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林先生在写故事的时候,既注意了每个故事的完整,又在大故事里面套着小故事,这个故事还连着下一个故事,互相呼应,彼此关联,连缀起来,形成了连绵不断的脉络,成了一部中国古代的简史。
林汉达先生在写作的时候,作了必要的情节的虚构,如一些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例如在《孙膑下山》中对孙膑装疯的描写,在《四面楚歌》的故事里,对处于逆境的项羽、虞姬,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对话感情强烈,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虚构的时候,林先生注意了合理性,做到有根有据,既符合人物的身份,也符合当时的环境。同是《千金一笑》的故事,林汉达先生没有像《东周列国志》那样用很大篇幅描写后妃争风吃醋,而是侧重于交代历史过程。比较起来,有些作者写的历史故事,只是把史籍译成了白话文,十分拘泥死板。还有一些历史文学作品,虚构起来漫无边际,过度夸张,或者流于俚俗。而林先生的历史故事,既有文采,又注意了可信和准确。
林汉达先生是浙江人,但是他在书中的语言却是标准的北京话,朴素而流畅,通卷不用艰深的名词术语,做到了口语化。特别是对于广大少年儿童读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让人倍感亲切。我很赞成叶至善先生在序言中的评价:林先生的这本书“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