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宋朝名人排行榜前50名?

宋朝名人排行榜前50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109 更新时间:2024/2/23 17:37:59

宋朝名人排行榜前50名?

(1)宋太祖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

(2)欧阳修宋朝文坛领袖

(3)包拯人称包青天

(4)王安石变法革新派领袖

(5)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主编

(5)苏东坡宋朝文艺全才

(6)朱熹继孔子子之后,人称“朱子”,开创礼教先河

(7)岳飞人称“岳爷爷”

(8)沈括宋朝著名科学家

(9)文天祥抗元最激烈的代表

(10)宋江小说《水浒传》梁山好汉领袖(历史上实为太行山)

宋朝历史简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因国君姓赵,又为区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刘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宋时北方政权契丹和西夏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宋朝建于五代末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后周帝位而改元自立。宋统一各藩镇后,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二帝发动宋代仅有的几轮北伐,宋代前中期疆域大致定型。此后宋朝一直采取重内轻外的消极防守策略,很少对北再兴干戈。建国之初,赵匡胤为避免重蹈唐后期藩镇割据和宦官频繁干政引发的悲剧,将军权归于中央,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采取调将指挥制。这一国策影响所及深远:一方面宋朝少有廷臣豪强乱政,经济、科技发达,文化极为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后武备积弱,频频不敌北方外患,对西夏、契丹用兵屡遭挫败[注9]。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

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据研究,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

儒家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详见宋朝科技),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250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1亿1275万。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大有人在。与宋以前的朝代不同,赵宋是通过军事政变而非武力攻夺建立的。宋朝的开国君主赵匡胤,原任后周一朝殿前都点检(即禁军统领),由于战功卓著,受后周世宗信任,成为其左膀右臂。显德六年(959年)世宗崩,年仅7岁的恭帝继位,赵匡胤有了代立之心。显德七年(960年)春节之际,赵匡胤的党羽制造辽国南下的假情报,时后周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率军出城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抵达陈桥驿驻扎,当天夜里他酣睡之时,被手下将卒加黄袍于身(黄袍加身),高呼“万岁”,被拥为天子,时年33岁,是为宋太祖。后周廷臣得知时城内空虚,只得承认现实。后周恭帝被迫逊位[参7]。赵匡胤曾为归德节度使,驻于宋州,春秋时期宋州为宋国故地(今河南商丘一带),故定国号为“宋”,定都开封,改元建隆。

建隆元年,赵匡胤平定南北李筠、李重进二人的叛军。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开宝二年(969年)十月,他听从赵普的意见前后两次“杯酒释兵权”,将手握重兵的将军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锋、赵彦徽、罗彦环等和地方武将的军事指挥权予以剥夺,委以虚职,改以文官带军,并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两宋因此得以避免唐时藩镇割据的局面。然而,这项国策也导致地方军事资源减少,使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始终处于下风。

政权稳固后,赵匡胤着手扫除五代残余割据,一统天下。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战略顺序,先取经济富庶的南方六国以巩固国力,再掉头北伐契丹附庸北汉。他先行假虞灭虢之计,攻灭荆南和湖南割据政权,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赵匡胤一心希望恢复唐时北方领土,设立封桩库储蓄钱财布匹,以期日后从辽人手中赎回被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976年)八月,他再度北伐,却于当年十月十九日突然去世,留下千古谜团,统一大业暂告停止。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太宗稳固皇帝位后,继续统一事业。其后,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吴越钱氏相机归降。太宗遣大将潘美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安史之乱后近二百年藩镇割据的局面。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顾众臣反对,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满,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参10]。太宗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乘驴车仓惶撤离,北伐未果。七年后的雍熙三年(986年),太宗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五位大将分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再行北伐。西路、中路军进军顺利,而主力东路军屡遭辽军挫败,粮道被切断,终未能与中西二路汇合,于岐沟关大败而溃。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西路主将杨业因掩护军民南撤被辽军俘虏,在狱中绝食三日而死。之后,北宋在对西夏党项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战役中屡次失败,但因其厌战,与宋廷议和。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四川爆发王小波和李顺发动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所到之处调发富家大姓除生活品外一切财产于众,得到蜀地农民呼应。次年正月,起义军占据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太宗得知后派遣两路大军讨之,起义军终于至道二年(996年)彻底失败。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太宗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而展开。太宗喜好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善书飞白体,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也是太宗亲自题写的。

太宗即位之事甚为蹊跷,是为“烛影斧声”之事,为确保政权合法性,赵光义抛出其母杜太后遗命之说,即“金匮之盟”。金匮之盟起源于杜太后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称要赵匡胤死后先传其弟光义,再传光美(后改名为廷美),再传德昭(赵匡胤长子)。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然而,太宗却先后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贬黜廷美到房州,两年后廷美死于谪所。太宗长子元佐因为同情廷美被废,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后襄王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参12]。至道三年(997年),太宗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元佐为帝。时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顺利即位,庙号真宗。宋朝始步入安稳守成时期。

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无所作为。自雍熙北伐后,辽国就经常在宋辽交界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参14]。宰相寇准力主抗战,结果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廿万匹,银十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历代观点以批评者为主,认为真宗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战略目的并未达到,且军事胜利者却要年年向战败者赎巨款买和平,甚为屈辱。肯定者认为,击退南侵本身已是胜利,宋时经济发达合约负担并非巨大,难以说成城下之盟。

寇准渐渐失宠,终被罢相。真宗开始信用佞臣王钦若。王钦若长于逢迎,深知真宗希望天下呈现一派祥和的气象,于是与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联手,于各地制造“祥瑞”之象,极力鼓吹真宗封禅,深得真宗之意。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年内先后三次封禅,严重损耗民力[参16]。真宗与皇后刘氏无子,真宗偶尔一次临幸刘氏侍女李氏,结果李氏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产下一子赵受益,就是后来的仁宗。而后,刘氏与另一名嫔妃杨氏共同抚养这名孩子。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赵受益为太子,改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刘太后十一年的垂帘听政时代[参17]。仁宗执政早期一直处在刘氏的阴影之下,直到刘氏死后他才得以施展抱负

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三年(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持续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宋夏战争主要经历五个时期,即宋仁宗-夏景宗时期,宋英宗-夏毅宗时期,宋神宗-夏惠宗时期,宋哲宗-夏崇宗时期,宋徽宗-夏崇宗时期。宋军的失利使辽国趁机施压,导致重熙增币的发生[参19]。宋夏战争不利后,仁宗罢免宰相吕夷简,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推行庆历新政,取得良好效果。任用包拯管理京城和御史台。在边疆上,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南蛮壮族侬智高叛乱和西夏的挑衅。北宋进入立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然而,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为朋党。仁宗一向厌恶廷臣结党营私,这些新政官员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

仁宗死后,英宗赵曙即位。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之孙。嘉v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以后英宗始才亲政。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就爆发濮议,这场争论长达十八个月。起因是宰相韩琦提请讨论英宗生父名分的问题,朝中因此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应称英宗生父濮王为皇伯,另一派认为该称皇考。最终曹太后下旨称皇考,才平息这场争论。总体来说,英宗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继续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胆挖掘新人。英宗非常重视书籍的编修,《资治通鉴》便是英宗发起的。

英宗死后,其长子神宗赵顼即位。神宗在位期间,宋初制订的制度已产生诸多流弊,民生出现倒退,北方辽与西夏又虎视眈眈。因此,神宗锐意改革。神宗用著名改革派大臣王安石推行新法,任其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实行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弹。加之天灾不断,神宗实行新法的决心有所动摇[参22]。熙宁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官员郑侠向神宗呈上流民图一幅,图中景象惨不忍睹,神宗受到极大震撼。次日,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项新法。尽管这些法令不久后被恢复,但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开始不信任。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首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后来变法派中的官员吕惠卿肆意妄为,王安石因此复职回京,但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熙宁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长子去世,王安石借机坚决求退,神宗于十月再罢相位,此后王安石便不问世事。

后人对熙宁新法的看法非常两极,但无庸质疑的是,新法的推行效果远不如预期。新法的实行虽然大大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耕地面积,但是却严重增加平民负担。熙宁新法在军事上的改革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军队战斗力无明显改善。加上王安石立意求新,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的十余项改革措施于数年内全盘推行,使变法陷入欲速不达的困境[参24]。且新法实施后期,条文与执行效果偏差越来越大,一些措施从利民变成扰民。新法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也是最后失去民心的原因,变法派如吕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品性饱受争议之人,以致被视作小人。对于历史上这次改革,黄仁宇曾评论道:“早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

王安石被罢后,神宗继续改革事业,号为“元丰改制”。元丰改制虽与熙宁变法并称为“熙丰新法”,但力度无法同熙宁变法相提并论。改制后国力渐强,神宗将重点转移到外患上,决心一举消灭西夏,以绝外患。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神宗开始西征,取得大捷,大大鼓舞神宗的信心。9年后的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发生政变,神宗借此再征西夏,不想遭遇惨败,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丰八年(1085年)正月初,神宗立六子赵佣为太子。神宗颁布的新法虽然短暂地被其母高太后废,但不久又陆续恢复,其中不少沿用到南宋时期[参26]。神宗崩后,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对刚即位的哲宗赵煦[注12]严加钳制。高太后信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冷落哲宗,结果引发严重的新旧党争,是为元v党争。哲宗亲政后,贬斥旧党,信用新党,变法事业因此得到持续。

哲宗没有留下子嗣,死后由弟弟赵佶[注13]即位,是为宋徽宗。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等,好享乐,对朝政毫无兴趣。赵佶生活奢侈迷醉,喜逛青楼,听信道士之言大兴土木,在开封东北角修万岁山,后名为艮岳,方圆十余里,其中芙蓉池、慈溪等胜地,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徽宗在两浙路苏杭地区设立应奉局与造作局,专在南方搜集奇花异石,是为花石纲,引得民怨沸腾,酿成民变[参28]。重和元年(1118年),黄河泛滥,河北、京东四路遭受水灾,流民失所、无可谋生,淮南宋江发动民变,起义军一度占居京东、淮南、河北数县。两年后的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等三十六名起义首领接受朝廷招安,起义结束。同年十月初九(11月1日),方腊在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西北)举义,各地农民闻风响应,不久发展至万人。三个月内,义军占领两浙六州五十余县城。次年正月,徽宗派童贯南下征讨,屡败义军,终于七月生擒方腊。

徽宗寡理朝政,政务都交给以蔡京为首的廷臣,时称六贼。蔡京以恢复新法为名大兴党禁,排斥异己。蔡京当政次日,就下达禁止元v法的诏书,即谓元v奸党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出政治中心。徽宗本人好大喜功,当他看到辽国被金国进攻后,便于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节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双方商议共同攻辽,北宋负责攻辽“南京”和“西京”;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过去宋给辽的岁币改缴金国。此即海上之盟。然而宋军被金军打得大败,金兵乘胜掠去燕京人口返北,并克扣营、平、滦三州。

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赵佶大惊失色,后依李纲建议传位其子钦宗赵桓。钦宗在啼哭中登上皇位,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启用李纲保卫东京。李纲暂时抵挡金军。金军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次南下,兵分二路直取开封。开封城被金军围困,城内疫病流行,饿死病死者不在少数。闰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因为郭京作祟,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与诸将破城,俘宋徽宗、钦宗二帝。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金掳妃嫔公主贵戚及宗妇、族妇、歌女等数千人到金国五国城(今黑龙江哈尔滨依兰县)[注14],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史称靖康之变[注15]。被掳走的女眷或被金兵轮流蹂躏致死,或被打入洗衣院(金国官妓院)终身为妓,或被金人霸占为妾。金人在五国城侮辱徽钦二帝,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最后二人皆客死异乡。金朝攻灭北宋后,又扶持张邦昌、刘豫,建立“大楚”和“大齐”两个傀儡政权。

南宋历史

朝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得以幸免。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之后赵构一路南行,过淮河渡长江,建炎三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今南京市)作为行都,称“东都”。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今杭州市)作为“行在”,绍兴八年正式定临安为行都,建康改为留都。金朝也一路南扑,直逼临安,高宗无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温州沿海漂泊四个月之久。由于南方天候潮湿河道纵横,加上南宋军民的英勇抗战,金主帅完颜兀术撤兵北返。在北撤镇江时,被宋将韩世忠截断退路,被逼入黄天荡。宋军以八千兵力围困金兵十万之众,竟相持四十八日,最后金军用火攻才打开缺口,得以北撤,途中又在建康被岳飞打败,从此不敢渡江。

在南宋“中兴四将”中,最著名者当推岳飞。通过北伐,南宋夺回金扶植的伪齐政权土地。宋高宗赵构因为种种政治原因一心议和,和岳飞的北伐意向始终相左。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撕毁和议,再度南侵,由于宋朝军民抗战英勇,金军在川陕、两淮的进攻皆告失败。七月,金将兀术南攻不利,转攻郾城,被岳飞打败,转攻颖昌,又为岳飞败。岳家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距开封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兀术出逃开封,北方各地义军纷纷响应,以至于金人南望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就在此时,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北伐之功毁于一旦。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参34]。宋割让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岳飞与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于临安(今杭州)[注16]。《绍兴和议》实现,宋高宗生父徽宗的灵柩和生母韦氏本人被送回南宋

高宗任用秦桧为相。秦桧在靖康年间曾主张抗金,后被金人掠去。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桧南返,由于他奉行投降政策,与高宗之意甚合。秦桧归朝仅三月就成为副宰相,八月后又成为右丞相。由于秦桧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注18],当时尚与高宗相左[注19],一年后被高宗罢免。罢相后的秦桧韬光养晦,侍机而动。绍兴八年(1138年)五月,高宗复任秦桧为右丞相。秦桧上台后,迫害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官员,联姻外戚,结交内臣。高宗对于秦桧的行为采取默许。秦桧后来权势巨大,引起高宗警觉。高宗亲下命令,使秦桧的孙儿失去状元。秦桧的权势日渐下降。绍兴廿五年(1155年)秦桧病重策划让其子接替相位,被高宗否决,不久后一命呜呼。

秦桧死后,高宗一方面打击其余党,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员。高宗没有生育能力,因此他从太祖的两名后裔赵瑗和赵璩中选择继承人。最后赵瑗胜出。绍兴卅二年(1162年),赵瑗被立为太子,并改名赵Y。绍兴卅一年(1161年),金帝海陵王完颜亮南侵,被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击退。此时金国发生内乱,金帝海陵王被杀,金军北返。此事让高宗萌生退意。绍兴卅二年六月,五十六岁的高宗下诏退位,太子赵Y[注20]即位,是为孝宗。他自己称太上皇,居德寿宫,高宗成为太上皇以后,纵情享乐,花费巨大。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逝世。

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宋朝相对进入相对复兴时期,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孝宗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北伐一度胜利,但由于各路将领不和加之思想轻敌,历时仅廿日就告失败。之后,孝宗不得已与金和谈,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不过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战派将领的辞世,北伐事业不了了之。内政上,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总体说来,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高宗死后,孝宗对政治日益冷淡,最后决定让位于其子赵[注21],也就是光宗。光宗即位不久就患精神疾病,对孝宗十分不敬。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孝宗去世

光宗性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孝宗朝的大臣,因此即位两年后日渐疯癫。绍熙五年七月孝宗病逝后,光宗不服丧。临安城内混乱不堪,局势不稳。宗室赵汝愚和赵彦逾秘密策划另立新君。最后,太皇太后下诏,光宗被奉为太上皇。1195年,他的儿子赵扩即位,是为宁宗,改元庆元。六年,光宗去世。史载宁宗“不慧”,智商低下。宁宗一朝被韩腚泻褪访衷读矫ǔ疾倏

内忧外患

宁宗初期,赵汝愚任宰相。赵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于皇室任职宰相无先例不合礼,加上韩腚猩糠绲慊穑詈蟊话杖ハ辔弧D纤蚊窦湟廊皇只衬钏侔渤敲派厦刻於加械磕畹氖摹:腚形顺沟浊宄匀暧薜挠跋欤俳柩踔圃烨煸辰硌С莆拔毖А薄5笔背行叛隼硌У拇蟪即蠖喾炊院腚校腚薪璐私馀看蠓蛉扛铣龀G煸辏1200年)间,韩腚屑硌б巡怀赏玻獬说辰5辰坏萌诵模肆缡咳耍腚杏纸璞狈サ拿骞苹笕诵[参39]。开禧二年(1206年),韩腚忻橙唤锌狈ィ芸炀驮獾绞О堋1狈サ氖О苋煤腚谐晌谑钢模惺访衷督璐擞胫骱团珊秃姆炊耘山岢闪耍鹑擞忠陨焙腚凶魑吞柑跫弧?辏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弥远等伪造密旨,将韩腚猩彼馈4哟酥罂际访衷蹲ㄕ逼凇J访衷队胙罨屎蠊唇幔笕ǘ览俊

宁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于是立沂王的儿子赵f为太子。赵f对史弥远专政非常不满,因此史弥远废赵f太子,改立赵昀为皇位继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三日,宁宗去世,赵昀即位,是为理宗。理宗即位,史弥远继续专政,赵昀也就奉行韬晦之策。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去世,理宗终于摆脱史弥远,次年改元端平,实施一系列改革,史称“端平更化”。理宗将史弥远旧党尽数罢斥,朝政一度得到改观。其时,金朝在蒙古帝国步步紧逼下面临亡国,朝中的对外政策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联蒙抗金;另一派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和海上之盟的教训,援金抗蒙,使金成为宋的藩屏。

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由于金国主力已在“三峰山之战”被蒙古军歼灭,呈亡国之态,宋廷当朝大臣大多赞同联蒙灭金,只有赵范反对。理宗答应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诺灭金之后将河南还给宋朝。但是蒙宋口头协定没有留下书面文件,埋下后患。金哀宗得知,也派使节来宋陈述利害,希望联合抗蒙,被理宗拒绝。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灭金事宜。绍定六年(1233年),宋军攻克邓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克,金哀宗自缢,金朝灭亡。宋将孟珙将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理宗将金哀宗遗骨供奉于太庙,以告慰徽、钦二宗在天之灵。

金朝灭亡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理宗意图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光复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各路宋军全线败退。“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宋于此役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后,理宗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大坏。

端平二年(1235年),三路蒙军分别大举入侵川陕四路,荆湖北路和淮南西路,都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再次兵分三路大举南侵,前锋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占领川陕四路从而渡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曹友闻、王坚、孟珙、孟瑛、余d、张钰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绕道而行。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汗蒙哥在征战合州时受宋军流矢所伤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蒙哥死讯,又得知幼弟阿里不哥准备在和林称汗,准备撤军以争大汗之位,宋臣贾似道借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忽必烈返回北方自立为汗。

理宗两子早夭,因此择其弟赵与芮之子赵Q[注22]为皇储。由于其母曾在怀孕期间服过堕胎草药,因此赵Q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诏立赵Q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赵Q即位,是为度宗。赵Q即位后不理朝政,右丞相贾似道因此擅权。贾似道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终日在葛岭别墅中与妻妾玩乐,由于他好斗蟋蟀,时人称他为“蟋蟀宰相”。他禁止让前线战事让度宗了解。襄阳、樊城被围三年后,度宗才得知此事。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都(今北京市)建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咸淳十年七月九日(1274年8月12日),度宗去世,终年35岁。

宋度宗去世后,其长子赵隰即位。当时,宋朝已进入瘫痪状态。德v元年(1275年)春,元军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威逼建康,长江防线崩溃。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贾似道能出征,结果宋军大败,贾似道被贬,在赴任途中被监押官郑虎臣所杀。德v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沦陷,元军遂屠城。不久平江也告沦陷,临安人心惶惶。德v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临安城举行受降仪式,赵隰退位,南宋亡。但赵隰之弟赵g和赵m被大臣保护逃出临安。

赵g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内部斗争不断,景炎元年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陈宜中、张世杰护送赵g和赵m乘船南逃,从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达雷州。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g去世。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m为帝,改元祥兴(1278年)。在元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元军将领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史称崖山海战。赵m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至此宋朝皇族彻底消灭。张弘范在石壁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而还,宋朝到此彻底灭亡。崖山海战极为惨烈,据估计,宋军在此役中阵亡十万,海上都是尸体。身在元营的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此外,据宋王台公园《九龙宋皇台遗址碑记》记载,gm二帝南逃期间,“有金夫人墓,相传为杨太后女[注25],晋国公主,先溺于水,至是铸金身以葬者”,葬于今九龙城区,人称“金夫人墓”,后来由于该址兴建圣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随之湮没。

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在军事上积弱,1127年徽、钦二帝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1276年,忽必烈破宋都临安。1279年,崖山亡国。但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也颇有人在。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繁荣是规模空前的,农业,手工业,制瓷业,造船业等都十分繁荣。

宋朝:960年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南宋:1127年赵构都临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家军。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宋代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农业:占城稻,秧马。北宋兴起景德镇——瓷都。商业北宋四川出现最早纸币交子。南宋出现会子。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当时第一大港,泉州。其中四大发明,两个在宋朝出现,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北宋末年航海使用指南针

一个创造了世界最大精神胜利法——程朱理学,阉割了男人的英武之气又裹住了女性双脚的变态朝代。一个让腥膻蒙昧的异族两度征服两度灭国的朝代。一个表面辉煌绚烂骨子里烂透了的朝代。一个重文贬武鼓吹“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鼓励吃软饭的朝代。

宋朝开国的时候比较好,但是晚期就很腐败。徽、钦宗整天不理朝政,重用小人,还割让土地给金。甚至还杀了岳飞等将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有哪些姓武的历史人物?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名人武亿: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武禹襄: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祺:元朝人,著有《宝钞通考》。武汉臣:元代戏曲家,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0种。武元直:明昌间名士。善画山水,能诗文。

  • 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

  • 有关校园生活的名人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钟爱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领悟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仅学习并领悟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习并领

  • 北宋历史的重大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详细)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靖康之变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

  • 七年级下册历史宋代的代表人物有哪几个人他们的代表作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宋代名人主要有: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仁宗赵祯、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s名臣:赵普、寇准、吕端、包拯、文天祥名将:杨业、杨延昭、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文人: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曾巩、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其他:沈括、毕升、曾公亮、朱熹、张载反面:张邦昌、秦桧、高俅、蔡京

  • 兰州古时候叫什么名字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兰州古时候名字:金城。据说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瞟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在河口西南侧北渡黄河,西征河西匈奴。后来归途,因当年筑城时挖出了金子而名金城;另一种说法是现在的兰州古时位于京城长安之西,为五行中“金”字。以“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一语,言城池之永固,曰“金城”,古代时是扼守西

  • 亚文化名词解释?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

  • 中外著名 中外著名 中外著名艺术歌曲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帕瓦罗蒂的赞酒歌、我的太阳、今夜无人入眠佟铁鑫的夕阳红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莎拉布莱曼的毕业生胡松华的敖包相会、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波切利的再见时刻歌剧猫中的《回忆》国际歌属于真实的历史故事.中外战争纪实属于纪实文学类的历史故事。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但对虚构还有一定的限制。具有及

  • 请说一些名人小时候悲惨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康熙呀,刚出生,出痘,差点死掉,留了满脸的麻子,过了不多久,娘也死了,六岁时,老爹顺治死了。和婆婆孝庄相依为命。苦啊。高尔基,小时候生了病,流感还是什么,他老爸陪他,结果老爸染病,死掉了。家里穷,回外公外婆家寄居,外公自私无比,不喜欢他,就挑他毛病,母亲嫁人,继父不喜欢他还打他母亲,没多久母亲难产死

  • 表达重新做人的歇后语?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洗心革面【解释】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出处】《周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周易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抱朴子用刑》:“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示例】除非它真能放弃传统意识,完全~,重新做起。◎闻一多《神话与诗文学的历史动向》【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