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①通过战争,挫败少数民族贵族进攻。②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辖,如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设置北庭都护府来管辖突厥故地。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④同少数民族和亲,如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宋期:①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②以议和、送“岁币”苟且偷安。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与西夏的和议、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都要送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③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攻灭。如金灭北宋,元灭南宋。
2.处理民族关系不同的原因:(1)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宋朝封建统治者不思进取,朝廷中投降派占上风,抵抗派受压制。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势力上升。
3.影响:(1)唐朝加强了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2)宋朝助长了少数民族首领南下掠夺的欲望,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交往和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
我国的战国时期,巴蜀在干些什么事情?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在远离中原地区的西南地区,巴蜀也从未消停过,巴国和蜀国一度成为一方强国,相互仇视,又不断与楚国起战事。然而在公元前316年,因为司马错的高瞻远瞩,巴蜀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之后虽不断出现叛乱,终在秦昭襄王时期彻底平定下来,为秦国攻灭楚国提供了条件,并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作战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大国之间争霸称雄,而在西、北、南也不乏区域争霸,互相攻伐,抢夺地盘,巴国和蜀国是在西南地区发展起来的两个强国,因距离中原过远,存在感相对较弱,北有秦国,东有楚国,只能偏安一隅。
蜀国:
公元前666年左右,荆人憋灵因为治水有功成为古蜀国新一任君主,开明王朝自此建立,开始了开疆扩土的步伐,国势强盛,秦国曾一度攻下古蜀国的南郑,十年后古蜀国重新夺回,古蜀国东接巴国,两国之间连年征战,巴国国势渐弱,在公元前377年,蜀国直接越过巴国攻打楚国,夺取兹方。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攻灭昔阝国和平周国,设附属国苴国,蜀王将其弟封为苴侯。
战国时期,古蜀王国疆域达到最大值,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蟆
巴国:
巴国是封于西周时期的姬姓子爵国,一直和西周保持良好关系,随着楚国的强大,与之相邻的巴国感觉到了威胁,时而联盟,时而攻打,谋求自己的发展。巴楚联合曾灭掉邓国,在又一次联合作战攻打申国时,巴国攻下了楚国的那处城,后来又攻打楚都,楚文王率军反击却被巴国打败,其后果就是,失败而归的楚文王不被允许回楚都,在外中毒而亡,巴楚关系恶化。最开始,巴对楚作战多次胜利,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形势开始逆转,楚国吊打巴国,不断把巴国往西赶,而西面是强盛的蜀国。
战国时期巴国的疆域东至鱼复,西至k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秦灭巴蜀:
公元前319年,巴国联合苴国,要灭掉充国,而充国又与蜀国结盟,巴国一口气灭了充国,然后蜀国又打败了巴国,回过头收拾苴国,苴国向秦国求救。蜀国也向秦国示好。
于是在公元前316年,秦国引发了一场大辩论,秦惠文王在要不要攻打巴蜀的问题上犯了犹豫,道阻且长,又怕韩国来犯。张仪认为应该先攻打韩国,东进是首要任务;而司马错却认为不然,应该先取巴蜀,理由有三个:
攻打韩国可能会有来自于山东诸国的阻挠,但攻打巴蜀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攻下巴蜀之后,巴蜀就成了秦国的后勤基地,为秦国的东进提供人力物力财力;
取道巴蜀,攻打楚国更加容易。
于是秦惠文王命司马错、张仪、张若领兵攻打巴蜀。取石牛道(蜀道)攻打蜀国,将其灭亡,又灭了苴国,巴国。巴蜀成了秦国的土地。
之后,秦惠文王将蜀王贬为蜀侯,陈庄任蜀国相,张若为蜀国守,共同治理蜀地。公元前311年,陈庄杀死蜀侯,蜀地叛乱,之后秦武王命司马错协助甘茂平定蜀乱,杀死陈庄。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将公子流放到蜀国任蜀地郡守,三年不准他返秦,结果后来他反了,公元前301年,公子在蜀地起兵叛秦,司马错再一次出兵讨伐叛军。诛杀公子及郎中令婴等27人,彻底平定蜀乱。公孙绾成为蜀侯。后来张若怀疑公孙绾谋反,秦昭襄王派人诛杀公孙绾,蜀国国号去除,自此,彻底成为秦国的郡县。
张若做为蜀守治理蜀地,将蜀地发展成秦国的后勤基地,并为秦国攻打楚国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前256年,李冰成为蜀守,主持修建都江堰,巴蜀之地在日后终成为天府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