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不是三国演义的故事。
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是秦国军队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最后以赵军的失败告终。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其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是战国历史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三国演义却是秦末各诸侯争霸天下的故事!
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秦国白起,与纸上谈兵赵括之战,比三国早多了。
长平之战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交战,赵国战败,被秦国坑杀40万降卒。这不是三国演义的故事。
不是的,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的一场战役
长平之战是怎么一回事?
很明显长平之战爆发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上党郡守冯亭和上党百姓选择投降赵国,使得秦国打赢了战胜却没能享受胜利果实,实在窝火。
深入探究长平之战爆发根源,我们就需要先看看秦国为什么进攻上党。大家可以看看战国时期地图哈,上党原本是韩国的一个郡,可就是这个郡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起着韩国抗秦的重要屏障,秦国很早就把上党看做大举进军“山东”的钉子,要想东进中原非拔掉不可的那种。
韩国在之前伊阙之战中已经被秦国打废了,当然抵不住秦国的进攻,没多久就顶不住了,割地吧,把你秦国想要的上党给你好了。
可是上党郡守冯亭和上党百姓不乐意啊,投降了赵国,赵国这下高兴了。这可是上党啊,这么好的肉肉不白吃不就可惜了么,所以就欣然接受。
这个看下整个战国的格局,秦国近几十年发动数次战争已经把韩、魏、楚基本上打废了,山东六国燕的实力本就弱小不足畏惧,就剩下赵和齐了。秦一直奉行的是远交近攻策略,跟齐关系很铁不用担心齐来个“围秦救赵”。所以秦现在就要收拾赵了,这次倒好,你赵先挑起的事端,正没有理由收拾你呢,那么来吧,开战吧。
长平之战的根据原因就是秦国要统一六国,这个时候的赵国成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障碍,即使赵不接收上党,秦同样也会找理由迟早发动对赵的战争,时间问题。长平之战实为历史之必然。
再来说说,赵国为什么一败涂地?有人总是想把赵国长平之败归因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和弃用廉颇老将军的赵孝成王。
我绝对不是为他们辩解什么,他们肯定负有重要责任,作为三军之帅、一国国君,这么大的失败肯定需要承担不可饶恕的责任。但我们作为事后诸葛,需要深层次的分析问题。战争从来拼的综合实力,兵强、粮足。再进一步说,长平之战不是秦军和赵军之间的比拼,而是秦国国力和赵国国力的比拼,双方都为此次战争堵上了全部家底和国家未来。赢了独霸战国,输了退出历史舞台。
再说,都是大家熟知的,秦从商鞅变法以来,国力日益强大,已经远超赵国,秦国此前有占领了蜀国,这可是粮仓啊。即使在赵国的边境上,我供养比你多二十万的军队,我也比你能供得起,整个大秦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长平。
赵国虽说在山东六国中算比较厉害的,但是长期供养四十万人吃饭,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双方就这样在长平这个地方耗了两年六个月,一方在长平城外,一方在长平城内。
最终耗不下去的不出意外的是赵国,大家熟知的场面出现了,赵王听信谗言,把廉颇老将军撤下换上“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轻敌冒进中计,四十万大军被围。最终战败小白果然败给了战神白起,四十余万赵军被坑杀。
赵国一败涂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力远远不低秦国,长平之败乃必然的结果。
想要了解更多长平之战的信息,点击我的主页详看《战国决定归属的最后一战长平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