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作为南疆的巨无霸,地广人众,兵多粮足,虽然楚军战斗力不怎么样,但是体量摆在那里的;吴国作为后起之秀可以攻破楚国国都,但是无法一战灭楚。尽管有兵圣孙武、名将伍子胥率领吴军作战,但是在秦楚两大国的反攻下,越国的偷袭下,吴军还是撤出了楚国。
春秋时期王室衰落,内不能制诸侯以振王权,外不能攘四夷以护华夏,于是霸主应运而生;所谓霸主就是代天子征四方以伐不臣的超强诸侯国国君!齐桓公姜小白是第一代霸主,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九次联合华夏诸侯国征讨四夷,将北狄、南蛮、东夷、西戎击退!多年后孔子评价齐桓公与管仲: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也就是说没有齐桓公与管仲,孔子就要成为裸露左肩的野人了。
齐桓公之后,先后有晋文公姬重耳、秦穆公嬴任好、楚庄王芈旅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同时也造就了齐、晋、秦、楚四大超级大国。然而这些霸主去世后,都后继无人,四大强国相互对抗,没有搞出大的事情。江南地区的吴国在春秋晚期爆发,他北上击齐,西进击楚,打得两个强国没脾气,这得益于伍子胥与孙武对吴国的再造。
春秋中后期是秦国跟楚国的蜜月期,两国都十分强大,但是却被中原的晋齐两国视为蛮夷而加以封锁与制裁!秦楚两国结盟共同对抗晋国与齐国,两国公室通婚十分普遍,秦国怀嬴公主嫁楚国太子建。楚平王听说怀嬴公主美丽,于是自已娶了公主,将太子建驱逐到郑国;又诛杀了太子建老师伍奢全族,仅伍子胥顺利逃到了吴国。
为什么伍子胥会逃向吴国呢?原来身为楚国大夫的伍子胥知道吴国在晋国的支持下密谋反叛楚国,所以他就逃到吴国,希望借助吴国的力量复仇。吴国作为江南小国,一直都依附于巨无霸楚国,楚国势衰后吴国在晋国的支持下开始反叛楚国。比如吴国公子光就曾亲率吴军远征楚军,夺回了周昭王沉江而死的宝船,此举受到周王室的嘉奖!
伍子胥逃到吴国后,得到公子光的重用:他引荐刺客专诸杀了吴王僚,助公子光取得吴国君位;又引荐刺客要离刺杀了吴王僚的儿子庆忌,消除了公子光的君位之忧;再引荐兵圣孙武训练吴军,将吴军变成一支骁勇善战之师。公子光就是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吴国需要击败楚国取得霸主地位;伍子胥需要击败楚国复仇,孙武需要击败楚国扬名;因此君臣三人同心伐楚!
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蔡国、唐国的军队,在晋国的支持下大举伐楚,联军三万余人,统帅为孙武、先锋大将为伍子胥。联军在柏举跟楚军二十万大军五次交锋,皆战而胜之,楚师溃散,楚昭王逃亡随国,联军攻入楚都。吴军在楚国都城烧杀抢掠之时,伍子胥将楚平王掘坟鞭尸,挫骨扬灰,报了杀父兄之仇。
楚王奔逃,吴军屠城,激发了楚国人的爱国之心,溃散楚军在楚国王子兼令尹子西的率领下反击吴军。楚国大夫申包胥逃到秦国,向秦哀公乞师援楚,据说申包胥在秦宫哭了七天七夜,感动了秦哀公,所以秦国才派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乘兵车南下援楚。其实秦军援楚只有两个原因:一是楚国答应将商于之地送给秦国作为出兵报酬,二是秦国需要楚国这个盟友对抗晋国。
秦军善战那不是吹出来的,在《诗经.秦风.无衣》里有明确的记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秦军加入复楚之战,是楚国战胜吴军的最主要因素;孙武虽然兵法出众,但也只有三万人,无法对抗数十万秦楚联军。
秦国除了出动大军直接援楚外,还策动了越国偷袭吴国大后方,这样吴国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军回援。秦楚联军击退吴军后,趁势攻灭了唐国,当然唐国的土地人民归楚国所有,这也是楚国大方的将商于之地送给秦国的原因所在。
吴军回师后与越国相战,互有胜败,最终吴王夫差击败了越国,但是保留了越国。在楚国的支持下,越国渐渐恢复了元气,并攻灭了吴国。越王勾践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任霸主。
吴楚之战,吴军攻下郢都,但楚军最终把吴军赶出楚国。为什么拥有兵圣孙武的吴军会反胜为败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1、吴军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失误。
楚国丢失首都后,楚昭王逃到随国,公子期召集各地部队,准备反击吴军。楚昭王的另一个哥哥子西也收编了柏举之战后溃败的楚军残余,扯起抗战的旗帜。
占领郢都后,吴军并没有乘胜进击,扩大战果。当各地楚军开始团结在公子期与子西的周围,坚持抗战时,伍子胥却提出北上攻略郑国。当年伍子胥与太子熊建逃亡到郑国时,熊建被郑国人所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这对伍子胥来说,也是一大深仇,非报不可。
不过,伍子胥攻打郑国时,却出现戏剧性的一幕。当年伍子胥逃亡时,曾为一位郑国梢公所救,梢公的儿子恳求伍子胥保全郑国。伍子胥这个人,恩怨分明,有怨必报,有恩也必报,他没想到在这里竟然遇到恩公的儿子,百感交集,感叹地说:“当年要不是你父亲的救命之恩,我哪有今天。苍天在上,我岂敢忘了此恩情呢?”于是他率军撤走了。
回到郢都后,伍子胥便准备集中力量打击楚国残余部队,然而,良机错失了。楚国搬来了救兵,秦国军队开始增援楚国了!
2、秦国卷入战争
秦国卷入吴楚战争,这都是申包胥之功。
吴军破郢后,申包胥逃出郢都。他思前想后,能拯救楚国的,只有秦国了。他昼夜驰行,一路奔向秦国。起初秦哀公对申包胥借兵的请求无动于衷,懒得理睬。申包胥想了一招:哭。这一哭,不得了,哭了七天七夜,不仅哭,还绝食,饭也不吃,觉也不睡。
秦哀公最后受不了,他又出来见申包胥。申包胥说道:“吴国乃是夷邦,贪婪无度,如果与贵国为邻,势必成为大患。趁现在吴国还未完全占领楚国,贵国若能出兵拯救,楚国将世代事奉秦君。”
曾几何时,楚国还是超级强国,如今却只能低声下气地向秦国求援。秦哀公被申包胥说动了,决定发兵援楚。秦国派遣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辆战车驰援楚国。
秦军入楚后,与公子期的抵抗力量会师,进攻吴国人控制的沂地。沂地的吴军指挥便是在柏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夫概。
秦国人不愿意打头阵,便对公子期说:“我们不了解吴国人的战法。”公子期明白,秦国人把硬仗先留给楚国人,但他没有怨言,毕竟这里是楚国,楚国人理所当然要为国家而浴血奋战。
公子期的军队率先对吴军发起进攻,夫概率军迎战,两支军队正杀得难解难分时,秦军参战了!以凶猛剽悍著称的秦国军队,突然出现在吴军的侧翼,五百辆战车掀起漫天尘埃,夫概大惊失色,这时吴军顶不住了,开始后撤。
秦、楚联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3、吴国后院起火
对吴王阖闾来说,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越国乘吴军主力在楚,突然出兵进攻吴国本土,后方吃紧,这对前线作战的吴国军队十分不利。在楚国战场上,夫概战败后,子西率领的另一支楚国抵抗力量在军祥一带大败吴军。紧接着,秦、楚联军奔袭唐国。唐国是吴国的盟友,小国寡民,焉能抵挡得住虎狼之师,很快便被灭掉了。这样一来,吴国失去了一条臂膀。
可是还有更坏的消息。
吃了败仗后,吴王的弟弟夫概偷偷地溜回国内,趁王兄以及重臣都在楚国,他居然自立为吴王。这个消息传到郢城后,阖闾大为震惊,本来战场上的节节失利就让他很烦恼了,没想到给自己致命一击的,竟然是自己的弟弟。
夫概怎么突然想称王呢?柏举之战的胜利,他是大功臣,这也使他沾沾自喜,自认为才能不在其兄之下,王者之位,能者居之,既然阖闾能从吴王僚手中夺得王位,我夫概又怎么不行呢?利令智昏,遂铤而走险,控制国都,自立为王。
冷酷无情的阖闾没有丝毫迟疑,他将楚国的战事托付给伍子胥、孙武、伯等人,自己率一部分精兵杀回吴国,吴国的内战爆发,兄弟变成仇人的故事再度发生。
夫概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的这支军队在楚国吃了败仗后,士气凋落,再加上吴人大多心向阖闾,很快,战争成了一边倒的格局。夫概战败了,吴王阖闾铁石心肠,非置他于死地不可,无奈之下,夫概选择了逃命,他逃到楚国,向楚昭王投降。
4、楚军火攻吴国兵营
吴、楚两军在雍一线对峙。楚军统帅子期是一位名将,在打仗上有一套本领,他详细侦察吴军的阵地,制订了一个火攻的战术。
子期的作战计划遭到了另一位楚军将领子西的反对。子西认为,楚军刚吃了败仗,战场上的战士尸体还没有收敛埋葬,他们为国家战死荒野,如今用火攻战术打击吴军,势必要把这些死难将士的尸骨也一同焚烧,这样做,很不人道。
可是子期并不这样认为,他对子西说:“国家要是完蛋了,大家都难逃一死,不能因为爱惜死者,就牺牲了生者。死者若是地下有知,肯定会支持我们打击侵略者,死者要是没有任何知觉,我们又何必要爱惜这些尸骨,而放弃打败吴国的机会呢?”
子西听后,无言可对,于是楚军纵火,火借风势,向吴兵营蔓延,同时楚国士兵英勇地发起冲锋,吴国人又一次被打败了。
5、吴军放弃郢城,退回吴国
再往后退,就是楚都郢城了,是固守郢城,还是放弃呢?伍子胥与孙武、伯三人一起讨论,伍子胥说:“楚国人虽然打败了我们,可是我实力并非受到重创。”言外之意,就是还能继续打下去。这时孙武站起来说:“我们西破强楚,逐楚王,掘平王墓,割戮其尸,这已经足够了。”
在孙武看来,吴国已经给了楚国致命一击,自从楚国雄霸南方以来,从未遭此重创。虽然要灭掉楚国已经不太可能,但其伟大的勋绩,足以写进历史。
伍子胥点点头道:“自有霸业以来,从来没有哪个臣子能够这样报仇雪恨,我们可以走了,没有什么遗憾了。”
于是吴军放弃固守郢城,伍子胥与孙武率领剩余的吴国士兵,返回国内。
这是春秋末期最重要的战争之一,虽然吴国未能全胜,但总的来说,仍然是了不起的成就。这也使吴王阖闾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之一,后世也有人将其列入“春秋五霸”,他是当之无愧的。自楚武王奠基楚国以来,已经过了两百年,而吴国则兴起不到八十年,便一举打败了老牌霸国,奠定东南霸主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