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耽误农时,中国古代格言亦说:“家无三年积蓄(指粮)不为家,国无九年存粮不为国”。所以古代人是特别注意农时的,因为一旦错过了耕种的时节,可能就要面临饥荒。以前我国经济中心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是春种秋收的,所以春夏是不适合打仗的。
2中国古代大多是兵农合一的,没有职业军人。士兵战时为兵,平时为农,战时打仗,平时种地。春耕夏耘,大家都忙着种地,没法召集人们发动战争。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很早就约定成俗,只有秋天以后才可以动兵戈,这种惯例后世也一直延续下来。不过,游牧民族南下往往是在冬天时候比较多,因为容易发生冰雪灾害,没得吃只好去中原抢掠,打秋风。
古拜占庭人就总结出经验,对付不同敌人,要适用不同的战术。隆冬季节去进攻沼泽斯拉夫人更容易成功,因为可以踩在冰面上接近他们藏身的营地;大雪天进攻山地斯拉夫部落,可以通过脚印发现他们行踪;寒冷或阴雨天去进攻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效果最佳,因为这种天气会让敌人士气极其低落。
当然了,更多的时候,战场上的天气并不是由哪一方精确控制的。通常打着打着天气就变冷了,但是也不可能天气不好就马上退兵,只能咬着牙坚持下去。在古代后勤保障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如果遇到寒冷的天气,对于军人来说,绝对是严酷的考验。
中国古代冬天的战例?
冬天很少有缺少粮草的情况,应为冬天是在秋天之后,在秋天时只要好好征收(抢劫)一番就好。
少数民族的入侵也都选在秋季,所以拖延的冬季的小战争是很多的。一般都没有粮草问题。而且冬季没有农活可以干,正是战争的最佳时机,基本不影响农业生产。有利的一方也会在冬季进攻,到了春天双方士气都会大大下降,农民要插秧,牧民要放牧。一切以生产为主了。所以冬季也是进攻的最佳季节。
中国历史上小冰期发生了几次?
中国历史上小冰期不止一次。
明清小冰期是一。
宋金也是其一。
再上,晋时也有一次。
公元629年谁解决了北部的边关冰化?
唐将李道宗。
公元629年,东突厥遭遇史无前例的大雪灾,李道宗随李靖、李一起出击东突厥。就这样,颉利可汗成为第一个被中原政权生擒的草原大国君主,这是汉朝都没有做到的。而李道宗开启了华夏名将的先河。
王祥卧冰成语故事?
王祥卧冰,在民间也被称作为:卧冰求鲤。事情就发生在洛阳谷水以西的王祥河,而这条河也是由于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被称作为孝水。说的是在我国古代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叫王祥的小伙子,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一个后妈。后妈和她的父亲又生了一个孩子,所以王祥就不受待见了。
后妈因为有自己的孩子,对他本来就不好,还经常在他的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说王祥不听话,在家里调皮捣蛋之类。
久而久之他的父亲,也对他爱搭不理。很多再婚人士的小孩都有这种体会。
这年冬天,寒冬腊月,天气特别冷,早早的河水都结了冰。而王祥的后妈由于天气变化,感染了风寒。脑子也不知道抽哪门子疯,非要吃鲤鱼。大家知道鲤鱼可是洛阳的地方的特产。黄河鲤鱼最有名,鲤鱼跳龙门这些典故都诞生于这些地方。
可是父母之命,你又不能不听,你想一个小伙子,在这寒冬腊月,去哪里找鱼啊。
河水结着厚厚的冰,人走上去都没一点儿事儿。
王祥拿着石头凿冰凿是砸不开,冰太厚了。但是,怎么办呀?
确实没办法,王祥就解开衣服,趴在冰上想用自己的体温,暖开冰层,去抓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