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宋军敌不过蒙古大军,为何还要选择主动出击呢?

宋军敌不过蒙古大军,为何还要选择主动出击呢?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311 更新时间:2023/12/29 14:55:42

端平入洛时,黄河以南,千里无炊烟,南宋大军北上之后无法从当地获得补给,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经营的话,基本上占领黄河以南也无法屯田自给自足长期驻守,况且黄河以南已经是严重的黄泛区,百姓丧失殆尽。后来的川蜀地区就是这样,蒙古军不会给你足够的时间来筑城经营生产,导致一波接着一波的被劫掠,损失惨重,基本上就是刚有起色就来抢劫破坏。

余玠之所以能建立起川蜀山城防御体系,除去余玠战略才能之外,也得益于窝阔台汗和贵由汗相继死去的这段蒙古帝国权利斗争的间隙,让余玠有了宝贵的10年来筑城屯粮。所以从双方的战力,以及蒙古军的特性来讲,其实端平入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入洛的宋军战斗力还是挺强的,诸如徐敏子与刘虎等部都打的很顽强,特别是洛阳突围中,虽然受到了蒙军的围追堵截,然而败退中的宋军依然能以步兵大阵给予蒙军有序的反击,实际战争失败的责任除了赵葵、全子才的指挥失误以外,更多的是环境问题,彼时中原经历蒙军多次摧残,早已残破不堪。显赫一时的开封、关中几成空壳,根本没有物资可供宋朝大军用度,徐州方向则一片泽国,行进困难,后勤运补也跟不上,导致前线宋军基本是饿着肚子和蒙古人拼命,自然不能抵敌,所以综上我认为,宋理宗的出兵在时机上并不成熟。

在自身实力足够的前提下,做出北进的战略抉择是没有毛病的。如果宋实力有蒙古一半,则可以考虑全面北伐,推进至旧金燕晋之地。明朝后来的经验证明,还是九边防线比较稳。如果宋军实力稍弱,则可以考虑全线北进,以图接手旧金关河防线,金军已经证明了,关河防线从北边硬打是非常难以突破的,可以为南宋赢得更大的战略空间和喘息时机。可是南宋军力实在太弱,中原地区人口流失严重,端平入洛的实际意义不强,最后能退回来保留军队火种已经不错了。

如果南宋拥有可以占据关河防线的实力,而且拥有重建关河防线并巩固供养的人力物力财力,就该直接北伐,把战线整体北移。拥有后方供养的新关河防线比残金的关河防线要稳得多,关键是南宋没有这个实力,端平入洛更像是一场军事冒险,象征意义大,实际意义几乎没有,其实如果换几个统治者肯定不会这么做。

朱元璋会闷声发大财,刘彻会厉兵秣马全面决战,李世民会亲自领兵上阵。所以归根结底,南宋还是弱,打不过蒙古,他能做的选择就少,容错率就低。南宋和蒙古确实开战只是早晚的事,可这对己方、对方实力都没算准,制订一个超出本方实力、执行能力的战略,这就不是个好的、正确的战略。

端平入洛只是为了抢地盘显示一下夺回开封故都的功绩,当时整个北方都被打烂人口损失九成,抢下来也没有用,平白损失战力。这时北伐失败最大原因其实是北方中原汉人已经对宋廷毫无信心了,之前夹在宋金之间的中原汉人不断地被宋金两方收编,出卖,收编,再出卖,炮灰一般,可怜无比,聚堡求生,什么时候官兵路过自己可能就是被“收编”再被“出卖”。最后还是忽必烈给了他们活路,比如河北涿州人张柔聚集数千乡邻结寨自保,蒙金战争时被金廷拉去打蒙古人,战败被俘,但被忽必烈收降重用,他儿子张弘范就是崖山之战的灭宋元军总指挥,张家也是元代的汉世侯之一。

标签: 宋朝宋理宗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夺门之变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朱祁镇是如何复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明朝代宗朱祁钰景泰时期,明代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石亨、曹吉祥、张軏、杨善、许彬、徐有贞等人为了自身利益密

  • 吴国灭亡后,西施的最终命运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西施,越国,野史秘闻

    在揭晓西施的结局之前,有必要先把西施的故事的来龙去脉再梳理一下。据民间传说,西施不叫西施,她真实的名字叫做夷光,西施是在她那个时代美女的代名词。但最后还是以西施这个名字流传了下来。当年吴国击败越国,俘虏了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凭借着给在病中的吴王夫差尝粪便的“忠诚”表现,得以被释放归国。归国后的勾践除了

  • 有哪些与武承嗣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风云人物

    武承嗣,字奉先,,唐朝外戚大臣、宰相,武则天的侄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武承嗣起家尚书奉御,迁秘书监,袭封周国公。光宅元年(684),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加同平章事,成为宰相,月余罢免。载初元年(689),授纳言。天授元年(690),进文昌左相。

  • 古代复姓现在流传下来的还有多少?为什么大部分都消失了?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复姓现在流传下来的还有多少?为什么大部分都消失了?曾经复姓曾有不下1500个之多,现在只剩下100个左右的复姓还在沿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般来说,古代的复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源头是古代的游牧民族汉化之后,给自己取了复姓,像是独孤、慕容,都属于此。而另一源头,则是春秋

  • 水镜先生如果把司马懿推荐给了刘备,司马家能统一三国吗?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司马懿,战史风云

    东汉末年,正是一个乱世,而英雄就随着乱世应运而生了,三国时一个不缺英雄的时代,而在英雄中最不缺的就是谋士,在街上随便走着,就能发现一大把的谋士,但是很多谋士是不成气候的,说起谋士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很少有人能够做诸葛亮的对手,但是在三国后期的时候,诸葛亮遇上了他这一生最大的对手就是司

  • 中国认识世界的一次盛举——清朝五大臣出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五大臣出洋,历史解密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敲开,中国人步履蹒跚地开始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在这一历程中,1905年至1906年的五大臣出洋,不仅直接影响了清末政局的历史走向,同时也书写了近代中外关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义和团时代中国认识世界、加强对外联系、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形象、提升

  • 疯子发疯要当皇帝,乾隆是怎么处置他的?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丁文彬,清朝,乾隆,野史秘闻

    乾隆皇帝统治的时期,是一个盛世王朝。在他统治的时候,中国的人口达到了三亿。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这个人口数量,绝对达到了历史之最。正是因为如此,乾隆最为担心的事情,就是怕民间因为粮食不够吃,会起来闹事。所以,这一时期,乾隆叮嘱地方官员。一定要严加防范,若是发现想要闹事造反的人,一律杀头。这也就是为何乾隆

  • 刘晔是什么人?被称为曹魏三朝元老的他有何才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晔,三国,风云人物

    刘晔在三国历史中的存在感并不高,但他却是曹魏集团中非常重要的“智库”成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刘晔,他可是曹操账下顶级谋士之一,其料事如神,对天下大势分析的很透彻,常常能一语说中要害。他是曹魏政权的三朝元老,是当时曹魏的一个著名战略家。当然,郭嘉也是曹操账下重要的谋士,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

  • 成语功亏一篑是什么意思 关于功亏一篑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成语故事,文史百科

    先来说说功亏一篑是什么意思。功亏一篑:(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比喻一件事情只差一点而没有成功。[语出] 《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公元前11世纪,姬发周文王的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残杀,得以即位。姬发死后谥号“武

  • 长勺之战的背景是什么?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史风云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长勺之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齐鲁长勺之战简介长勺(sháo)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长勺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