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到底是正确的吗?

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到底是正确的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583 更新时间:2023/12/12 16:24:29

公元263年8月,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动了魏灭蜀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面对曹魏大军,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晃飞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 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曹魏征西将军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邓艾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

面对这一情况,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选择向魏军投降,这意味着蜀汉的正式灭亡。由此,对于蜀汉来说,不过数个月的时间,就被曹魏消灭了。对于蜀国的灭亡,我们很难将责任归结到某一个人身上。对此,在笔者看来,蜀汉灭亡,这三个人难辞其咎,也即都需要为蜀国的灭亡承担一定的责任。

首先,在笔者看来,这三个人分别是刘禅、姜维、诸葛瞻。一方面,就后主刘禅来说,无疑是导致蜀国灭亡的重要因素。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诸葛亮病逝后,后主刘禅虽然拥有了更大的权力,不过,因为其继续任用了蒋琬、费祎等诸葛亮指定的人才,这让蜀国依然保持这比较平稳的局面。但是,景耀元年(258年),不仅蒋琬、费祎等人早已去世,可以制衡黄皓的镇军将军陈祗也病死,这导致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朝政。

景耀五年(262年),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不同意,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恐怕会对自己不利,右将军阎宇又联合一些人打算废掉姜维。姜维对此感到非常害怕,于是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宦官对于蜀国朝政的迫害,忠良的压制,后主刘禅自然是难辞其咎的。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此事。众所周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在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前,后主刘禅可以加强各地的战备,做好各处关隘的防御,就算不能改变蜀国灭亡的命运,但是,这也不会让蜀国连几个月的时间都坚持不下去。同年(263年),魏国攻打蜀汉,霍弋听闻魏军来伐,打算前往成都协助防守,刘禅以战略已定,不听其建议。

等到成都失守后,镇守南中的霍弋身穿丧服,痛哭告祭三日。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后主刘禅准许霍弋带兵前来救援的话,那么,等到邓艾兵临成都时,很可能要遭遇霍弋率领的大军,到时不仅蜀汉不会灭亡,很可能邓艾都要有来无回了,这将直接改变魏灭蜀之战的走向。因此,对于蜀国的灭亡,后主刘禅很可能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一方面,对于姜维来说,作为蜀国武将之首的大将军,同样是难辞其咎。姜维北伐,文学作品中称为九伐中原,是指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战争。《三国志》记载,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连年征战,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姜维连续多年兴师动众,在一定程度上损耗了蜀国的国力,也促使司马昭决定先消灭蜀汉,而不是东吴。

更为关键的是,在蜀汉后期,大将军姜维还命令汉中都督胡济退驻延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地建立军营驻防。其实,敛军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于是自弃险要,自拆樊篱。对此,在笔者看来,姜维改变汉中之地的防御策略,成为钟会可以迅速突破汉中防线的重要原因,也即这是一次失败的调整。

最后,除了刘禅和姜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也在一定程度了导致了蜀国的灭亡。公元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今甘肃文县),自景谷道攻入。面对邓艾大军,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不过,诸葛瞻到达涪县后盘桓不前。对此,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结果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犹豫不决,促使蜀军延误了战机。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绵竹。

在此基础上,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又摒弃了占据险要地势,拖住邓艾的合理策略,反而主动和邓艾决战,这导致诸葛瞻率领的蜀军被击败。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朝廷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冲入阵内战死。虽然诸葛瞻父子最终战死沙场,但是,这并不能掩盖诸葛瞻在防御邓艾上的失策,也即诸葛瞻同样要为蜀国灭亡承担一定的责任。总的来说,在笔者看来,对于蜀汉灭亡,刘禅、姜维、诸葛瞻三人难辞其咎。

标签: 三国诸葛瞻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湖南和湖北本来在一起,为什么清朝要把它分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对我们民族来讲那就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世界来说就是代表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历史。时代总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没有人能保证下一个时代会发生什么变化,谁都不能改变历史的存在。在世界历史中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度能比得上中国古老辉煌的国度。最让后代世人惊叹不已的是中国历史的不断演变,时代的不断

  • 孝静成皇后:13岁嫁给皇帝,成清朝最特殊的皇后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孝静成皇后,清朝,野史秘闻

    现代社会,13岁不过是一个初中生,甚至是刚毕业的小学生而已,然而,在古代这个年龄却有可能已经嫁人了。比如说,清朝皇室规定选秀的年龄为13到17岁,今天笔者要讲的这名女子正好是13岁参加选秀入宫,她就是清朝最特殊的一位皇后:孝静成皇后。首先说一下,孝静成皇后为何特殊吧。在清朝27位皇后中,有两人既不是

  • 汉武帝在位54年 汉武帝都做了哪些荒唐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风云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汉武帝刘彻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汉武帝刘彻的一辈子,到底干了多少荒唐事?汉武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汉武帝十六岁坐上皇帝宝座,一坐就是五十四年。纵观汉武帝刘彻的一辈子,除了大家都了解的那些优点外,他还干了许多对

  • 岳飞与于谦都有传奇的人生经历,前者为何要比后者出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于谦和岳飞历史上都被定义成是杰出的爱国将领,各自孝忠自己的朝廷,为国家和百姓尽心尽责,那么如果非要找出两个人之所以名气不一样的原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因为岳飞结局相比于谦要惨?更容易得到后人同情岳飞北伐功亏一篑毁于一旦,在打赢朱仙镇之战、光复洛阳之后,就被“十二道金牌

  • 牧野之战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商朝,周武王,战史风云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檀车

  • 多尔衮提出给苏茉尔找夫婿,为何她却说已经嫁过人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苏茉尔,历史解密

    由宁静、马景涛、刘德凯主演的《孝庄秘史》被称为公认的经典之作,甚至被称为“宁静之后再无大玉儿”,可见这个版本里面的人物无论是颜值还是演技都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片头片尾曲如今回味起来也是回味无穷呢!或许是因为宁静饰演的大玉儿太完美了,以至于很容易让观众发现其他女演员的美,其实剧中除了宁静饰演的玉儿之

  • 年羹尧被杀后,抄家发现一封信,皇帝气得差点吐血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野史秘闻

    甄嬛传里雍正最喜欢用的妃子有很多。在他的后宫中除了皇后娘娘,地位最高的应该就是华妃了。华妃爱使小性子又盛气凌人目空一切,雍正作为一个皇帝,真的喜欢这样的女人吗?未必吧,还不是因为华妃后面有她的哥哥年羹尧。年羹尧身为边疆大将,雍正不得不给面子宠幸华妃。就在年羹尧倒台之后,华妃也迅速的就失宠了。年羹尧一

  • 为什么李渊会在玄武门之变时控制不住局势的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渊,唐朝,风云人物

    玄武门之变时,唐高祖李渊为何控制不住他的儿子李世民,李世民又为何能夺嫡成功?其实这与中国古代一项古老的政治制度有关。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秉持“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嫡长子一般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可是呢,太子往往不一定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因为太子被中国古代的一项古老的政治制度给束缚了

  • 唐玄宗在位期间,府兵制被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

  • 什么是漠南之战?霍去病在漠南之战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漠南之战,霍去病,战史风云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漠南之战:西汉冠军侯霍去病的初次征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漠南之战的介绍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中,汉武帝三次派出十万大军,反击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右贤王部和伊稚斜的作战。漠南之战的过程元朔二年,河南(今黄河河套南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