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夷陵之战双方兵力 刘备为何大败而归

夷陵之战双方兵力 刘备为何大败而归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952 更新时间:2023/12/25 22:02:39

正月,刘备命令吴班、陈式四万大军,数千骑兵出秭归,进攻夷陵,二月,刘备从秭归亲自率主力“缘山截岭”而进,进攻“夷道猇亭”。同时命令黄权率军驻扎在江北,与吴军在夷陵对峙。留赵云镇守江州,作为后卫。

针对蜀汉的进攻,“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分析陆逊部署如下:

(1)虎威将军朱然,率军五千总镇江陵。

(2)振威将军固陵太守潘璋率军数千镇守当阳,麦城,夷陵一线,防止蜀军从北面突破,同时监视魏军从襄阳宛城南下。保障陆逊军团右翼的安全。

(3)安东中郎将孙桓率军数千镇守江南夷道,保障陆逊军团左翼的安全。

(4)步骘,鲜于单率数千人屯扎在荆南长沙一线,防止蜀军偏师和武陵蛮夷兵。

(5)陆逊主力约三万人屯于猇亭。

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分析演义中说刘备有70大万,陆逊5万。而历史记载中怎么着也找不到70万,而陆逊确实有5万。可见演义惯用的吹嘘手法,夸大了陆逊的胜利。那么刘备到底有多少呢?

记载刘备有4万先锋进攻,自己率主力随后进发。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分析一下,主力有多少?整个夷陵山路峡道数百里,先锋必须拿下所有通道,大军方可通过,整个山路不可能驻扎太多军队,而且太多的军队也是浪费,根本用不上,除非水路直接进攻,刘备没有用水路直接进攻,说明军队数量不多。拿70万在狭窄山路上吃干饭等前锋扫清道路,不现实也不可能。更不用说,刘备不可能短期从变出70万军队,袁绍、曹操、刘备鼎盛时期都没有到达70万。

而且有记载刘备被火烧后,败退中有只1万军战死。《傅子》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这个“杀八万”就是打败8万的意思,只有刘备一人逃走。可见一共8万。前锋4万,加上江北防守曹魏的黄权5000人,江南沙漠和的蛮兵数千人,分兵进攻江南夷道的2万,刘备直接身边只有1万人!!!(惊恐!)与三国志中记录的败退中战死1万相符合。但实际上撤回蜀国3万人马,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分析投降曹操5000,与蛮兵各自散去5000,实际损失于陆逊的人马只有4万。

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分析可见,陆逊是抛开其他诸军,直接火烧与进攻刘备中军大营。而刘备直接主力4万,早把军队分兵江北监视曹军5000人,从江南跳开夷陵进攻夷道2万,马良5000人并收复蛮兵数千人。陆逊用火进攻时,是绕开诸军不战而直接赵刘备决战,刘备一败,整体就崩溃了。

战役的关键在于,刘备的1万人马不能坚持到诸军来救援时。分兵进攻孙恒与分散歇凉是直接败因。

直接败因:8万对5万,进攻方本没有多少优势,防守方在坚城固寨下优势明显,而刘备分兵太多,自己手中只有1万,陆逊分兵之后,直接手中有主力3万。分兵进攻孙恒与分散歇凉是直接败因。

胜机在哪里:还在于水军直接前进

在水军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坚决集中主力在猇亭与陆逊对抗、消耗战。攻坚战绝不能松紧。

或者直接从江南进攻,绕开夷陵,从夷陵背后发起进攻,比具备胆识。假如诸葛去战,必然此招。当然这就必须用水军前进。陆逊要防住此招,必不敢用主力在猇亭死守,此法不攻自破!破猇亭后,一马平川,陆逊只能退守江陵了。

刘备在他的势力范围里提倡的是光复汉室但是他讨伐吴国的行为却是违背了这一基础而且在当时,蜀国的实力是最弱小的(虽然有诸葛亮).还有就是在刘备失去荆州后,他失去了战略优势蜀国内部也不统一(这点在诸葛亮死后突现出来了)。

标签: 刘备进攻直接主力数千分兵分析江南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手下的王牌部队 勇猛无前的无当飞军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少数民族,当地,军队,这些,诸葛亮,蜀汉,王平,一个

    诸葛亮手中的王牌劲... 富有特色,从部队性质上说,给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类似于法国的外籍军团,是一支职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汉劲旅--无当飞军。这支部队和刘备传统的王牌军--白耳兵(注解1),以及西凉马氏军团鼎足而三,一时瑜亮。这支军队富有特色,从部队性质上说,给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类似于

  • 唐朝藩镇割据为什么能够持续一个半世纪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分裂,历史,中国,中央,统一,政权,关系,制度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统一与分裂的现象是极其引人注目的政治过程。连说书人的口头语也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地将“分裂”的意义作一剖析,则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由一个统一的政权分裂为两个或更多政权的例子,其实只有汉末与唐末。换句话说,统一政权的分裂只出现过两度,一而再,并没有

  • 持续了二十多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真正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争,雅典,城邦,公民,一个,但是,斯巴达,波斯

    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一般都认为“政治与经济”方面的矛盾。但是显然,这样的表述实在是过于含糊了。这样一笔带过的描述没有给出任何实际的答案,那么波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到底是什么呢?在此谨为诸位简单介绍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第一种观点来自著名的修昔底德,也是千年来正史认可的一种说法。按照修氏极其中立的叙述,这场

  • 高卢战争 一场侵略与掠夺还有积极的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争,高卢,罗马,远征,自己,进行,部族,通过

    高卢战争是罗马的独裁者恺撒对高卢地区进行得到八次远征战役,通过高卢战争恺撒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从一个负债累累的政客成为了一个腰包鼓鼓的财阀,而且还使得自己的军团从区区四个壮大成为了十余个,可以说是高卢战争使得恺撒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蜕变,成为了一个雄霸一方的地方大员。下面做一下高卢战争简介。作为高卢战争的

  • 萨尔浒之战失败原因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萨尔,女真,部落,当时,军队,作战,战役

    1619年,明军和努尔哈赤爆发了一场轰动的大战——萨尔浒战役。这场战争明军全盘溃败,后金军集中兵力围歼明军,不过几日,明军三路大军,5万多余人就已全军覆没,这场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场战役之后明朝就开始了大量征兵征粮的历程,平民百姓生活越来越艰辛,压迫也越来越厉害,从此天下百无聊生,

  • 隋炀帝35万军队兵败高句丽 仅剩2700人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自己,没有,一个,结果,老百姓,历史,不是,不过

    历史上高句丽是个很擅斗的民族,说白了就是打不怕。两百多年前被鲜卑人赶出了东北,到了朝鲜半岛仍然不老实。总想着“反攻大陆”,高句丽的领导人也不鸟隋炀帝,试想像杨广这种欲望大过天的人,高句丽在他的眼里不过是阴沟里的臭虫,按死你还不是顺手拈来呀。杨广的自负是有理由的。不过到最后也正是由于杨广同志的轻敌而葬

  • 隋朝名将宇文述简介 宇文述人物生平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宇文,鲜卑,后来,公元,皇族,不同,担任,凭借

    宇文述十一岁时,有个看相的人对他说:“公子好生自爱,以后会位极人臣。”后来,宇文述果然担任高官,位极人臣。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人,鲜卑族人,宇文述是隋朝著名的将领。宇文述本姓为破野头(鲜卑族的三字姓),因其先祖曾当过仆人,随主人改姓为宇文,宇文述年少时就熟习弓马,身材魁梧。北周武帝在位时,凭借父

  • 南宋为何偏安一隅 民众不喜欢北伐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南宋,北方,他们,北伐,百姓,已经,没有,左右

    一直以来,南宋的偏安一隅和北伐未竟往往被归咎于皇帝的昏庸无能,以及秦桧等奸臣的祸害忠良。可事实上,当时南宋民众的主流也是不希望北伐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如一些诗词中描述的那样,强烈地渴望朝廷收复中原,而是更愿意偏安一隅,求得安稳。南宋初期穷人厌战说到南宋时期的北伐,我们往往会想起陆游临终前的“王师

  • 隋炀帝为何对高句丽恋恋不舍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隋唐,辽东,公元,平壤,中国,国家,这个,战略

    这个神秘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连续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侵略行径”,是隋唐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果真

  • 隋朝名将于仲文个人简介 一生战绩无数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后来,宇文,非常,河南,评价,于是,聪明,担任

    于仲文简介上提到于仲文是隋朝著名将领,生于公元545年,是鲜卑人,祖籍在河南洛阳。于仲文字次武,是北周台式于谨的孙子,其父亲是上柱国于寔。于仲文从小就非常聪明,非常喜爱读书。于仲文九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带他去见宇文泰,宇文泰对于仲文也是赞赏有加。后来于仲文便跟随博士李祥学习《周易》、《三礼》。长大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