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冷陉之战唐朝军队为什么全军覆没

冷陉之战唐朝军队为什么全军覆没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638 更新时间:2023/12/19 8:29:07

陉之战,唐朝与奚契丹联军之间的战役。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左羽林大将军、检校幽州都督孙佺率军进攻奚与契丹,在冷陉地区(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坝后)遭遇败绩的战役。

此战,奚族酋长大酺指挥灵活果断,善择战机。乘唐军初战失利、孤立无援、惧歼欲退和退却混乱之机,以快速机动之骑兵,适时反击、追击,是以获胜。孙佺不顾天时地利,孤军远出,拒绝采纳部将意见,终致全军覆没。

经过

景云元年(710年),依附于东突厥的奚族肆意掳掠渔阳(今天津蓟县)、雍奴(今天津武清县)等地。幽州都督薛讷与燕州(治今北京顺义县)刺史李进有隙,唐睿宗遂徙薛讷为并州长史,另以左羽林大将军孙佺为幽州都督。

孙佺到幽州(治蓟县)后,急于收复被前契丹攻占的营州,即率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发步兵20000、骑兵8000,分为三路进攻奚与契丹。将军乌可利谏阻:道险而天热,孤军远袭,前往必败。孙佺不纳,令李楷洛率骑兵4000为前锋,自率主力继后,北开进。二十二日进至冷陉地区,与奚族酋长李大钊*酺所率8000骑兵相遇。李楷洛部初战失利,怯懦的孙佺不敢救援,引兵欲退。奚军乘机反击,唐军大败。孙佺依山结为方阵,以求自固。李大酺遣使责备孙佺。孙佺谎称“奉敕来招慰”,诬说李楷洛不受节度而战,并悉军中帛万段和紫袍、金带等物赠于李大酺,以示和好。李大酺请孙佺还师,勿相惊忧。唐军撤退时,将士恐惧,部伍不整。大酺乘势挥军追击,唐军溃败。孙佺与以悌被俘,献于东突厥被斩。仅李楷洛、乌可利脱险而归。

标签: 冷陉之战

更多文章

  • 马嵬驿兵变为什么会爆发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唐玄宗,马嵬驿兵变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攻破长安门

  • 河阳之战中李光弼做出了什么贡献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河阳之战,李光弼

    河阳是史思明称帝以来,唐军的第一场胜仗,而这场胜仗不仅是守住了洛阳,更是将反击的开始。而之后便是我们知道的父慈子孝。此时时间为761年,安史之乱已进入尾声,唐军一路胜仗,而再过两年,安史之乱将结束,唐军被打压太久太久,需要一场胜仗打气势,可以说河阳之战功不可没。史思明使其子朝清守范阳,命诸郡太守各将

  • 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战为什么会失败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蒙古,北伐,朱棣,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以骁勇善战而著名的皇帝,他先后五次北伐蒙古,最终得以削弱蒙古的势力,巩固了北方领土,巩固了国土版图。而在这五次北伐蒙古的作战之间,有一次作战朱棣痛失十万精锐军队,得意门将也惨死沙场,这就是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战。明成祖在位期间年号为永乐。在永乐三年春(1409年),朱棣

  • 朱棣北伐的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北伐,朱棣,明成祖

    朱棣于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间,5次率军北征。其中4次以鞑靶与兀良哈为作战对象,1次以瓦剌为作战对象。5 次亲征又以前3次的规模为大,其作战地区分别在斡难河、忽兰忽失温、阔滦海和屈裂儿河。后两次亲征,均因阿鲁台闻讯远遁,未战而还。(一)第一次亲征漠北与斡难河之战朱棣决定亲征后,便于永乐七年九月开始,先后

  • 靖难之役中朱棣为什么差点被活捉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靖难之役,朱棣,明成祖

    明初,朱元璋扫清六合,一统天下,他分析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认为权臣擅权是导致朝代灭亡的重要原因。为防止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大明,朱元璋决定效法分封制,让朱家人去守朱家的疆土。众所周知,分封制有着落后的历史因素。西周因为诸侯坐大,周王室失去了约束的力量,导致天下战乱,朱元璋的想法也无疑为大明埋下了隐患。在

  • 安史之乱持续了多少年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

  • 明朝靖难之役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

  • 明朝靖难之役的背景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靖难之役,背景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

  • 明朝靖难之役的起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靖难之役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明太祖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因生性“颖慧好学,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称赞他“而诚纯孝,顾不忘我乎。” 不过,对于这位“仁柔少断”的皇太孙将来继任帝位,朱元璋并不十分满意,曾一度打算更换太子,后因翰林学

  • 靖难之役炎王起兵造反的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燕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谋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遂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为了争取时间,建文元年(13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