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武丁闭口不言的原因

武丁闭口不言的原因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638 更新时间:2023/12/6 1:07:10

商朝的律法有这么条规定:君死后,继承者需要守孝三年才能正式继承君王位。而代替君王管理百官的就是太宰。在新网守孝的三年里,太宰就是朝堂是实际的统治者。

而新王在这三年里,只能居住在守丧的”凶庐“里,不仅要披麻孝,脸上也不得有笑容,更不能唱歌跳舞、寻欢作乐,要尽一个孝子的义务,否则就是不孝。而一个不孝的儿子,是不能做一个好国君的。一朝最高统治者,却要过三年形同牢狱的生活,现在虽然不可想象,然而这却是商朝明规定的责任和义务。

武丁是商朝的第二十三位君王,在他统治的五十几年里,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到达了顶峰,史称“武丁中兴”。但这位伟大的君王,在守孝的三年里,却连一句话都没说过。

据说,武丁守孝期间,饮食十分节俭,不讲究衣着,粗茶淡饭,也不接待官员和诸侯的来访,不访问民间疾苦,也不听取大臣的汇报,不发布指令。

武丁此举令大臣们心底不安,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武丁是傻子,还是受人胁迫或是其他什么?

三年后,武丁正式即位了,开口第一句就是要大臣们找一个叫傅说的人来辅佐他,并说这是上天的安排。此事迅速传开,最后在民间也闹得沸沸扬扬。而傅说由于头带“应梦贤臣”的光环,也如愿的入朝为官辅佐武丁。

其实这都是武丁和傅说商量好的,只不过傅说身份低微,是不能直接做官的,而武丁此举,使得傅说毫不费力的迈过了身份的门槛,就如同圣斗士中沙加眼睛一直闭着,猛一开,小宇宙立马爆棚一样,武丁三年不说话,一说话开口第一句一定会让人重视。

后来有大臣询问武丁为什么三年不说话,武丁回答说:“要以我一个人的话来指导天下的事情,我恐怕言之不当,所以不说。”

实际上武丁却是在暗中观察大臣,看哪些有能力,哪些是蛀虫。而且三年不说话,令诸侯、朝臣和百姓无法猜透自己的心思,使人在心中留下一种高深莫测的形象,不论诸侯还是朝臣,做什么越轨之事时心里就有了顾及。

标签: 武丁

更多文章

  • 冷陉之战唐朝军队为什么全军覆没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冷陉之战

    冷陉之战,唐朝与奚和契丹联军之间的战役。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左羽林大将军、检校幽州都督孙佺率军进攻奚与契丹,在冷陉地区(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西北坝后)遭遇败绩的战役。此战,奚族酋长李大酺指挥灵活果断,善择战机。乘唐军初战失利、孤立无援、惧歼欲退和退却混乱之机,以快速机动之骑兵,适时反击、追击,是

  • 马嵬驿兵变为什么会爆发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唐玄宗,马嵬驿兵变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攻破长安门

  • 河阳之战中李光弼做出了什么贡献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河阳之战,李光弼

    河阳是史思明称帝以来,唐军的第一场胜仗,而这场胜仗不仅是守住了洛阳,更是将反击的开始。而之后便是我们知道的父慈子孝。此时时间为761年,安史之乱已进入尾声,唐军一路胜仗,而再过两年,安史之乱将结束,唐军被打压太久太久,需要一场胜仗打气势,可以说河阳之战功不可没。史思明使其子朝清守范阳,命诸郡太守各将

  • 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战为什么会失败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蒙古,北伐,朱棣,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以骁勇善战而著名的皇帝,他先后五次北伐蒙古,最终得以削弱蒙古的势力,巩固了北方领土,巩固了国土版图。而在这五次北伐蒙古的作战之间,有一次作战朱棣痛失十万精锐军队,得意门将也惨死沙场,这就是朱棣北伐蒙古的第一战。明成祖在位期间年号为永乐。在永乐三年春(1409年),朱棣

  • 朱棣北伐的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北伐,朱棣,明成祖

    朱棣于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间,5次率军北征。其中4次以鞑靶与兀良哈为作战对象,1次以瓦剌为作战对象。5 次亲征又以前3次的规模为大,其作战地区分别在斡难河、忽兰忽失温、阔滦海和屈裂儿河。后两次亲征,均因阿鲁台闻讯远遁,未战而还。(一)第一次亲征漠北与斡难河之战朱棣决定亲征后,便于永乐七年九月开始,先后

  • 靖难之役中朱棣为什么差点被活捉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靖难之役,朱棣,明成祖

    明初,朱元璋扫清六合,一统天下,他分析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认为权臣擅权是导致朝代灭亡的重要原因。为防止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大明,朱元璋决定效法分封制,让朱家人去守朱家的疆土。众所周知,分封制有着落后的历史因素。西周因为诸侯坐大,周王室失去了约束的力量,导致天下战乱,朱元璋的想法也无疑为大明埋下了隐患。在

  • 安史之乱持续了多少年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

  • 明朝靖难之役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

  • 明朝靖难之役的背景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靖难之役,背景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

  • 明朝靖难之役的起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靖难之役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明太祖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因生性“颖慧好学,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称赞他“而诚纯孝,顾不忘我乎。” 不过,对于这位“仁柔少断”的皇太孙将来继任帝位,朱元璋并不十分满意,曾一度打算更换太子,后因翰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