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靖难之役炎王起兵造反的过程

靖难之役炎王起兵造反的过程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317 更新时间:2023/12/29 23:22:25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谋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遂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

为了争取时间,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先装病,使惠帝放三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遂装疯。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病”。朱棣装疯被发觉。而心中早已对父皇册立自己的侄子为太孙而继位有所不满,便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明通鉴·卷十二》:(六月)己酉,燕山百户倪亮上变,告燕官校于谅、周铎等阴事,诏逮至京师,皆戮之。复诏责燕王。王遂称疾笃,佯狂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张昺、谢贵入问疾,王盛夏围炉播颤曰:“寒甚。”宫中亦杖而行。昺等稍信之,长史葛诚密语之曰:“王本无恙,公等勿懈。”

燕王遣使入京师金陵奏事,使者被齐泰等审讯,被迫供出燕王的异状,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张信与其母亲讨论之后,将此事告知朱棣。于是朱棣和姚广孝等进行举兵的谋划,令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燕王府中潜伏,以待变故。张昺、谢贵得到朱允炆密诏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带兵包围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缚,请二人进府查验。二人进府后,朱棣派出府内死士将其擒获,并连同府内叛变的葛诚、卢振一同处决。当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门,遂控制北平城。

《明通鉴·卷十二》:初,张信之至燕也,与昺等同受密旨,忧惧不知所出。以告母,母大惊曰:“吾闻燕都有王气,王当为天子。汝慎勿妄举,取赤族祸也。”至是又密敕信,使执王,信见事急,三造燕邸,辞不见,乃乘妇人车径至门,固请之。王召入,信拜床下,密以情输王。王犹佯为风疾,不能言,信曰:“殿下毋尔也。臣今奉诏禽王,王果无意,当就执,如有意,幸勿诲臣。”王察其诚,下拜曰:“生我一家者,子也!”于是召僧道衍谋举兵。

《明通鉴·卷十二》:会昺等部署卫卒及屯田军士,布列城中,一面飞章奏闻。布政司吏李有直窃其草,献之府中,燕王亟呼护卫张玉、朱能等率壮士八百人入卫。

《明通鉴·卷十二》:秋,七月,诏至,“逮燕府官属”,于是张昺、谢贵等率诸卫士以兵围府第,……壬申,王称疾愈,御东殿,伏壮士左右及端礼门内,遣人召昺、贵,不至,复遣中使示以所逮姓名,乃至。……一时伏兵尽起,前禽昺、贵,捽葛诚、卢振下殿。王掷杖起曰:“我何病!为若辈奸臣所逼耳。”昺、贵及诚等不屈,皆斩之。

《明太宗实录·卷二》:是夜,(张)玉等攻九门,黎明已克其八,惟西直门未下。上令指挥唐云解甲骑马,导从如平时,过西直门,见闘者,呵之曰:“汝众喧閧,欲何为者?谁令尔为此不义,是自取杀身耳。”众闻云言,皆散,乃尽克九门,遂下令安集城中,人民安堵,诸司官吏视事如故。北平都指挥使俞填走居庸关,马瑄走蓟州]],宋忠率兵至居庸关,知事不齐,退保怀来,留俞填守居庸。

燕军控制北平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属秦皇岛市)归附。七月二十七,为防止大宁军队从松亭关偷袭北平,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至此,北平周围全部扫清。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燕军攻破怀来后,由于领地相距太近,七月二十四日,谷王朱橞逃离封地宣府(今属张家口,距北京约150公里,距怀来约60公里),奔金陵。八月,齐泰等顾虑辽王、宁王帮助燕王,建议召还京师;辽王从海路返京,而宁王不从,遂削宁王护卫。宋忠失败后,部将陈质退守大同。代王本欲起兵呼应朱棣,被陈质所控制,未果。

《明鉴纲目·卷二》:燕兵起,朝廷虑(朱)权与燕合,召权及辽王植归京师。植泛海还,权不至,坐削护卫。

《明太宗实录·卷三》:齐泰等虑辽王植、宁王权为上之助,建议悉召还京,惟植至,遂遣敕削权护卫。

《明通鉴·卷十三》:陈质者,建文元年宋忠之败,质以参将退守大同,代王欲举兵应燕,质持之不得发。

标签: 靖难之役燕王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役燕王是如何打败耿炳文的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燕王,耿炳文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反书至南京,朱允炆祭告太庙,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决定起兵讨燕。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设置平燕布政司。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朱棣采取内线作战,以部将郭资

  •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什么要让李景隆当主帅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建文帝,李景隆

    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又令辽东江阴侯吴高等领兵围攻永平(今河北昌黎西北)。朱棣留下少量兵将坚守北平,自己亲统大军救援永平。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李景隆至山东德州,收集

  • 靖难之役燕军偷袭大宁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大宁,宁王,燕王,燕军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初一,江阴侯吴高率辽东兵攻打永平郡,故朱棣趁李景隆踌躇不决之际,九月十九日前往救援。九月二十五日,朱棣击败吴高,并决定趁势偷袭十七弟宁王朱权的藩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另一方面利而诱之,将南军引至“空城”北平下。九月二十八日,朱棣率众出师。传信给燕世子朱高炽,令其坚守北平城

  • 郑村坝之战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郑村坝之战

    郑村坝之战发生在明建文元年的靖难之役中,双方交战的军队为建文帝军队与燕王军队。当时,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建文帝50万大军,双方力量悬殊。此战中,燕王朱棣的军队共毙伤建文帝军队数万人。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十九日,燕军在会州(今河北省平泉县)整编,分立五军(中、前、左、右、后)。十月二十一日,燕军入

  • 靖难之役白沟河之战的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白沟河之战

    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进行的作战,建文帝军队惨败,再也组织不起大规模的征讨活动。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从山东德州,郭英、吴杰等从真定誓师北伐燕军,目标是白沟河(北拒马河)。兵力增至六十万,燕军亦出。四月二十日

  • 靖难之役的济南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济南之战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军南下。李景隆败退后,燕军围济南。右参政铁铉、盛庸坚守。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十七日,燕军掘开河堤,放水灌城。铁铉见势

  • 靖难之役东昌战役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东昌战役

    东昌战役是靖难之役的一部分。发生时间在1400年12月25日,参战方是燕王朱棣军和明朝建文帝军。济南之战后,南军因撤换主帅取得主动优势,遂主动发动讨伐战。建文二年(西元1400年)十月,朱棣闻报南军北上,主动南下迎击,明令征辽东,暗派徐理、陈旭在直沽(今天津市中)修浮桥,以绕过青县、长卢的南军防线部

  • 靖难之役夹河之战的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夹河之战

    明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至三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盛庸部在夹河(今河北武邑境)地区进行的一次遭遇战。建文三年(1401)二月十六日,朱棣率燕师南下。二十日,燕军进抵保定,朱棣向诸将分析形势,认为野战容易,攻城艰难,如今盛庸合诸军二十万驻在德州,吴杰、平安驻在真定,我军若屯兵城下,他

  • 靖难之役藁城之战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藁城之战

    藁城之战,靖淮之役重要一战。明建文三年(1401)三月底,官军将领吴杰,平安率军出真定(今河北正定)援盛庸,途中闻盛庸败于夹河,旋即循原路退回真定固守。燕王朱棣施计,令军士四出取粮,声言军中无备,诱吴杰、平安出城野战。吴杰等中计,果然率军出城,过滹沱河。闰三月初九,官军与燕军遇于藁城(今属河北),前

  • 靖难之役的间接作战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间接作战

    夹河、藳城之战再次使南军损失惨重,正面战场战事稍缓和。南军改为通过谈判、反间、袭击后方等方式间接作战。击败平安后,燕军南下,先后经过顺德、广平、大名,并驻扎于大名。诸郡县望风而降。《明通鉴》卷十二:己酉,燕师掠顺德。辛亥,掠广平。癸丑,次大名。诸郡县皆望风降燕。朱棣听说齐泰和黄子澄被贬,上书和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