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郅支城之战是怎么样的?敢于亮剑才能赢得尊重!

郅支城之战是怎么样的?敢于亮剑才能赢得尊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731 更新时间:2023/12/9 10:23:02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郅支城之战是怎么样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汉朝持续不断的打击下,匈奴实力衰弱,大批部落降附于汉朝。越是虚弱,越是容易内斗,匈奴人相互打个不停,汉宣帝时,五单于争立,分别是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 、乌籍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征战不休,内耗不止。

争斗持续两年多,五单于的格局发生变化,屠耆单于 、乌籍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覆灭,呼韩邪单于胜出。但好景不长,呼韩邪单于兄长,左贤王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 匈奴部落出现两单于并立。

郅支单于实力强大,击败呼韩邪单于,据有天山至阿尔泰山区域。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郅支单于却选择继续与汉朝为敌。

他多次抓捕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用国家之事,羞辱汉使者。郅支单于看到汉朝自宣帝后,朝政紊乱,国力衰退,便想试探汉朝的态度,要求汉廷,将自己在汉朝当人质的儿子送还回来。汉元帝没有父祖那种经营四方的雄心,国家财力也出现困难。他十分乐意将匈奴世子遣返回去,期待与匈奴修好。

经过一番跋涉,汉使者谷吉等人将郅支单于的儿子送到匈奴境内。郅支单于认为汉朝软弱可欺,他杀掉汉使者谷吉,选择与汉朝彻底决裂。

汉廷十分震怒,先后派出三批使者,前往匈奴质询谷吉被杀事件,要求匈奴人给出合理解释。郅支单于十分傲慢,不仅不给予解释,反而变本加厉地羞辱汉使。

汉廷依旧不准备用兵匈奴,派出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西域副校尉陈汤,前往西域管理西域都护府,维护好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良好关系。

郅支城之战

汉元帝是想息事宁人,勿起战端。进入都护府后,陈汤却认为应该给予匈奴人严厉的惩罚才好。

“汤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如得此二国,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

陈汤深刻分析了西域的形势,指出匈奴人正在西域恢复影响力,一旦匈奴重新控制西域,西域各国必定会与汉朝断交,对抗汉朝,这对汉朝十分不利,不如趁匈奴人还未达成目标时,将其消灭,保障汉朝在西域的国家利益。

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时,汉朝为保证朝廷的政策准确无误地落实,规定西域都护府的校尉,采取军事行动前,一定要提前向朝廷上奏。

甘延寿想先向汉元帝汇报,同意后再用兵。陈汤却认为:

“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

他觉得,以汉元帝那种优柔寡断的性格,肯定难以拍板,不如先斩后奏。甘延寿胆子小,不敢下决心,而他自来到西域后,一直患病,陈汤用一份假诏书,征发西域诸国兵、汉朝屯田吏士,合计四万余人,甘延寿见木已成舟,只好与陈汤协同进兵。

他们的目标是匈奴单于城(即郅支城)。陈汤亲自率领,走北道,过乌孙国,走康居国边境。

陈汤十分注重策略,与所过国家避免发生冲突,得到康居国的情报,顺利进军至单于城三十里处。

郅支单于质部陈汤,为什么忽然发兵,陈汤回答得十分巧妙:

“单于上书言困厄,愿归计强汉,身入朝见。天子哀悯单于弃大国,故使都护将军来迎单于妻子。

既然郅支单于给汉朝上书,说愿意归强大的汉朝,并希望到长安朝见天子,那么汉朝天子也怜悯单于,是被迫背离汉朝,为了实现你朝见的心愿,汉朝派都护陈汤将军前来迎接单于。

郅支单于前者说朝见,不过是在耍花招,本来就没有诚意。现在看到汉军即将兵临城下,他命便故意拖延时间,数次派人前来与陈汤交涉。甘延寿、陈汤给郅支单于下了最后通牒:

“我为单于远来,而至今无名王大人见将军受事者,何单于忽大计,失宾客之礼也!兵来道远,人畜罢极,食度且尽,恐无以自还,愿单于与大臣审计策。”

汉军既然来了,就不可能空手回去,郅支单于必须要做出决定,了结此事。

第二天,汉军来到城下,排兵布阵,做攻城准备。

他们看到单于城上立着五色旗帜,数百人身披甲胄,站在城上,城外,有百余名骑兵往来跑马,还有百余名步兵摆了鱼鳞阵防守。

单于城上的匈奴人得意地挑衅,让汉军来攻城。而城外的百余名骑兵,向汉军阵地发起进攻。汉军阵地弓弩手,张弓搭箭,做好准备。匈奴骑兵见此情形,赶忙撤退。陈汤觉得城外的匈奴人实在碍事,命汉军一阵乱箭,将他们赶入城内。

陈汤命令四面围城,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汉军举大楯作掩护,送士卒来到城下,或砸凿城墙,或用破城锤冲撞城门。而弓弩手则用汉军先进的大黄弩与车弩,向城上放箭,城上的匈奴人被迫纷纷跑下城楼射避。

郅支单于提前在城边,修筑起木城,内藏数百弓箭手,从里面向攻城的汉军射击。汉军伤亡较大,难以继续攻城。

陈汤令弓弩手,将箭头缠绕浸油麻布,向匈奴人的木城发射火箭。

木城在汉军的火箭攻击下,燃烧起火。匈奴人再派骑兵,冲出城外,想突破重围,被汉军的箭雨拍回城中。

突围不成,郅支单于决定坚守城池,以拖垮远道而来的汉军。为鼓舞士气,他亲自披挂上城,与数十名妻妾一起,率军抵抗汉军的攻势。汉军弓弩强劲,单于面部中箭,撤入内城。

而匈奴人的盟友康居人,发兵一万人,前来援助。他们从外面,反包围汉军,入夜,向汉军发动数次攻击。汉军以武刚车结环向外,调兵向后对付康居兵。康居人骁勇,却难以攻破汉军阵地,勇猛而来,悻悻而去,反复多次。

半夜,木城倒塌,汉军四面搭云梯攻土城。城下汉军同时砸撞城门,很快破门而入。匈奴人只好全部撤进内城,却阻挡不住潮水般涌入的汉军。

郅支单于伤重死去,军候假丞杜勋将单于斩首,将被匈奴人扣压的汉使释放。此战俘虏一千余人,单于、瘀氏、太子、名王等贵族、士卒计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死,解救西域各国大小王十五人。

单于城之战后,甘延寿、陈汤上书,详细说明此次军事行动的前因后果,并发出那句千古宣言: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是西汉王朝最后的呐喊,三十年后,西汉灭亡,期间,汉朝渐渐失去控制西域的能力。

结论

单于城之战,发生在汉朝实力衰败的时候。王朝的衰败,起于汉武帝的连年用兵,将国家虚耗到崩溃边缘,驾崩前三年,他停止对外用兵,重新与民休息。昭宣二帝基本上延续了这种重要民生政策。但“王朝周期律”的作用不断发酵,天下流民再起,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天灾不断,社会动荡重现。

汉元帝是一位十分懦弱而无主见的君主,他信任宦官石显,以及匡衡等一干奸臣腐儒,他们为一己私利,弄得汉廷乌烟瘴气,加速了王朝的衰亡。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抛开王朝的兴衰不论,这应是一种值得永世坚守的民族精神。“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敢于亮剑者,才能赢得他国的尊重。

更多文章

  • 司马光为什么要将河湟地区割让给西夏?最后又是怎么解决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司马光,宋朝,历史解密

    宋神宗驾崩后,司马光主持朝政,他出手凶猛,一下子就废除了一多半的新法,但还有“四害”未除。这“四害”就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青苗法、差役法、将官法、与西夏重新议和。如果说司马光废除将官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与西夏重新议和”的问题上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原来,为了与西夏和好,他想把王安石用无数将士鲜血

  • 颖贵妃:比乾隆小18岁,一生未育却能晋升贵妃

    野史秘闻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颖贵妃,清朝,野史秘闻

    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所以在历史上的妃子简直是多得数也数不清,尤其是在乾隆的后宫,乾隆是清朝出了名的风流天子,他的风流事迹不仅是在宫中,甚至都延伸到宫外,而乾隆一生中宠爱的妃子无数,有跟他同龄的,有比他稍微大一点的,当然也有比他小很多岁的。毕竟是在皇宫之中,能够成为皇上的女人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

  • 孝恭孙皇后开创了明朝的三个先河,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风云人物

    古装剧《大明风华》播出后,宣宗孙皇后孙若微出现在很多人的视野中。历史上真实的孙皇后是个工于心计之人,她还开创了明朝的三个先河。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宣宗皇后孙氏,是山东邹平人,她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主簿。宣宗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人,与孙家来往密切。她见孙氏不仅美丽,

  • 古代都是嫡长子继承爵位,为何张飞的爵位却是其次子张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后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爵为西乡侯,不过有点奇怪的是张飞死后,继承他爵位的不是嫡长子张苞而是其次子张绍,要知道演义中的张苞武力强悍,在刘备伐吴和诸葛亮前几次北伐中出任先锋立功很多,按理来说继承爵位的应该是他,那么继承张飞爵位的为何偏偏是其次子张绍?下面小编就

  • 唐寓之暴动发生背景简介,唐寓之暴动最后结局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寓之暴动,战史风云

    南齐时庶族地主企图挤入士族行列,享受封建特权而发动的暴乱。南朝庶族地主为了免除所承担的赋役,往往向官吏行贿,在政府的黄籍上注入伪造的父祖爵位,改成百役不及的士族。刘宋以来,这种改注籍状,诈入仕流的庶族地主很多,自宋明帝泰始三年(467)至宋后废帝元徽四年(476), 扬州九郡的黄籍上,被检查出诈注户

  • 蜀汉为什么非要征伐曹魏,而不是向西向南打占领更多的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蜀汉,三国,历史解密

    蜀汉在实现三分天下以后,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征伐曹魏,向北发展。对于这种情况,有人不免突发奇想:蜀汉为什么只是一味地向北发展,为什么不向其它方向发展呢?向其它方向发展,把国土面积变大了,以此为基础,再来和曹魏争夺天下,不是更加有利吗?用这个问题来问蜀汉是有道理的,毕竟这个问题对东吴来说没有意义。东吴

  • 康熙吃巧克力是什么反应?康熙时期有巧克力吗?

    野史秘闻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康熙,野史秘闻

    说到康熙吃巧克力这件事情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小编一直以为康熙这个时代是吃不上巧克力的,但是事情就是这么的有意思,康熙还真的吃上了巧克力,那么当时康熙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康熙的当时的第一反应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康熙统治时期,清朝宫廷用品中就已经出现了西洋钟表,油画等物品,康熙皇帝本人对于西

  • 海瑞是历史上著名的情关,他三妻四妾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风云人物

    海瑞,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世称刚峰先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海瑞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的父亲实际上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一生之中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只是能够勉强维持一家子生活度日罢了,而且在海瑞出生没多久之后,他的父亲便劳累过度,而离开了人世,从此以后,海瑞

  • 如果没有嫡长子,那么皇帝会在众多皇子中选择怎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皇帝是古代历史中的词语,在这皇权之下,有多少纷争与危险。我们无法知道,更无法感受。古代的皇帝没有表面上那么光彩,他必须心系百姓,每一个决定都要为了后世着想,立太子这一个决定,就足以让皇帝忧心忡忡,一旦做出错误的决定,就会留下千古骂名,然而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为何蒙古骑兵能够大杀四方呢?不只是蒙古马优秀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世界,成吉思汗,战史风云

    一说到蒙古,就会让人想起他们那支战无不胜的“蒙古骑兵”。这支军队的建立应归功于雄才大略的铁木真。正是他把一个许多部落的部族,建成为一个无往不胜的军事组织。也正是由于他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尊称他为“成吉思汗”,意为“非凡的领袖”。很长一段时间,蒙古人被人称赞为“马背上的民族”,这不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