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

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578 更新时间:2024/1/24 14:09:02

长平之战的典故

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长平之战图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

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天下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死伤最惨烈的一次围歼战。

长平之战图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发生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战争所需物资的准备也很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过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还局限在军事方面,经济上则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也愈加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其实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再来看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都是数量巨大的,赵国大约为45万人,秦国则是60万左右。秦军民风凶悍,马匹优良,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赵军则以弩弓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因此,两方兵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

长平之战中,交战方的秦、赵两国大军将近百万,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从准备情况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实力还是要稍逊于秦国的。

长平之战简介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发生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场战争。当时,秦国势力日益强盛,周天子形同虚设,各诸侯国人心惶惶。而这一场战争的爆发无疑对秦国、赵国,乃至天下的局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长平之战(油画)

标签: 长平之战典故交战双方介绍长平之战典故周王朝

更多文章

  • 破釜沉舟战役揭示了什么道理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破釜沉舟,战役,揭示,什么,道理,破釜沉舟,战役,项羽,故事

    破釜沉舟战役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是在著名战役巨鹿之战中发生的,赵军被秦军围困在巨鹿城,楚王在得到求助后,派宋义与项羽前去救援,项羽由于上将宋义迟迟按兵不动,于是急不可耐将其杀之,自己率兵前去救赵。巨鹿之战宋义死后,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士气大增,项羽先派部分前锋前去切断秦国粮道,自己率领全军渡河后,下令破

  • 丁汝昌墓在哪里 丁汝昌纪念馆怎么样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丁汝昌,在哪里,纪念馆,怎么样,丁汝昌,严桥镇,北长,小鸡

    丁汝昌墓丁汝昌墓在严桥镇北长岗小鸡山上,那里安葬着清朝抗日名将丁汝昌。沿山路蜿蜒前行,没有关于丁汝昌墓的指示,只剩杂乱生长的草木。在路的尽头才出现窄窄的墓台,上立一苔迹斑斑的石碑,水泥材质,明显是后人重新加盖的,而上面的涂料与刻画的内容早已难以分辨,当时相传的重金重修丁汝昌墓的消息实在无法让人信服。

  • 三国时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多少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时夷,之战,双方,兵力,多少,夷陵,之战,双方,兵力

    夷陵之战双方兵力多少夷陵之战是以蜀汉刘备攻打东吴孙权,最终蜀汉刘备大败的经典战例,为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是一场以积极防御,以逸待劳,最后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夷陵之战 双方行军图在双方的兵力投入上,真实的历史人数并没能经过演义的那样夸大,经后人考据,双方兵力相差不大,

  • 水浒传呼延灼简介 影视剧中呼延灼谁演的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水浒,传呼,延灼,简介,影视,剧中,呼延,灼谁,水浒,传呼

    水浒传呼延灼呼延灼是《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中位列天罡星第八位的人物,书中记载他是宋朝开国名将铁鞭王呼延赞的嫡派孙子,是并州太原人(今天就在山西太原),呼延灼在上梁山之前在朝中任职汝宁郡都统制,一身高强武艺,被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使用的武器是两条水磨八棱钢鞭,所以被人称为“双鞭呼延灼”。水浒传中的双鞭

  • 出自淝水之战的成语有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出自,淝水,之战,成语,什么,淝水,之战,成语,一战,可以

    淝水之战的成语淝水一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时期有名的历史事件,对于当时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前秦从有望一统天下到土崩瓦解可以说都是这一场战役导致的,而且在这一场战役之中还出现了很多的成语,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草木皆兵的漫画“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晋书》,东晋时期,苻坚的前秦国

  • 明朝大将戚继光修长城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大将,戚继,光修,长城,故事,戚继,光修,长城,中国

    戚继光修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最不缺乏长城的故事,长城作为中国标志性的建筑经历几千年的风雨而屹立不倒是有它的原因的。比如最有名的孟姜女,在那么悲情凄惨的故事下戚继光修整长城的事仿佛就没有那么多看点了,不过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现在站在八达岭长城享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可不要忘记了这位伟人。戚继光雕像在戚继

  • 揭秘在合肥之战张辽杀了谁 张辽副将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揭秘,合肥,之战,张辽杀,张辽副,将是,合肥,之战,张辽杀

    合肥之战张辽杀了谁合肥之战,是指在215年,曹魏的著名副将张辽,凭着八百勇士逆袭孙权,最终以七千名兵力打败孙权率领的十万大军,是史上非常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是张辽人生中巅峰一战。《三国演义》张辽剧照孙权对合肥一直抱着志在必得的心态,趁着曹操身在汉中,且据情报说合肥只留有七千守军,于是孙权率大军出

  • 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有什么关联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什么,关联,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蒲松,写

    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蒲松龄写有一自勉联,其中提到了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两个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他将该联刻在镇纸的铜尺上,用以激励自己努力读书进行创作,这两个典故表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心有志气,做事情一定可以成功。卧薪尝胆破釜沉舟,喻指做事情绝对不留退路,向死而战必须得胜。釜在这里表示煮饭的锅子,将其打

  • 抗倭大英雄戚继光战绩辉煌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抗倭,大英雄,戚继,战绩,辉煌,戚继,战绩,光是,明朝,时期

    戚继光战绩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抗倭名将,也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民族英雄。纵观他的一生,戚继光战绩颇丰。以戚继光的战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多数为民间艺术作品。戚继光从小就表现突出,并怀有伟大志向。年少的他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而这些萌动、出现雏形的志向,正是戚继光竖下战绩的

  • 历史上的合肥之战概括简述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上,合肥,之战,概括,简述,合肥,之战,概括,生在,汉末

    合肥之战概括合肥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这一期间的战役。合肥居于要地,孙军和曹军为了争夺合肥而前后发起了五次战争。曹操画像在曹操忙于官渡之战之时,认为刘馥有才能,封为扬州刺史,让他去稳定东南地区。于是刘馥受曹操之命,将合肥空城建设成了一座地理位置重要且非常繁荣的合肥新城。那时合肥于曹军而言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