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北伐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北伐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954 更新时间:2023/12/13 10:46:32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内外仍有不同势力割据,造成日后发生中原大战等连串内斗冲突。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决裂,第一次国共内战爆发。

历史背景

内部因素

主词条: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广州国民政府自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革命党人,继续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为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共和、富强统一而奋斗不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孙中山先生深受发,从而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任务。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和苏联代表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和当时崛起于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合作,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帷幕。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行联俄容共政策,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合作。在苏联帮助下,国民党组建了以蒋介石为校长的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打败陈炯明后,1925年,孙中山在广州改组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以黄埔军校组建国民革命军。

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正式成立,由汪精卫任政府主席,胡汉民任外交部长,许崇智任军事部长,廖仲恺任财政部长,聘任鲍罗廷为高等顾问。除此以外,并设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汪精卫兼任主席,蒋介石等8人为委员,并取消各地方部队名称,统一称作国民革命军,计划北伐。10月1日,国民革命军举行东征,击败陈炯明残部,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上统一。

外部因素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系,奉系军阀和其他地方军阀也相继形成。各军阀间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打倒北洋军阀,结束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已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1924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的大总统曹锟,然后邀请孙中山北上。等孙中山北上抵达时,冯玉祥已经与张作霖决定,接受段祺瑞进京任“临时执政”摄行大总统,并废除了曹锟宪法,终止《临时约法》和取消国会。孙中山主张召开民选的国民会议,段祺瑞主张召开军政商学实力派组成的善后会议。1925年2月1日善后会议召开。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1925年10月,吴佩孚、孙传芳指挥直系军阀于长江流域争夺北洋政府领导权,向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发动反奉战争。北洋各军阀在长江流域实力削弱,无力顾及国民政府,为国民革命军北伐创造契机。

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的时候,段祺瑞已经下台。当时,北洋政府控制在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手中。直系军阀吴佩孚沦为附庸,占据两湖、河南三省和河北、陕西,控制京汉铁路。直系军阀后起之秀孙传芳占据长江中下游。

交战双方

北洋军

吴佩孚部盘踞两湖、河南京汉路沿线,兵力号称二十万。孙传芳部由闽、浙、苏、皖、赣军阀组成,号称“五省联军”,兵力亦约二十万。奉系军阀张作霖窃据北京政府,盘踞京、津、直隶、热河及东北三省,兵力约四十万。盘踞山东的张宗昌也有十余万兵力。北伐开始时,张作霖希望借北伐军的力量打击吴佩孚的势力,对战争采取观望态度;孙传芳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暂时保持中立。吴佩孚的主力部队正在北方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而在湖南、湖北的兵力包括战斗力很弱的各种杂牌军在内只有10万人,用以攻击唐生智并企图进窥广东的兵力只有四五万人。

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8个军10万余人(战争过程中发展到40多个军近百万人),蒋中正任总司令,李济深任总司令部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

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分任第1军至第8军军长;缪斌、李富春(共产党员)、朱克靖(共产党员)、廖乾吾(共产党员)、李朗如、林伯渠(共产党员)、黄绍竑、刘文岛分任第1军至第8军党代表或副党代表。除第8军驻湖南衡山、安仁地区,第7军驻广西外,其余6个军均驻广东。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以V.K.布柳赫尔(化名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建议下,根据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和军阀之间的矛盾,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消灭吴佩孚军,然后歼灭孙传芳军,最后消灭张作霖军。部署以主力进军湘、鄂,另以第1军大部在广东汕头、梅州地区对闽警戒,第1、第4军各一部和第5军大部留守广州。

标签: 北伐战争

更多文章

  • 北伐战争的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北伐战争

    北伐过程北伐准备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提出“对内当打倒一切帝国主义之工具,首为军阀”的口号。2月的北京,中国共产党召开特别会议,提出进行北伐推翻军阀的政治主张。同年春,因英国人在长沙公开殴打雪耻会纠察队员,引发了长沙各界反英驱赵讨吴运动。

  • 北伐战争胜利的因素有几点 北伐战争的意义和评价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北伐战争

    胜利因素指导思想北伐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概揽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观,它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高举护法大旗。孙中山历来视《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他曾指出,“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命脉不存在,国体将安托?须知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ld

  • 五原战争双方的伤亡情况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五原战争

    五原战争是我国1940年左右打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役真正爆发之前,我军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杀敌,而是为了侦查路线、环境和地势。不过无心栽柳柳成荫,我军在这些准备工作中无意与日军来了一次激烈的碰撞,最终以几千士兵干掉了日军的近万士兵,可谓赢得漂亮。当时我军安排了一个营的士

  • 汉科角海战的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汉科角海战

    汉科角海战(俄语称为甘古特会战),大北方战争期间,1714年8月7日俄国海军和瑞典海军在芬兰汉科角进行的一次战役,彼得大帝缔造的俄国海军第一次赢得重大的胜利,俄国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给了前来拦截的瑞典海军分以毁灭性的打击,俘虏了其全部十艘军舰。过程俄国沙皇彼得一世1713年春天开始向芬兰境内发动攻势。

  • 龙陵战役主帅为什么会在决战前被调离?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龙陵战役

    这是一场远征军反攻战役中牺牲最大的战斗,拥有一个颇有气势的名号:龙陵之战,而且是三战龙陵。话说中国远征军分路进击松山、腾冲的同时,负责右翼攻击任务的第11集团军即从第2军和第71军中抽出精锐部队,共同组成突击队,绕过松山侧翼直插龙陵,于6月6日兵分三路向驻守龙陵县城一线的日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经过两个

  • 龙陵战役组图:盟军浩荡的运粮大军与缴获的日军装备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龙陵战役

    这些平民百姓把大米固定在骡驮鞍上,然后把装好的食物运送到龙陵的作战前线。这些补给品是从塔帕空投区汇集到这个仓库的。这一条马可波罗在中国之行曾走过的小路,已被修筑为缅甸边境的一条从龙陵修建到利多(Ledo)的公路。照片中,此地一辆卡车装载着汽油,正经过一座中国腾冲城郊的小庙宇。中国部队在通往前线的路上

  • 龙陵战役的伤亡情况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龙陵战役

    1944年6月上旬,在中国远征军分路进击松山、腾冲的同时,负责右翼攻击任务的第11集团军即从第2军和第71军中抽出精锐部队,共同组成突击队,绕过松山侧翼直插龙陵,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龙陵之战。6月6日远征军兵分三路向驻守龙陵县城一线的日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经过两个昼夜的激战,截断了龙陵与芒市之间的公路联系

  • 穆尔滕之战什么时候发生的?穆尔滕之战爆发的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穆尔滕之战

    格拉松战役之后,勃艮第公爵查理开始重组了他的新式军队。当务之急是改进自己的炮兵,让他们能够很好的在瞬息万变的会战中支援步兵作战。于是查理给他的炮兵采用了一种可以升降的炮架,这样火炮不论装弹还是瞄准的时间都大大缩短了。此外大炮的重量也被限制和减轻了很多,以便能够在行军中跟上部队,迅速部署。为了对付瑞士

  • 穆尔滕之战爆发的过程及结果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穆尔滕之战

    格拉松战役之后,勃艮第公爵查理开始重组了他的新式军队。当务之急是改进自己的炮兵,让他们能够很好的在瞬息万变的会战中支援步兵作战。于是查理给他的炮兵采用了一种可以升降的炮架,这样火炮不论装弹还是瞄准的时间都大大缩短了。此外大炮的重量也被限制和减轻了很多,以便能够在行军中跟上部队,迅速部署。为了对付瑞士

  • 普瓦捷会战发生于什么时候?普瓦捷会战背景及起因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普瓦捷会战

    普瓦捷会战是指公元732年,查理·马特率领的法兰克人与阿拉伯人进行的一次会战,最终使阿拉伯人丧失了北进扩张的能力和法兰克人损失了1500多人,史称普瓦捷会战或图尔会战。阻止阿拉伯扩张之战普瓦捷(英语:BattleofPoitiers、法语:BatailledePoitiers)普瓦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