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过程介绍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过程介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153 更新时间:2023/12/20 20:35:35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228年至234年,对曹魏发起的五次进攻战。今天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北伐。众所周知,在第一次北伐中原时,因为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只能无奈退军,而在第二次北伐中原时,则因为曹真、郝昭的提前准备,让蜀军没能攻克陈仓。当然,对于建兴七年(229年)的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成功攻占了曹魏的武都、阴平二郡,总算是小有收获。

不过,不管怎样,这距离匡扶汉室,一统中原的目标,还存在非常大的距离。于是,在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公元231年春天,诸葛亮乘曹魏雍凉地区半年没有下雨,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堡。曹魏因大将曹真病重,魏明帝曹睿改派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在这场战役中,蜀军粮尽退军,却斩杀了一位曹魏名将。

具体来说,在诸葛亮四次北伐中原时,面对蜀汉大军,司马懿先派费曜、戴陵与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则率其他兵力随后前进。张郃则认为该分兵驻守雍、郿,但司马懿认为若分军不及合军有利,便向西推进。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堡,自己率主力北上上邽。司马懿深知汉军劳师远袭,粮食补给困难,兼之魏军经过通宵达旦的行军已为疲惫之师,因而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便回军卤城。

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只要自己可以坚守下去,蜀汉大军就会因为粮草耗尽而退军。换而言之,司马懿的态度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然,这也从侧面体现出诸葛亮带给曹魏的压迫感。众所周知,在三国鼎立的格局彻底形成之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不管是兵力还是人口,蜀汉都和曹魏之间存在数倍的差距。因此,对于兵力众多的曹魏,完全可以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防守。

司马懿进军卤城,但却登山掘营,与汉军对峙,不与交战。面对司马懿的这一做法,众多魏国将士自然是非常有意见了,比如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认为蜀军从远来攻,“孤军食少”,必然想要速战速决。所以应该以大军屯于此处,然后分为奇兵,包抄蜀军,截断其后路。面对张郃的建议,司马懿却不愿意采纳。至于其他魏国将士的多次出战请求,也遭到了司马懿的拒绝。

于是,魏国诸将十分不满,便讥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也即不管是在《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还是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司马懿都是非常畏惧诸葛亮的,至少是不敢主动出击,和诸葛亮交手的。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亮撤出对祁山的包围,将全部军队集中在卤城,司马懿派张郃打通了和祁山堡的联络,并命他攻卤城以南的的王平。但是,王平坚守不动,张郃不能胜。在街亭之战时,张郃曾大破马谡,不过,王平不是马谡,他成功抵挡了张郃的进攻。

在张郃发起进攻时,司马懿自己则率众进攻卤城以北的诸葛亮主力,力图以钳形攻势,击败诸葛亮。不过,对于接下来的“卤城之战”,不同的史料,则存在不同的记载。《汉晋春秋》中记载,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另据《晋书》记载,此役反而是司马懿获得斩俘万计的胜利。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粮尽兵退,无功而返。此战过后,魏国诸将获得封赏,而蜀国无人获得封赏,可略见四伐战果之一斑。

公元231年六月,蜀国丞相诸葛亮眼见粮草接应不上,而又收到后主刘禅下令北伐军撤退的圣旨,诸葛亮只有引军退回。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撤退的蜀汉大军,司马懿和诸葛亮再次出现了分歧,张郃认为穷寇勿追,司马懿却执意让张郃追击蜀军。结果,张郃于木门道,被埋伏于高处的汉军射中右膝,最终去世。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粮尽退军的蜀军,成功斩杀了追击的曹魏名将张郃。不过,在笔者看来,虽然张郃是当时的名将,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为没能攻城略地,也没有重创曹魏,所以只能说是无功而返。

最后,更为关键的是,在一些历史学者看来,诸葛亮除掉张郃这位名将,反而是间接帮了司马懿一次。如果张郃没有被击杀的话,那么忠于曹魏的这位老将,无疑会成为司马懿篡夺大权的重要阻碍。在高平陵之变爆发的时候,正是因为缺乏张郃这样忠于曹魏的名将,才让司马懿侥幸成功,夺取了曹魏大权。对于诸葛亮来说,之所以在第四次北伐中原时无功而返,显然和李严存在直接的关系。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时,李严这位大臣负责运送粮草等物资。彼时,李严怕粮运不济,就派马忠、成藩传喻旨要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回来后,李严反而问他:“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换而言之,李严不仅是在推脱责任,还想转而诬陷蜀汉丞相诸葛亮。

另一方面,李严还上书后主刘禅,欺骗刘禅说这是策略,又想推卸责任给岑述。凡此种种,不仅激怒了蜀汉丞相诸葛亮,也让魏延、吴懿、王平等前线的战士非常愤怒。诸葛亮先是直接出示李严之前手书,明显前后不符,李严无话可说,然后诸葛亮联合群臣上奏后主刘禅,将李严废为庶人,李严最终于公元234年病逝。作为刘备留下的托孤大臣,李严不仅没有致力于匡扶汉室这一目标,反而破坏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所以其最终的结局,自然是不值得惋惜的。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邯郸之战”中各国都在干啥?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邯郸之战

    邯郸之战,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众所周知,邯郸是赵国的都城,而就赵国来说,则是山东六国抗衡秦国的主要力量。于是,邯郸之战的走向,不仅关系到赵国的存亡,实际上决定了山东六国中其他诸侯

  • 战国七雄各国精锐军分别叫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国七雄

    最近不少的人对这个战国七雄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毕竟每个国家也都是有每个国家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也还是很值得大家去研究的,话说战国七雄能存在的核心原因是也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精锐部队,那么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的盘点盘点这个战国七雄各国的精锐军分别叫什么吧,还有他们又有什么特点,感兴趣的网友可以跟随小编一起来分

  • 陈仓之战韩信为何能取胜?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陈仓之战

    汉元年二月,项羽、刘邦灭秦战争结束,项羽凭借其军事实力,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面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压制,刘邦只好忍气吞声接受封号,于四月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以示再也无意东出,以此打消项羽的警惕。同年五、六月份,齐国宗室后裔田荣不满分封

  • 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爆发的背景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西西里岛登陆战役

    事实上,盟军在北非取得最后胜利后,下一步还有很多目标需要攻击,因为盟军已经占领了海上力量,控制着海权,可以在地中海的任何海岸登陆。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当时盟友有三个方向可供选择。一个是在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登陆。二是在法国南部登陆;第三,登陆希腊开辟巴尔干战场。最后,盟军选择了西西里岛和意大利作为路线

  • 水门桥战役伤亡多少志愿军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水门桥战役

    说到水门桥战役其实也还是很有说法的,毕竟也是长津湖战役中非常知名的一个战役,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意义非凡,那么很多人问了,这个水门桥战役当时死了多少志愿军,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12月6日晚上,姜庆云,也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80师240团3营7连连长,他带着几十个人趁黑

  • 马德里战役的中国指挥官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德里战役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独裁者弗朗哥在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至此西班牙内战正式打响。7月19日,左翼共和党领袖何塞·西拉尔政府成立。此时苏联领袖斯大林号召着全世界的共产党人前往西班牙,协助西班牙人民抵抗叛军以及外国入侵者。在斯大林的提议下,我国将旅德支部党员谢唯指派到

  • 澳大利亚在二战中的表现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澳大利亚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战争”。当时除了南美洲比较安稳一点外,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都参与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位于南半球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遗余地的奉献着力量。就比如说来自澳大利亚的“袋鼠军团”,在二

  • 井陉之战中韩信如何以3000破20W军队的?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井陉之战

    背水一战,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成语典故,意思是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也即来自于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之战中击败刘邦,这使得许多诸侯纷纷选择中立,从而严重威胁汉军侧翼,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

  • 战场上中弹后还能活多久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弹

    如今电视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之一了,尤其是现在的一些年龄较大的人,非常喜欢看电视,而电影和电视剧已经成为了观众见证艺术的重要形式。尤其是看到一些通过战争题材来表现的影视作品,总会看着观众热血沸腾。当我们在看战争片的时候,总会出现一种这样的场景,那就是拥有者主角光环的人,在中弹倒地之后,

  • 二战德国人口损失多少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二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绝对是反法西斯阵营的绝对主力之一,这是无法辩驳的事实。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也标志着这是二战的转折点,二战正是进入反攻阶段。尽管战后的近几十年来,西方人一直在淡化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但这些做法终究是徒劳的。苏联红军在二战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同时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除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