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望都之战的具体过程 如何评价望都之战?

望都之战的具体过程 如何评价望都之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250 更新时间:2024/2/23 11:24:03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宋,辽两个庞大帝国在几十年残酷战争中发生过多次主力重兵集团之间的强烈野战对抗。咸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003年发生的望都之战是宋辽澶渊战役签订和约前的最后一次主力兵团野战对抗,这场战争对宋辽政治,战争的取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背景

徐河之战耶律休哥被重创后河北的战况较为平静。但宋太宗死后,辽国针对宋朝政局变化,再次发动了迅猛的攻势,宋辽战事再度升级,双方互有胜负,咸平三年辽军大败宋军俘获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获得了一场大胜,但随即又在莫州中了范廷召埋伏死伤万人,咸平四年辽军入侵威虏军,因为连日大雨,辽军用皮制作的弓弦湿滑不堪使用,又中了宋军埋伏,被斩首2万级十五名高级官员阵亡或被俘。对此辽军当然不甘心失败,在休整了一年后咸平六年辽军再度发难,越过边境,杀向宋朝军事要塞望都。

过程

辽军指挥官是南京统军使萧达凛和南府宰相耶律奴瓜。宋方指挥人员主帅是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兼定州都部署王超,副手有定州副都部署王继忠,镇州都部署桑赞,副部署李福。

萧挞凛首先进围冀州的望都县,王超决定率六万大军离开威虏军,救援望都,派出一千五百人的先头部队与辽军接战,自率大军列阵前往,又传令镇州、高阳关行营前来会战。但这时出现了一个比较意外的情况,高阳关行营都部署周莹宣称虽然隶属于三路都部署王超,但必须要得到枢密院诏令才能出战,结果这一路兵最后都没有参战。宋军本来兵力就比辽军少,这样又缺了一条膀臂,但既然已经动就不可能停下,王超的主力兵团还是很快推进至望都。宋辽两军前锋在望都城南数里处相撞,辽军冲击宋军大阵不利,损失惨重,被斩首两千余级。萧挞凛率领主力及时赶到,收住队型。

第二天萧挞凛重率辽军来战宋军大阵,仍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王超并不知道望都已经被攻破,形成了对峙。萧挞凛仔细观察了宋军阵型后发现王继忠所在的东侧稍有偏离主阵,立即率军猛攻,王继忠明显吃力。这时萧挞凛又祭出了辽军常用的战法:断粮。恰逢宋军粮队前来,萧挞凛立即派出骑兵抄劫。大阵东侧的王继忠见粮队被劫,连忙率轻骑前往察看。然而他身穿官服,非常显眼,萧挞凛敏锐的捕捉到这个战机,派耶律奴瓜率大兵前往堵截,迅速将王继忠包围,充分发挥辽军骑兵的机动能力,将王继忠这部分兵和宋军大阵分割开来。王继忠连忙指挥突围,由于他与大阵之间的空当已经完全被辽骑控制,他只能选择往相反的方向突围,企图撤回威虏军。

辽军一面与宋军大阵相峙,一面派出大批部队围攻王继忠,宋史记载“围数十重,士皆重创,殊死战,且战且行,旁西山而北”。镇州副都部署李福、拱圣军指挥使李升率先逃离,王继忠倒是奋勇作战,无奈寡不敌众,力竭被擒。王超见王继忠兵败,辎重粮草又被焚毁,开始指挥大阵后撤,萧挞凛一路尾随并趁机劫掠州县,一直逼至威虏军。魏能、李继宣等纷纷出兵接应,萧挞凛见好就收,退回辽境。

望都之战,萧挞凛南下主战,立马取得一场大胜,极大的振奋了辽军低迷的士气。尤其是生擒王继忠,这是继杨业、康保裔之后生擒或击毙的又一名宋军高级将领。王继忠刚被俘时宋方以为他战死了,追赠为大同军节度使,优待家属。而辽方对他的待遇非常高,赐名耶律显忠,后改名宗信,封楚国王,时常接待宋使,还作为使者出使宋方,据说每见宋人必大哭。杨家将故事中有一位杨四郎杨延辉也一度被误认为阵亡,其实投降辽国,做了驸马,有一出名剧《四郎探母》讲的便是此事,显然是以王继忠为原型塑造的角色。而经过此战,契丹士气重振,为那场宋辽两大帝国几十年血腥战争的了断澶渊之役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此刻的辽军也是强弩之末,遂北返,同时抄掠各州郡。其间又一场激战爆发了。当时辽军派出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东行攻击威虏军,宋军威虏军守将魏能迎战,而宋军李继宣部原驻扎在徐河防线,听说威虏军受攻,也来增援,但第一勇将李继宣听闻望都战败竟然也出现了少有的怯战,全军行动迟缓。魏能没有等到援兵,但这位被誉为“铜梁门”(杨延昭被誉为“铁遂城”)的勇士毫无惧色,派遣魏正和刘知训小路包抄,然后自己迎头痛击,辽军大败死伤惨重,宋军获器甲一十八万之多(估计是检望都之战之后留下的兵器)。契丹人炒掠不到多少好处,便全军撤退,望都之战以辽军胜利宣告结束!王超战后上表给真宗对高阳关周莹表达了不满,但真宗却是不了了之。不过王继忠是真宗密友,真宗对此非常恼火,派了性格刚烈,铁面无私的刘承圭和相对温和的李允则全面调查此战,镇州副部署李福,指挥使王升,这两位仕途上的希望之星被流放!望都之败。对宋廷震动极大,老将李继隆一再请缨要求重新出山,宋军对河北防务重新作了部署,增加了兵力。对阵亡将士厚加抚恤!终于稳定了局面。

评价

史家对望都之战大多诟病王超,曰其“临阵寡谋,拙于战斗”应该说这个评价还是中肯的,但望都之战把责任何原因简单的归结王超却是不严肃的!应该说王继忠被俘并不完全是王超不加援手之故,笔者以为不少人误解了战斗过程,认为是王继忠向前作战,王超逃跑,导致王继忠被俘!但事实并非如此,王继忠应该和王超同列一个大阵,并没有分开,不过是王继忠位列大阵东面,作为高级指挥官王继忠不可能向前远离大阵。宋军大阵也没被击溃,王超何必扔下王继忠逃跑!事实是王继忠因为宋军粮道被切断,所以带着少量轻骑兵前去救援和侦查,但匆忙之间突然遇上了辽军的重兵集团,辽史这样记载的:“宋遣继忠屯定之望都,以轻骑觇我军,遇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等,获之。”觇,窥也,也就是说在辽军眼里王继忠是在进行侦察活动,并非要战斗,带的也是轻骑兵。而王继忠被包围后选择了远离大阵方向的突围,这对于筋疲力尽的宋军是很难再派出大量军队救援的!笔者认为不加援手可能只是指辽军攻打王继忠东阵的时候,这其中的原因和阵型的王超个性有关。但即使这样没有任何资料说明了东阵被攻破。王超在王继忠被俘获上应该没有很多的责任!

望都之战双方损失度极为惨重,辽方被斩首至少2千余级,而这个数字是在没有战场清扫权情况下获得的,一般来说杀敌数要高于斩首数字,比如狄青平定农智高的决战宋史记载的斩首5千级中3千级是对方检查敌方营寨后获得的,实际战斗中获得的可能千级也不到。犹如三都谷之战宋军斩首数千级,战后清扫战场获得死尸万人,廉良口大捷战斗中不过获得五百级,战后清扫统计才达两千级。因此推断望都城南之战契丹人至少损失应该在五千到六千,而攻占望都和威虏军之战伤亡也不会小,如果加上被俘获,辽军整个望都战役损失应在万人左右。当然宋朝损失更多,宋史记载的冯拯的评论描述道:“将臣陷殁几尽,超等仅以身免”。辽史耶律瓜奴传记载:“俘杀甚僸”王超在给朝廷的奏折中也承认:“人马渴乏,将士被重创”,可见损失应该大于辽军,但考虑到宋大阵未被击破,战况也没出现一边倒的态势,宋方不过是粮道焚绝而退兵,败后辽军亦不大胆乘胜掩杀,宋方损失应该不会多出很多,笔者估计大约在万人以上,如果加上望都城留守部队全军覆没,以及威虏军阵亡人员宋方总损失应该在一万五千左右,要大于辽方!因此就战况虽然辽方是获胜的,但实质宋辽是两败俱伤。

宋方失败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兵力不足,克劳塞韦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是决定一次战斗结果的最重要因素”,“必须在决定的地点把尽可能多的军队投入战斗”宋朝指挥混乱,王超作为三路都部署有权调动高阳关行营的部队,真宗也早已允许“便宜行事”,但事实周莹却拒绝了,战后对于周莹违抗命令的举动真宗不过是采取了不了了之!而战前低估了辽军的军事行动烈度,把一万五千名骑兵调往河东,严重削弱了河北的军事力量!这样原本可以组建一个十多万人的方阵只剩下了不到六万,也正是兵力的缺乏使得王超很难在调动大批人马保护辎重,粮道,甚至营救王继忠!第二王超高估了宋军的战斗力,雍熙北伐损失了北宋大量兵力,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恢复,战斗力还不如以前,并且组建了骑兵军团,(真宗时期宋朝马是最多的,到了停战后数年,宋官方马总量达到了20万,这还不包括私马)但在威虏军大捷后和保州冲突战的失利后强大的宋朝前阵骑兵部队正在休整,基本没有参加这次主力会战,加剧了宋军骑兵的劣势,宋军望都战役完全由步兵打前锋就是明证。加之气候不像威虏军一战对宋军有利,宋朝失败也就在意料之中了,第三望都地势平坦,利于辽军骑兵包抄,王超原本背靠唐河可免去骑兵包抄之苦,可以逼迫辽军骑兵正面攻击方阵,而骑兵正面攻击方阵是对骑兵极为不利的。而王超盲目北上迎战又没及时赶在望都陷落前到达,结果后路被包抄!终致使失败。

望都之战可称得咸平年间最大的一次野战,双方均动员了主力兵团且打得极为顽强,辽方的萧达凛表现出了高出王超一筹的指挥艺术,而王超指挥显得较为逊色,但也并非很多人描述的愚蠢胆小,基本上还是中规中矩,及时的撤退,撤退时的阵型不乱,第一天的战斗指挥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指挥能力。而宋军表现顽强亦给辽军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澶渊战役辽军就避开了唐河大阵,多少也于此有关!望都之战双方均没讨到多少便宜,辽军不过是多拿住了个王继忠。此战表明双方实际势均力敌,双方谁都无法赢得最后胜利,他们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赢得和平。

标签: 望都之战

更多文章

  • 遂城之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介绍 遂城之战宋辽双方采取了哪些措施?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遂城之战

    遂城之战是指宋朝和辽朝发生在1001年(咸平四年)十月十六日至十月二十八日的一系列战斗,其中又以十月十六日双方骑兵大会战为主要战事。最终宋军以伏击战术击败辽军,辽军精锐“铁林军”几乎全军覆没。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背景端拱二年徐河之战后,宋辽双方在河北战

  • 唐突厥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过程 唐突厥战争有何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突厥战争

    唐突厥战争背景是唐朝与东、西突厥利益纠缠下的产物。唐朝同东突厥西突厥的战争称为唐突厥战争。突厥一开始是游牧在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后来活动于阿尔泰山(当时称为金山),后来东突厥实力不断增强,开始威胁到中原安宁,因此突厥展开了于中原的一系列战争,称为唐突厥战争。东突厥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发动了对于西突厥的

  • 汉宛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历史原因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宛之战

    汉宛之战时间是汉太初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02年,是汉朝的将军李广利率军进攻大宛国的一次大型的远程战。此战是由太初元年八月发生的一件事情引发的,当时汉武帝刘彻派遣使者去西域的大宛国购买汗血宝马,大宛国不仅拒绝卖给汉武帝,还把汉武帝派去的使者杀死,并且把财物都洗劫一空,汉武帝十分生气,派出贰师将军李广利

  • 德累斯顿战役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德累斯顿战役的过程及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德累斯顿战役

    德累斯顿战役是拿破仑军团与第六次反法联盟在德累斯顿地区开展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战役。那么德累斯顿战役简介是怎么样的?1812年8月,由于法国与俄国的矛盾激化。拿破仑远征俄国,剑指莫斯科。但是由于俄国人的坚壁清野,再加上冬日来临,军心不稳。无奈之下,法军退却。在退却途中,受到了俄军的追击,加上自身的混乱,

  • 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塞米诺尔战争

    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又被人们称为弗罗里达战争,是美国和住在美洲的塞米诺尔人之间发生的三次战争之中的一场,这场战争被人们称为美国与印第安发生的战争中最昂贵的一场,那么既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那么第二次塞米诺尔战争起因又是什么呢?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美国的独立战争时期,由于美国占领了大片的印第安土地,印第安

  • 冲田畷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冲田畷之战

    为了全面了解冲田畷之战起因、过程和结果,需要率先了解冲田畷之战背景。通过研究冲田畷之战背景得知,冲田畷之战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权力和利益的争夺。龙造寺隆信是位心狠手辣、生性多疑的领导者。早年间,龙造寺隆信经过自己打拼,一跃成为筑前、筑后、肥前、肥后、丰前各一部、对马、壱岐的统治者,并且成为九州的三

  • 巴拉圭战争背景与经过 巴拉圭战争结果与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巴拉圭战争

    巴拉圭战争背景是乌拉圭发生内战,内战由巴西和阿根廷联合挑起,巴拉圭领导人洛佩斯担心国内政治时局也会被外国如法左右,便主动对巴西宣战,想着速战速决。只是他没有想到巴西居然联合阿根廷、乌拉圭三国与巴拉圭对战,战争局面逐渐失控,陷入一场恶战。对于洛佩斯,巴拉圭战争背景是乌拉圭政变,野心勃勃的他先发制人,但

  • 宋夏定川寨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定川寨之战的结果与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定川寨之战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西夏军进攻宋泾原路,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击败宋军的作战。背景西夏于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获胜后,气势愈盛,频频攻掠宋西北边地。宋被迫完全采取守势。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谋臣张元向景宗皇帝献计。张元认为,宋朝的精兵

  • 宋夏好水川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好水川之战的结果与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好水川之战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兵10万从折姜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李元昊为发挥骑兵优势,采用设伏围歼的战法,将主力埋伏于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怀远城(今宁夏西吉县偏城)一带诱宋军入伏。韩琦闻夏军来攻,命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数万,出夏军之后,伺机破敌。二月十四日,宋军阵未成

  • 宋夏三川口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三川口之战的结果与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川口之战

    三川口之战又称延州之战,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以宋败夏胜收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背景西夏建立以前,元昊就采用联辽抗宋的策略,多次进攻宋朝边境,扩大自己的疆域和掠夺财物。由于北宋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奉行屈辱退让的政策,更加助长了元昊不断掳掠和扩张的野心。西夏建国后的第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