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官渡之战简介 官渡之战曹操战胜了谁?官渡之战的意义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官渡之战简介 官渡之战曹操战胜了谁?官渡之战的意义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316 更新时间:2023/12/23 23:36:19

官渡之战简介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不到200里,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

名 称:官渡之战

地 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时 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参战方:袁绍军、曹操军

结 果:曹操获胜

参战方兵力:袁绍军约110000人 曹操军约20000人

伤亡情况:袁军约十万人,曹军约八千

主要指挥官:袁绍、颜良、文丑、刘备、淳于琼;曹操、曹仁、曹洪、于禁、张绣

战争时间:一年

战争影响:曹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官渡之战过程和结果

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影响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的意义

公元200年,实力强大的袁绍带十万精兵进攻曹操,曹操迎战,在官渡展开决斗。一开始战局对曹操不利,但由于袁绍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而曹操重用人才,善于听取意见,主动偷袭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大惊,仓皇后撤。这时候曹操乘势进攻,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官渡之战其实是中国政权统一和政权分立的历史选择。曹操主张统一,此战胜利后,曹操向着统一中国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基本统一了北方。袁的志向不高,只要自己能成为诸多分立政权中的一个就满足了,他的失败是战略的失策、是分裂的失败。这也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的思想,和将其实现的愿望。

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 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於黎阳与袁绍杷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於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4.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昌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於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原因分析

袁绍虽然兵多将广,但用人不当,手下相互猜忌,导致官渡战败;而曹操广纳贤才,知人善用,最后战胜袁绍。

分析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首先,袁绍不善于用人。

这个尽起冀、青、幽、并四大州兵马,拥有七十万大军的兴兵征讨曹操的袁绍,手下本来有许多有本领、有能耐的勇将,比如张郃就是一个武艺精纯、身怀绝技,能独当一面的猛将,但他不用张郃来守屯粮的乌巢,却将一个嗜酒如命的淳于琼派到了这个极其重要的岗位上,怎能不误事。

其次,袁绍不用良才,更不采纳良谋,怎能不失败,怎能不众叛亲离。

田丰沮授这些有谋略的忠义之士要么被贬,要么获罪;还有张郃、高览这些勇将由于不被重用,一个个离他而去投到曹营.实力派谋臣许攸在关键时候(截获曹军情报后)向袁绍献上的妙计不被采纳,反倒遭到袁绍一通大骂,后来许攸投降了曹操,给曹操带去了袁军的一些重要的军事机密情报,促成了曹军实施夜袭乌巢的军事计划,使这场战役出现了重大的转机,从而一举扭转了战局,使曹操这一弱势军事集团转败为胜.

本来有许多好的谋士,大部分都不被任用,只剩下审配和郭图.在官渡之战的开始和相持阶段,审配还出了几个好主意,比如他曾建议堆筑土山、打地道打击敌人,使得曹兵寸步难行、防不胜防,还说得过去.至于这个郭图,我看纯粹是纸上谈兵的主儿,他拘泥不化,生搬硬套什么“围魏救赵”的经典之计,遭到了大败,他看到自己的过失害怕获罪,于是又玩起了阴谋诡计,不仅在袁绍和将领(张郃、高览)之间拨弄是非,而且反复无常、阴险狡诈,实为一个卑鄙小人!袁绍用的是这样的小人和庸才,他怎能战胜曹操?!可怜这个满腹经纶的沮授了!战争刚刚开始,他就献了一个良谋,希望搞持久战,以消耗对方的粮草然后取胜!但这不符合急于求胜、气势汹汹的袁绍的心理,袁绍带着那么多的精兵强将就是想一举歼灭曹军、攻克许昌的,因此他认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军心”是可想而知的.沮授因这一次献计而获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军中.但这个可怜而忠义的沮授还是能以大局为重,他在被拘禁的牢笼里尚且时时关注两军的战况,当他夜观天象发现“忽见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意即贼兵劫掠之害)”,于是他冒死向已醉卧的愚蠢的袁绍进谏:“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言说乌巢粮草的重要性和保护粮草的重要意义.可惜袁绍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合理化意见,反而将他大骂了一顿,而且还丧心病狂地以“玩忽职守”的罪名斩了监押沮授的兵士.

最后,袁绍不善于用兵,多疑而优柔寡断,不会抓住有利战机,以致白白坐失良机。

当两军在官渡相持了近乎两个月的时间后,谋士许攸忽然截获了曹操军粮告竭的重要军事情报,于是他向袁绍献计说:“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所谓审时度势,机不可失。如果当时袁绍采纳了许攸的这一计策,我看历史将会重写,那时统一北方的将是袁绍而不是曹操了。

标签: 官渡之战

更多文章

  • 奥斯特里茨战役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奥斯特里茨战役结果如何 奥斯特里茨战役评价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奥斯特里茨战役

    揭秘奥斯特里茨战役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关于奥斯特里茨战役为什么能以少胜多这个问题,史料有众多记载。拿破仑画像奥斯特里茨战役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拥有拿破仑这样杰出的军事指挥。乌尔姆战役中,拿破仑已经将自己强大的军事才能体现出来,乌尔姆战役结束后,拿破仑决定继续进攻奥地利,并且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

  • 特洛伊战争持续几年 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特洛伊战争的引发者究竟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特洛伊战争

    解析特洛伊战争一共持续几年特洛伊战争是发生在古希腊的一次战争,发生的地点是现在地中海附近。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普遍认为是美女海伦,为了抢夺一个名叫海伦的绝世美女,斯巴达王与帕里斯短兵相接。但是有学者推测,这场战事其实是一场盟军对抗迈锡尼王国军队的战争。特洛伊战争持续几年也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特洛伊战争

  • 滑铁卢战役兵力对比 滑铁卢战役对拿破仑的影响是什么 滑铁卢战役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法军和反法联盟兵力对比滑铁卢战役因为发生在比利时境内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而得名,这次战役中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军队与第七次反法联盟的军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拿破仑因为用人不淑而惨遭失败,之后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拿破仑到死都没有能够离开这座小岛。导致拿破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滑铁卢战役兵力对

  • 玫瑰战争的影响 玫瑰战争的过程 英国玫瑰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玫瑰战争

    玫瑰战争的影响有哪些玫瑰战争是英国历史上一场持续了三十年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英国的王室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之间展开了较量,在这场较量中双方各有胜负,双方两败俱伤,玫瑰战争的影响对英国来说是相当的大的,在英国的历史上玫瑰战争的影响是积极的,具体来说玫瑰战争的影响大概有三。玫瑰战争玫瑰战争的影响一:玫

  • AD1899-AD1902年第二次布尔战争介绍 后人对布尔战争的评价 布尔战争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布尔战争

    第二次布尔战争的简介布尔战争,是英国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南非同布尔人进行的两次武装斗争,目的是为了争夺南非殖民地的控制权。历史上英国人和布尔人共爆发了两次战争,第一次布尔战争和第二次布尔战争。布尔战争 图片第二次布尔战争发生于1899年10月11日至1902年5月31日,这次布尔战争的规模大

  • 诺曼底登陆谁指挥的 诺曼底登陆的伤亡情况 怎么评价诺曼底登陆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诺曼底登陆

    谁指挥了诺曼底登陆诺曼底作为一个规模最大、最复杂的两栖登陆战役,它的胜利代表了盟军在欧洲大陆开辟了第二战场,还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那么,这场诺曼底登陆谁指挥的呢?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方面,主要是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总司令、英国的阿瑟·威廉·特德副司令,海军指挥官氏英国的

  • 第一次鸦片战争过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资料简介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过程概况第一次鸦片战争从开始直至结束一共用了两年的时间,下面就细数一下从一八四零年至一八四二年总共两年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过程。第一次鸦片战争图片首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英国对于中国的觊觎,这才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在中英双方交战之初,清政府认为英方只是,蛮夷不足为据并未

  • 武汉会战让日本美梦破灭 武汉会战结果如何 武汉会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汉会战

    为什么说武汉会战让日本美梦破灭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及武汉周边和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会战,战场波及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江西省四个省,发生了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日军集结了14个师的兵力,大约25万人马,还有海军、空军等力量。经历四个多月,是抗日战争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斗

  • 鸣梁海战的历史意义 鸣粱海战时间是什么时候 鸣梁海战日本海贼王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鸣梁海战

    鸣梁海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鸣梁海战是发生在朝鲜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海上战争,这一次战争的参与者还有中国和韩国,并且中国和韩国在这场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鸣梁海战的历史意义也分很多种,有对于中国的,有对于韩国的,但是更多的是对于朝鲜的。《鸣梁海战》剧照鸣梁海战中有关于海上战争的整个过程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并

  •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的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是现代化战争吗 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克里米亚战争发生在欧洲大陆上,其实以前的战争模式都是靠兵力取胜,而克里米亚战争的发生可以说是颠覆了战争的模式。俄国和土耳其之间的分歧是战争的导火索,而英法两国的加入让俄国的胜算变得很小,最后在这场战争中俄国是落败方,那么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呢?克里米亚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