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朱棣能造反成功,朱宸濠为何却直接丢失了皇族的身份?

朱棣能造反成功,朱宸濠为何却直接丢失了皇族的身份?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692 更新时间:2024/1/19 6:44:11

明王朝的建立者就是朱元璋,他经历了很多的苦难,最后才开创出了一个新的王朝。按照朱元璋的构想,他的儿子朱标,继承大业之后,大明王朝仍旧是一片繁华,仍旧是一片明朗。然而就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所有的构想都成为了一纸空谈。朱元璋在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时候,直接跨越了儿子,选择把皇位传给嫡长孙朱允炆。年少轻狂的朱允炆,上位之后就推行“削藩”,这样的举动,本就损害了很多藩王的利益。

在这一股烈火熊熊燃烧的过程中,燕王朱棣,就站了出来,最后和其他的一些藩王抱团取暖。成功的替代了朱允炆,成为大明王朝的新继承者。但细看明朝历史,和燕王朱棣一样起兵造反的人,还有宁王朱宸濠,但是他在最后所落得的结局就比较惨,直接丢失了皇族的身份,成为了平头老百姓。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大的反差?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燕王朱棣掀起的靖难之役

1、惨烈的靖难之役

从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399年到公元1402年这一时期,明王朝的统治内部出现了大的变动。燕王朱棣在当时发动了一场兵变,而这一场兵变的目的就是让朱允炆下台,而他自己成为这个王朝的新掌管者。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还是比较久的,燕王朱棣在当时所镇守的地方是最为偏远的。这就令人更加的奇怪,为什么如此远的距离,朱棣还能够一路杀到南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就不得不提朱元璋在位时所推行的一些政策,朱元璋创建了明王朝之后,为了牢牢的把权力巩固在自己的手上,防止朝堂中的一些宦官或者是外戚专权。所以就推出了藩王制度,在这一制度的指引下,所有掌握实权的人基本上都是他们朱家的人。尽管如此她还是不放心的,所以在对这些儿子进行分封的时候,也进行了权力的剥削。为了防止他们有谋篡之心,朱元璋就下令,各个地方的藩王,如果没有接到朝廷的诏书,是一律不能够进京城的。正是在这条条框框之下,各个藩王之间的联系也并不是特别的亲密,甚至还有些生疏。

而在公元1399年的时候,燕王朱棣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打出了“清君侧”的名义,带领着一众人马,浩浩荡荡的出发。而朱棣要清的人,就是扶持朱允炆去推行削藩政策的这些人,比如说黄子澄,又比如说齐泰。至此,靖难之役的序幕就被拉开了。

2、朱棣背水一战

发动这一场战争之后,朱棣也深知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他拼尽全力的一路杀过来,用行动诠释了背水一战。最终拿下了都城,并且让朱允炆下台。此时迎接他的就是风光无限,而他自己也就顺利的成为了大明王朝历史上的第三位统治者,也就是明成祖。

经历这场战争的时候,朱棣也联系了其余藩王,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宁王朱权。当时他们几个人同心合力。并且朱棣在当时允诺,如果自己上位之后,一定让朱权手握重兵,并且把一半的江山都分给他。所以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但是站在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关系比较好,是因为他们拥有着共同的利益。

二、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兵变

1、闲散王爷朱宸濠

其实宁王朱宸濠在当时发动的这一场兵变相比起靖难之役,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朱棣在当时发动兵变是因为被压迫的喘不过气来。而宁王朱宸濠,完全做一个比较清散的王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他当时偏偏不那样,反而学习了他的太爷爷,也就是宁王朱权。想的是奋力一搏成为这个国家的新王,但最后却成为了南辕北辙。

2、朱宸濠的处境

宁王朱宸濠在当时的处境还是蛮不错的,按辈分来看,明朝当时的执政者就是明武宗也就是朱厚照。当朝的执政者还得喊他一声叔叔,这就和朱棣与朱允炆之间的关系比较像,按血缘关系,大家都是叔侄。但唯一不同的便是,朱厚照执政期间虽然也谈于翔了,但是朝堂上面的事情还是比较清醒的。任何人所做的事情,只要威胁到了皇权,威胁到了他自身的利益,他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决策。

3、朱宸濠反叛失败

就像王公贵族的亲情,一直都是比较淡漠的重视血缘关系摆在眼前又算什么?执政者之所以尊重你,那是因为你还有可以利用的余地,或者是你还有这个才能比较效忠于他。而有一天丧失了被重用的能力后,又或者是萌生了一种谋逆之心,那当朝执政者又怎会视而不见?所以就在宁王朱宸濠发动叛变的时候,朱厚照表现的特别坚定。

摆出了一条道路,那就是大义灭亲。在他的眼里,自己的叔叔就是乱臣贼子,对于乱臣贼子,那是杀无赦的。此时的朱厚照已经把血缘关系抛在了脑后,更把叔侄关系也放在了一边。朱厚照压制了这一次宁王之乱后,仍旧是逍遥快活的君王,仍旧是明王朝的执政者,生活还是像往常那般自在。

三、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

1、建文帝和明武帝,看待亲情完全不同

建文帝在当时生性是至孝的,并且从小的时候就天资聪颖,特别好学,所以深受朱元璋的喜欢。就在他上位之后才逐渐的开始推出削藩。毕竟朱元璋在当时重新立太子的时候,已经跨越了儿子这一辈,然而儿子这一辈里面,能力最强的人就是朱棣。这已经让朱棣特别的不服气,而建文帝上位后的做法,更让朱棣愤恨。

当时的建文帝也知道藩王朱棣对于自己而言所造成的威胁有多么大,就听信了身边这些臣子的建议。但是他也明白,要想完全把朱棣压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朱允炆对于亲情还是特别看重的,他没有忘却朱棣是他的叔叔。更加不想背负杀掉自己亲叔叔的罪名,遭到天下人的指指点点。所以在压制朱棣的过程中,士兵们也完全没有拿出百分百的力量和驻地对抗。

而朱厚照就完全不同,按辈分来说虽然宁王朱宸濠是他的叔叔。但是在利益的面前,朱厚照脑子特别的清醒,完全没有碍于名分或者是碍于天下人的说法,反而来了个快刀斩乱麻,这也就可以看得出来,朱厚照对于亲情还是比较淡薄的。

2、反叛的策略不同

1、朱棣反叛

朱棣在当时反叛的时候,所面对的是建文帝,然后在建文帝周围的臣子就是黄子澄,推出来的做法就是削藩。在最开始推行这个政策的时候,针对的是那些实力特别薄弱的藩王,把实力最为强劲的朱棣放在了最后。按照兵家擒贼先擒王的打法来看,这样的方式,就有着很大的问题,直白的说就是战术出现了重大失误。更何况朱棣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选择背水一战,最终大获全胜。

并且站在利益的这个角度来看,朱棣称得上是很无奈。就像在最后,去笼络宁王朱权时,朱棣所说的话语也是不得不反,并且《明史》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在众人受到压迫的时候,朱棣站了出来,成为了受压迫这一方的领导者,自然而然能够凝聚很多的力量。

2、朱宸濠反叛

朱宸濠在反叛的时候,所面对的人是朱厚照,并且朱厚照所采纳的建议是王守仁提出来的,最强有力的证明就是“疑兵之计”,先让宁王迷迷糊糊,紧接着让他半信半疑。等到宁王朱宸濠真正察觉的时候,都已经晚了。完全没有力量做出反抗,并且他的后院,还因为王守仁所提出的调虎离山计而着了火。在一瞬间就失去了所有的优势,从主动变为了被动。所以朱宸濠所发动的兵变和反叛,仅仅只持续了43天就以失败落下了帷幕。

但宁王朱宸濠在发动反叛,完全就是出于个人的利益。似乎这个闲散的王爷让他过得很不习惯,而他的野心是成为这个王朝的主宰者,而不是一片区域的主宰者。所以他的出发点似乎就是扭曲的,也完全不可能支撑着他取得成功。

虽然宁王朱宸濠和燕王朱棣,他们两个人都曾经掀起过叛乱,并且他们二人也同样都是藩王。但在最后所落得的结局却有着千差万别。但仔细想来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如何成为一个领导者,以及成为了领导者之后,如何带领手下的人。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所采用的战术过于绵柔,并且手下大臣黄子澄,采用策略也有问题,还战线拖得太长。而宸濠之乱,朱厚照信任能臣王守仁,最终快刀斩乱麻。

标签: 历史朱宸濠朱棣

更多文章

  • 古代称有缺口的玉器为“玦”,商代玉玦如何演变成片状?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商代,玉玦

    古代称圆环形有缺口的玉器为“玦”。《白虎通》说:“玦,环之不周也。”《广雅》说:“玦如环,缺而不连。”这是古人对玉玦的形象描述。玉玦是出现比较早的玉器品种。在内蒙、辽宁一代的新石器查海文化和兴隆洼文化的出土文物中都有发现,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如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崧泽文化及河姆渡文化也发

  • 韩信都能暗度陈仓,诸葛亮北伐为何只能选择六出祁山?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韩信,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在成都探访武侯祠后,怀着深深的敬意与遗憾,为诸葛亮写下的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千百年来传唱不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在章武三年(223年)去世,临终前将天下大事以及幼子托付给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胜过曹

  • 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在攻城时真的是采用梯子吗?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古代,攻城

    对于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尤其是最重要的城市攻防战,我们一直都比较好奇。古代人究竟是怎么攻城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很多文学描写和影视剧中,攻城都是采用把梯子搭在城墙上爬上去的方式。那么,古代攻城,真的采用这种方式吗?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怀疑,是因为把梯子搭在城墙上爬上去

  • 皇宫里为何有这么多大缸?太监们如何防止水缸被冻住?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皇宫,水缸

    很多去过故宫旅游的朋友们都会发现,在很多殿宇的前面都可以看到许多金光闪闪的铜质鎏金大水缸,里面常年装着水。据说故宫这样的大缸一共有三百零八口,现在存有的一共有二百三十一口。为什么故宫里会有这么多的大缸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原来,这些水缸是用来防止火灾发生的。因为故宫的建筑

  • 在崇祯十一年,崇祯皇帝如何错过了振兴明朝的机会?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崇祯,明朝

    崇祯是在大明王朝内外交困当中即位的,很多人认为崇祯诛杀魏忠贤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但是其实不然,魏忠贤并不是崇祯的心腹,而且当时的魏忠贤已经权倾朝野,而崇祯想要坐稳皇位,巩固权力,他是必须杀掉魏忠贤,而崇祯最大的错误,就是在杀掉魏忠贤之后,将整个阉党也给铲除了,并没有扶持自己的力量,结果导致了朝堂失衡,

  • 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时,为何却弃关羽张飞赵云三人不用?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刘备,刘璋

    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主要的随行人员除了数万兵马之外,文有庞统、武有黄忠和魏延两大虎将,留守荆州的则是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从人员配备上来说显然刘备有所保留,那么刘备为何只带黄忠和魏延,却弃关羽张飞赵云三人不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第一,虽然诸葛亮《隆中对》中

  • 说到雍正皇帝最喜爱的儿子,为何却是早夭的八阿哥福惠?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雍正,福惠

    说到雍正皇帝最喜爱的儿子,很多人第一印象肯定是四阿哥弘历嘛。其实不然,从种种迹象和史料分析,雍正皇帝对八阿哥福惠的爱是钟爱的,也是独特的,更是发自内心的疼爱……今天趣历史就来说说这位早夭的小阿哥短暂的一生。一,皇父甚爱,赏赐颇丰。福惠(1721—1728),也作福慧,是雍正皇帝最为钟爱的皇子,生母为

  • 如果当时关羽并没有出战,那么哪位武将可以斩杀华雄?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关羽,华雄

    “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句话断送了冀州刺史韩馥手下大将潘凤的性命,而在最近几年潘凤还走红在网络之上,他与华雄战不过几回合,就被华雄斩于马下,可以说十分失败,也正是潘凤的被斩,惊呆了当时十八路诸侯。之后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关二爷提着大刀“温酒斩

  • 在宋朝300多年的统治中,为何没有皇子及宗室乱政的现象?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宋朝,乱政

    在我国历朝历代的历史上,大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皇子及宗室密谋夺取皇位,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宫廷流血,比如我们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其长兄李建成之间爆发的“玄武门之变”,以及清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更不用说那些短命王朝,父与子、兄与弟之间互相夺权,导致王朝提前灭亡。但是,有一个朝代,在300多年的统治时间里

  • 蜀汉左将军大还是右将军大?历来对此有着哪些争议?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蜀汉,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刘备拿下汉中后,在群臣的劝进下进位汉中王,分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分别为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和后将军。对于前将军关羽排第一,后将军黄忠排最后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对于马超的左将军和张飞的右将军到底谁更大一点或干脆说蜀汉左将军大还是右将军大,历来有不少争议,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