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在宋朝300多年的统治中,为何没有皇子及宗室乱政的现象?

在宋朝300多年的统治中,为何没有皇子及宗室乱政的现象?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354 更新时间:2024/1/26 0:27:32

在我国历朝历代的历史上,大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皇子及宗室密谋夺取皇位,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宫廷流血,比如我们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其长兄李建成之间爆发的“玄武门之变”,以及清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更不用说那些短命王朝,父与子、兄与弟之间互相夺权,导致王朝提前灭亡。

但是,有一个朝代,在300多年的统治时间里,却始终没有发生过皇子及宗室乱政的现象,这个王朝就是我们所向往的——大宋王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当初,宋太宗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以后,把赵姓宗室都集中在都城汴京,这样一方面人多势众,可以壮大宗室的力量,对外戚、富官和朝廷的外姓官员是一个平衡;另一方面,又能避免宗室在地方上势力膨胀后而导致割据。

同时,赵匡胤对于宗室的定义还有一个巨大的改变。在古代,尤其是汉唐时期,血缘关系远到一定程度后,比如超出“五服”之后,基本就不算皇亲了,只能是普通老百姓,基本没有任何特权了。

然而,赵匡胤登基称帝后,却做出了我国历史上最独特的宗室定义。赵匡胤一共有兄弟三人,他决定:兄弟三人的后代,世世代代永远都是宗室成员。

换句话说,汉唐时期,宗室都是有进有出,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虽然他自称是“刘皇叔”,但是,他和皇亲一点光也沾不上。而到了宋朝,宗室开始只进不出、只增不减。

赵匡胤把赵姓宗室全部集中到京城居住,这样,宗室成员就能享受很好的经济待遇。皇帝的希望就是,赵姓宗室成员世世代代富贵,世世代代永远在一起。

但是,赵匡胤还定下一个制度,那就是宗室成员在享受富贵的同时,不允许拥有实权。因此,宋朝的宗室成员年纪很小就可以封官、封爵,但大多是武官。到了一定的年纪还可以再加官进爵。但是,宗室成员只有官位、爵位名号,而没有具体的实权。

当宗室成员官位晋升到一定级别,他们也可以出席由皇帝主持的朝会。朝会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皇帝坐北朝南,各个部门的大臣和官员按规定位置站立,而宗室成员们在朝会上站立的位置位于殿堂的南部,因此也叫“南班”。

宋朝规定,对于朝廷大事、国家大事,参加朝会的宗室成员一律不准说话,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权利。在朝堂上,他们是一个沉默的群体,一个在数量和整体上的象征,让大臣官员们时刻意识到宗室的存在。

宋朝不光限制宗室的政治权利,还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赵姓宗室在京城居住并非自由状态,并非自己有钱,想住哪里都行,而是由朝廷统一盖房子,集中居住。

宋朝还有具体的“门房制度”,他们不能随便外出,外出要申请,回来还要登记。对于宗室成员会客同样有规定,与朝中大臣、官员见面,除非被批准,否则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

而且,宗室成员如果被批准外出,中途在街上下马都不行。如果违反制度,就会受到惩罚。从这几点上看,宋朝的宗室似乎是一群被囚禁了的富贵人家。

从另一个角度看,宗室成员除非犯有谋反等严重罪行,犯点一般性的小罪常常会得到宽恕,这也算是宗室的特权之一。

然而,限制行动自由、限制与外人交往等普通人拥有的权利,也是特权之外的特殊限制。从权利和义务平衡的角度看,宋朝皇亲的确有更多的特权,但也有更多的制约。

例如,宗室成员的婚姻就受到很多限制。基本上,宗室成员只能与文官和武将家庭通婚。

那么,男性宗室娶了士族或武将家的女性,就有可能产生利益关联,这就产生了限制宗室与外人私自交往的要求,目的在于割断利益集团之间的联系。女性宗室嫁给文官或武将家,其丈夫和家人的仕途也会受到限制。

举例来说,宋朝的驸马爷,也就是皇帝的女婿都不怎么重要,也没几个出名的、有影响的。宋朝前期,驸马还有点实权。后来,驸马也像其他宗室成员一样,只有虚职名分和财产上的好处,不能掌握实权。

从整体上说,对于皇亲这一最大的利益集团,宋朝既保障其特权,也限制其权力。对于宗室成员来说,他们是有得有失。对于国家来说,既保证了皇亲的社会地位,又避免了他们滥用特权,妨碍正常的社会秩序。

这个方案的核心是,允许皇亲宗室这一特殊利益集团的存在,但他们要与正常社会隔绝,以维护正常社会的运行。不像其他朝代,拥有特权的人还与普通百姓争夺利益,当然就会产生激烈的矛盾。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宋朝的宗室制度是对利益集团实施平衡、协调的良好方法。

应该说,在整个宋朝期间,其特殊的宗室制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是维护了皇权的稳定,在皇帝没有后代的时候,宗室制度使得皇位继承人有比较宽裕的挑选余地。

正是这种制度,使得与宋高宗赵构血缘关系很远的宋孝宗能够成为皇位继承人,而没有引起政权的动摇。其次,对宗室权力的严加防范,也防止了皇子及宗室成员对于皇权的争夺。

标签: 历史宋朝乱政

更多文章

  • 蜀汉左将军大还是右将军大?历来对此有着哪些争议?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蜀汉,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刘备拿下汉中后,在群臣的劝进下进位汉中王,分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分别为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和后将军。对于前将军关羽排第一,后将军黄忠排最后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对于马超的左将军和张飞的右将军到底谁更大一点或干脆说蜀汉左将军大还是右将军大,历来有不少争议,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

  • 当我们翻开清朝的历史,皇位为何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清朝,皇位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清朝的皇帝继位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当我们翻开清朝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长子没能继承皇位,而中间的更容易继承?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虽然汉民族的宗室继承传统中

  • 面对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诸侯王们真的心甘情愿吗?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汉武帝,推恩令

    计谋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它源于上古时代的“道家”,主要被分为“阴谋”、“阳谋”两类。如何区分这两类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刘邦帐下有两大谋士,其中张良善用阳谋,陈平善用阴谋。阳谋就是很直白地告诉你,我给你设了个坑,你跳进去就将灰飞烟灭,可你不得不跳那个坑,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步步走

  • 在嘉庆皇帝接手清朝后,清朝为何一步步走上没落的道路?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嘉庆,清朝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经历了十二个皇帝后的清朝,有过繁华的康乾盛世和在衰败中的同治中兴。嘉庆皇帝作为清朝的第七位皇帝,承接着繁华的康乾盛世。当时的情况看,按理来说,在嘉庆皇帝统治下的清朝,或许比不上之前的康熙和乾隆,但也可以使清朝保持现状。但是在嘉庆皇帝接手清朝后,清朝却一步一步地走上了没落

  • 如果李成器不让太子之位,他会与李建成是同样的下场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李成器,李建成

    翻阅唐朝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李世民与自己的后人李隆基都是发动政变成为皇位继承人的,唯一不同的是,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死了,而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却没有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如果李成器不让位太子的话,他与李建成会是同样的下场吗?大家对李成器很是陌生,为什么呢?因为在神龙政变后,李成器

  • 水镜先生司马徽这么博学,为何不出山为国家出谋划策?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司马徽,水镜先生

    神秘人物水镜先生司马徽,这个人号称是奇门遁甲无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这个人竟然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金榜题名,为国家出谋划策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四种说法,这四种说法每个都不一样,当然也都有各自的道理。第一种说法就是司马微并不想找自己的主公,甚至不

  •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赵云为何仅仅只是一个杂牌将军?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刘备,赵云

    虽然“五虎上将”是民间的说法,但既然有这个说法,就肯定有其出处;其实这个出处还是来自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三国志》中,陈寿是这么评价刘备麾下的五大猛将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马超阻戎负勇……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也因此,后人就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

  • 李渊作为隋炀帝的表兄弟,他为何对隋朝也没有忠心可言?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李渊,隋炀帝

    唐高祖李渊,出身于关陇贵族世家,其高祖父李熙在北魏时代担任金门镇将,镇守武川镇,成为地方权势力量。其祖父李虎为西魏最高军事将领八大柱国之一,成为统治阶级核心成员,北周时代,被封为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承袭唐国公爵位,官至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政治上讲究联姻,李渊的母亲与北周明帝的独孤皇后、隋文帝的

  • 朱允炆继位后停掉了一些严苛政策,但朱棣为何还会造反?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朱允炆,朱棣

    建文帝朱允炆,作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仅在位四年便被自己的亲叔叔朱棣拉下了皇帝宝座。从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来看,朱允炆在治国方面的确算得上是位仁慈之君,那么朱棣为何还要造反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作为一位帝王,建文帝继位之后,倒的确对朱元璋时期的一系列严苛政策进行了改革,例如律

  • 面对藩王的威胁时,朱允炆为何采取以雷霆手段去削藩?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朱允炆,削藩

    公元1399年,驻守北平的朱棣,在朱元璋所留的祖训中查到了一个词汇:靖难。随后早就对朱允炆有所不满的朱棣,便以靖难一词作为自己的起兵口号,发动了清君侧的战役。随着朱棣的绝地反击,朱允炆最终被赶下了皇位不知所踪。许多人都认为,朱允炆采取的削藩手段太过激进,如果他能采用刘彻的推恩令,可能会兵不血刃地让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