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骈体文在唐朝时十分古板,因此韩愈发起了怎样的改革运动?

骈体文在唐朝时十分古板,因此韩愈发起了怎样的改革运动?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661 更新时间:2024/2/2 11:44:23

古板的骈体文在唐朝时期是大臣进谏的主要文体,这种类型的文章十分古板,在表达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韩愈等人才建议进行古文改革运动,史称唐宋古文运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的中期,渐渐有人将呆板的骈文变得灵活一些,但是不能完全脱离骈文的气息。只在元和时代(第九世纪的开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重新提出改变文体的主张,白居易元稹也以新的文体试行应用在朝廷的诏敕上,风气才为之一变。韩愈尤其是大力的倡导者,他有他的鲜明具体主张,一贯不移地将他的主张贯彻在他的作品中。他的主张可以归纳为主要的两点:一是以文章为手段达到重整儒家道统的目的,同时又借着“卫道”的旗帜来宣扬他的文章。二是不在形式上回复古文的面目,却采取古文文法与当时习惯相结合的办法来找出一种易于遵守的规律。按照他自己的话,前者就是所谓“文以载道”,后者就是所谓“文从字顺”。这两种主张,都是适合当时的要求而注定能成功的,因为重整儒家道统是堂堂正正的旗鼓,为统治者及中上层知识分子所一致赞同,而在文风委靡、语法混乱的环境中形成一种整齐画一的格式,也是大众所欢迎的。

韩愈的确领导了这一运动而成功。他的文章吸收了以往各种文章的优点,推陈出新,变化无穷。特别是吸收了《孟子》《左传》,以及西汉人文章的特点,所以气势雄俊而流畅,词句脱弃庸俗而又不流于艰涩。他又把汉以前可以采用的文法都采用了,不适用的就绝不混用,实际上他自己的文章就是文法的范例。按照韩文的文法作出来的句子是不会不通的,违反他的用法就会格格不入。他有承先后之功。他以前的经书、子书、史书,凡与他的文章格式相合的,后人读起来都比较容易懂,他的文章所不用的那些不规则的格式,就都因后人不熟悉而成为过去了。在他以后所有的文言文,可以说都是以他所采用的文法为基础的。

韩愈对后世文坛的影响非常深远,然而在他的生前并不如在他的身后。他的著名作品之一《平淮西碑》是一篇极古雅的文章,赞许的人虽也不少,但是被人攻击了以后,皇帝另外派段文昌改作一篇,依然是用骈体作的。可见他在当时,究竟还是敌不过相沿已久的骈文势力。过了二百年之久,北宋初年又出现一些讲古文的人,最后经欧阳修的大力提倡,韩愈的优势地位才确定下来,他这种古文才被公认为正宗的文体。从此以后,古文的形式就再没有大的变革了。

与韩愈同时以古文著名的柳宗元,虽然主张与韩愈没有显著的不同,却仍然走着不同的路径,在作品上,也表现了不同的面貌。柳不像韩那样装腔作势,开口闭口总是一套空洞的大道理。他的思想深湛,不经鞭辟入里的话是不形于笔墨的。韩从《孟子》入手的成分多,而柳在先秦诸子中近于名家法家,又吸收了佛经的精华,表现高度的逻辑性。韩以广大见长,柳以精微见长。他们两人彼此都有自知之明,也不强求一致。但有一点是两人共同的,文法都非常严格。而柳在用字上更加精审。

以韩柳为首,加上北宋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称为唐宋八大家。这就成为一千年来所谓古文的中心人物。除韩柳已经说明以外,其余六人当然都是拥护韩的,不过文章风格仍然各有不同。王安石稍微倾向于柳,三苏则近于韩的成分多些,欧曾二人虽然学韩,却没有韩从西汉人得来的那种雄直之气,所追求的是姿态上的清微淡远。

唐宋八大家这个名称从明末的归有光开始,大肆标榜。到了清代,以方苞为首,继之以刘大櫆、姚鼐,更加大力鼓吹,把所谓古文定成相当狭隘的范围,专以八大家为师法的对象。因为方苞以下都是安徽桐城人,就出现“桐城派”这个名称。在近二百年左右在文坛上拥有不小的势力。

桐城派的主张是什么呢?他们认为古文有一定的“义法”。什么叫“义法”?据说这是桐城派的始祖方苞从《史记》中找出来的两个字,作为古文的准则。至于怎样去理解这两个字,也从没有说明白过。大约可以这样说吧:谋篇布局、命意遣词,都要经过一番用心,而不是随手拈来,平铺直叙的;在结构上要有开阖擒纵、进退反正的种种变化;而在词句上要符合韩柳以下的传统习惯,不用华靡的字,也不用俗语中的字,要典雅,却不要奥僻。总而言之,只有成篇的文章才算文章。著书立说的,以及随笔小品或是应用文等等都不算。所以义法之说只能适用于狭义的文章。而且真正古代的文章倒未必符合他们所谓义法的。

再讲得透彻一点,古文家所谓义法,大约有几种禁令。比如俗语是不能写入文章的,一篇之中是不能没有前后照应的,多余的话多余的字是要避免的。太直率的话也是要避免的。

标签: 历史韩愈唐朝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将书籍付之一炬,司马迁写《史记》从何参考史料?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是如何知道几千年前的事情的?这个问题不难解决,那便是参考前代史料。修史不是写小说,不能自由发挥,任何修史者都要参考史料,参考史料是修史的主要方法,比如班固修撰《汉书》,便明显参考了司马迁的《史记》。可如你所知,司马迁修撰《史记》前,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全国各地的书籍都付之一炬,那些历

  • 说到古代的劫匪,他们看到哪四种人是不会拦截的?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劫匪

    其实说到古代的劫匪,肯定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的不好,毕竟这种人都是大家所批判的,就相当于现在的黑社会收保护费那种。但是在古代,劫匪也是有底线的,也就是所谓的“四不劫”。有四种人呢,劫匪看到是不会拦截的,毕竟他们的都是有良知的。那么这四种人分别是哪些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

  • 此人是皇帝,为何却不敢穿龙袍不敢进后宫?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此人是皇帝,为何却不敢穿龙袍不敢进后宫?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拥有最高的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以说全天下所有东西都是皇帝的,因为权力的吸引力太大,所以古代很多人为了争夺皇帝的宝座,不惜兄弟相残,弑父弑子,因为当上皇帝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了。不过

  • “桑梓”这个词语代指家乡,那么古代为何会植桑树和梓树?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桑梓,古代

    古人在写作时,经常会用“桑梓”这个词语来代指家乡,其实这种用法早在千年以前就已形成,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这样的用法。那桑梓为什么会指家乡呢?并不是因为桑梓的古音是家乡,而是因为古人会在自己家旁种植桑树和梓树。古代,桑梓被视为生命之树,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桑树和梓树。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

  • 范仲淹戍边西北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范仲淹,宋朝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范仲淹戍边西北的故事。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

  • 萧方智:梁元帝萧绎第九子,在陈霸先的拥立下称帝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萧方智(543年-558年5月5日),字慧相,南梁末代皇帝,梁元帝萧绎第九子,母为夏贤妃。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封兴梁侯。梁元帝即位,拜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封晋安王。承圣三年(554年),梁元帝遇害后,由王僧辩和陈霸先立为嗣君,入朝监国理政。承圣四年(555年),

  • 古代对身故有很多描述,那么“薨”是对什么级别的专称?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古代,薨

    殇指早夭,不特指男女;古代官方对“薨”的用法:古人对身故的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了,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还有就是对一些特殊地位或者特殊方式死亡的描述,比如“殉”、“没”、“自尽”、“弑”等,这里专门谈一下“薨”的用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礼记·

  • 萧誉:昭明太子萧统次子,曾与叔叔发生内斗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萧誉(?~公元550年),字重孙,南朝梁宗室,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次子,西梁宣帝萧詧之兄。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普通二年,册封枝江县公。中大通三年,晋封河东郡王,历任琅琊彭城二郡太守、南徐州刺史、侍中、领军将军、湘州刺史。骁勇善战,爱护士兵,颇得人心。太清三年

  • 在各地楚人响应陈胜时,陈胜却作出了哪三个错误的抉择?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陈胜,楚人

    兴也无种,败也无种——《陈涉世家》没有写到的事,高中课文《陈涉世家》大家都非常熟悉,其中的两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是广为后人引用。课文从《史记》中选用的部分,从陈胜微末时显露野心开始,到原楚国各地叛乱响应陈胜造反,戛然而止。这就像我们对小时候看的很多电影的记忆:斗争的形势风起

  •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 朱瞻基和朱祁镇为何相差那么多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朱瞻基,朱祁镇

    还不了解:朱瞻基和朱祁镇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瞻基和朱祁镇,对明代历史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为啥差那么多?朱瞻基和朱祁镇这对父子,在推动明代历史上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朱瞻基和他的父亲朱高炽开创了“仁宣之治”,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的时间,所以“仁宣之治”主要还是朱瞻基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