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皇帝权力很大吗 皇帝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吗

古代皇帝权力很大吗 皇帝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17 更新时间:2024/2/2 11:45:51

对古代的皇帝权利到底有多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引语:

我们看古装影视作品,往往会觉得古代皇帝金口玉言,皇帝如果心血来潮,或者想办某一件事,就会喝一声:“拟旨!”然后口授一道圣旨。圣旨写出来,马上就是效力至高无上的法律,谁敢有异议,就是“抗旨”的大罪。感觉皇帝权利巨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假如你相信这是真的,那你就被狗血电视剧带进阴沟里了。

那么古代皇帝权利究竟有多大,我们就从圣旨说起!

圣旨和三省机构:

隋朝举行了两项大变革,一个是将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官制变成三省六部,另一个是实行科举(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广纳贤人!这是两项影响中华历史千年的伟大变革!其中三省就是权力的核心所在,即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职能划分就是 :中书省负责起草圣旨,门下省负责审核圣旨的内容,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有权利驳回!审核没问题的交给尚书省执行!

我们以唐宋为例,一份圣旨的常规出炉程序是这样的:宰相机构先将构思写好,早朝大臣们开会商讨获得一致认可,再进呈皇帝授意草诏。然后由中书省(武则天时改称为凤阁)的中书舍人们针对构思各自写一道圣旨(初稿)送给中书侍郎,然后中书侍郎在其中选一道自认为写得最好的,再加以修饰润色,形成真正的圣旨(熟稿),送交给皇帝盖个章(皇帝如果有自己的不同意见的话也可以用红笔写在圣旨的空白处批注,但他理论上没有直接否决圣旨的权力),然后再交给门下省(武则天称帝时将它的名称改作了鸾台)审查盖章。最后再交给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执行。

皇帝也有权力直接授意拟旨,但更为常见的情况是中书省写出东西,皇帝只是签字盖章意思一下就行了,也就是说,圣旨真正的决定权是在中书省,皇帝的任务是签字盖章,而门下省如果觉得这道圣旨不行,那他有权将它直接驳回,哪怕皇帝已经盖好章同意了也没用。只有经过以上程序,并且有中书省、门下省、皇帝三方共同盖章的圣旨才是有效的圣旨,否则就是非法的。

如果圣旨内容大臣们都同意皇帝一个人不同意,那抱歉,大臣们会喋喋不休劝皇帝要以天下为重、以社稷为重赶紧给盖章,甚至以罢官,社会舆论、性命相逼,总之你必须签字!

反过来如果皇帝想颁布圣旨,但是大臣们不同意,该怎么办?这就比较有趣了,历史上就有皇帝偷偷自己颁布圣旨,绕开三省机构,比如女皇武则天有一次就只盖上了自己的印章,绕过凤阁鸾台而发布了一道“假圣旨”,结果引起群臣诟病。唐中宗想任用亲信,却又怕宰相们不同意,过不了中书门下这两关,便也开始绕过中书门下而发布“假诏书”,但他毕竟心怯,便在签字时用了墨笔(按规定需要用红笔),在封存诏书时用了斜封的方式,暗示尚书省通融着执行一下,不料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后来被人知晓,人们称呼那些被中宗私底下封的亲信为“斜封官”,这连被封官的亲信们都觉得丢脸。

宋代的皇帝也可以绕过中书舍人草诏、给事中审核等法定程序,也不用宰相副署,直接下诏,这叫做“手诏”、“内降”、“内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领导批条子,历史上也不少见。然而,这类私旨不具备合法性,所谓“不由凤阁鸾台,盖不谓之诏令”也;政府也完全可以拒不执行,意思就是凡是没有三省机构审核的圣旨就是一张废纸屁用都没有。宋仁宗朝时,宰相杜衍对皇帝私自发下的“手诏”,一概不予放行,等攒够十来份了原封不动再送回给皇帝,皇帝也拿他没办法,只好称赞他“助我多矣”。这种圣旨一旦出现,必然会背上千古骂名。

结语:

由此可见在古代,皇帝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圣旨也不是随便就能发的,正是由于有这些制衡皇帝权利的机构(换个角度来看也是辅佐皇帝的机构),所以才能让皇帝兢兢业业上班,不敢有丝毫怠慢。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完善成熟的权力机构,所以万历皇帝将近三十年不理朝政,国家依然被治理的井井有条!在皇帝权利被监管的体制下,文臣的地位逐渐提高。

到了宋代文臣地位达到了顶峰,所以有了唐太宗见了魏征就打怵,宋仁宗被气的一边哭,却还一边称赞大臣,包拯可以拦道与皇帝争辩唾沫星子都飞皇帝脸上了!连皇权很集中的明代,文臣都以怼皇上才能显示自己不畏强权的气节!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但凡皇帝能容忍自己被怼,不会龙颜大怒反而会听进去逆耳忠言,说明就是个心胸开阔的好皇帝!

皇帝权利处处被限制,那些刚直不阿的大臣和“窝囊”的皇帝较量,留下了很多千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标签: 历史古代皇帝

更多文章

  • 说到医生这个词,在古代为何却称为“大夫”或者“郎中”?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古代,医生

    说到医生这个词,在现代上面有很多说法的。当然了,在古代的话,其实并没有医生这个词,但是随之最早的时候就是“大夫”或者是“郎中”,大家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就可以看到。那么在古代大夫和郎中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郎中:一种官名,如郎中令;或为医官。大夫:音读“戴夫”,民间

  • 骈体文在唐朝时十分古板,因此韩愈发起了怎样的改革运动?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韩愈,唐朝

    古板的骈体文在唐朝时期是大臣进谏的主要文体,这种类型的文章十分古板,在表达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韩愈等人才建议进行古文改革运动,史称唐宋古文运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代的中期,渐渐有人将呆板的骈文变得灵活一些,但是不能完全脱离骈文的气息。只在元和时代(第九世纪的开头),韩

  • 秦始皇将书籍付之一炬,司马迁写《史记》从何参考史料?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是如何知道几千年前的事情的?这个问题不难解决,那便是参考前代史料。修史不是写小说,不能自由发挥,任何修史者都要参考史料,参考史料是修史的主要方法,比如班固修撰《汉书》,便明显参考了司马迁的《史记》。可如你所知,司马迁修撰《史记》前,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全国各地的书籍都付之一炬,那些历

  • 说到古代的劫匪,他们看到哪四种人是不会拦截的?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劫匪

    其实说到古代的劫匪,肯定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非常的不好,毕竟这种人都是大家所批判的,就相当于现在的黑社会收保护费那种。但是在古代,劫匪也是有底线的,也就是所谓的“四不劫”。有四种人呢,劫匪看到是不会拦截的,毕竟他们的都是有良知的。那么这四种人分别是哪些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

  • 此人是皇帝,为何却不敢穿龙袍不敢进后宫?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此人是皇帝,为何却不敢穿龙袍不敢进后宫?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拥有最高的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以说全天下所有东西都是皇帝的,因为权力的吸引力太大,所以古代很多人为了争夺皇帝的宝座,不惜兄弟相残,弑父弑子,因为当上皇帝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了。不过

  • “桑梓”这个词语代指家乡,那么古代为何会植桑树和梓树?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桑梓,古代

    古人在写作时,经常会用“桑梓”这个词语来代指家乡,其实这种用法早在千年以前就已形成,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这样的用法。那桑梓为什么会指家乡呢?并不是因为桑梓的古音是家乡,而是因为古人会在自己家旁种植桑树和梓树。古代,桑梓被视为生命之树,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桑树和梓树。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

  • 范仲淹戍边西北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范仲淹,宋朝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范仲淹戍边西北的故事。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

  • 萧方智:梁元帝萧绎第九子,在陈霸先的拥立下称帝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萧方智(543年-558年5月5日),字慧相,南梁末代皇帝,梁元帝萧绎第九子,母为夏贤妃。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封兴梁侯。梁元帝即位,拜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封晋安王。承圣三年(554年),梁元帝遇害后,由王僧辩和陈霸先立为嗣君,入朝监国理政。承圣四年(555年),

  • 古代对身故有很多描述,那么“薨”是对什么级别的专称?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古代,薨

    殇指早夭,不特指男女;古代官方对“薨”的用法:古人对身故的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了,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还有就是对一些特殊地位或者特殊方式死亡的描述,比如“殉”、“没”、“自尽”、“弑”等,这里专门谈一下“薨”的用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礼记·

  • 萧誉:昭明太子萧统次子,曾与叔叔发生内斗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萧誉(?~公元550年),字重孙,南朝梁宗室,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次子,西梁宣帝萧詧之兄。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普通二年,册封枝江县公。中大通三年,晋封河东郡王,历任琅琊彭城二郡太守、南徐州刺史、侍中、领军将军、湘州刺史。骁勇善战,爱护士兵,颇得人心。太清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