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李世民为何敢逼李渊下台?实现自己皇帝梦的最后一步

李世民为何敢逼李渊下台?实现自己皇帝梦的最后一步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晴天 访问量:4193 更新时间:2024/2/2 14:48:21

李世民敢逼李渊下台,是实现皇帝梦的最后一步,是计划之中的事,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另外,李世民有足够的实力,势在必得,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李渊不守承诺,失信在先,惹恼了李世民。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李世民的愤怒与李渊的套路

李世民是李渊的二子,出生在北周的贵族豪门。他的曾祖李虎是北魏到西魏时的将领,八柱国之一。他的祖父李是西魏北周时期大臣,他父亲李渊7岁袭封唐国公,李世民的姨奶奶独孤伽罗是隋文帝杨坚的文献皇后。李渊受到帝后恩宠,仕途平步青云,历任谯州、陇州、岐州刺史,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期,李渊驻军山西,升任太原留守。李世民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教育和家门的影响,性格深沉,做事果断。真正是人中龙凤,诸葛亮号称卧龙,李世民自称凤凰,故而后人戏称其为李世民。李世民幼时就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李世民很小的时候就聪敏非凡,看事深远,遇事能当机立断。

《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

李世民太有才了,允文允武,功高夺嫡。17岁放在现在也就是个高中生,但此时的李世民已经立下退兵万人的功劳了。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围住,李世民解围,并没有中敌人的围点打援,反而做到了不费一兵一卒吓退突厥的壮举。李世民当时是云定兴将军(太子杨勇的老岳父)的手下,分析敌情后,李世民当即向云定兴献计:带大量旗鼓来扩大军容虚张声势,布疑兵阵。迎风呼啸的军旗连绵数十里,伴随着扬起的尘土,让敌军望而生畏。在夜深人静时众人擂鼓,鼓声如雨点般密集,响彻云霄,传入胡虏的军营,突厥以为大军来战就迅速逃遁了。

18岁的李世民跟随任太原留守的老爹李渊,当时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魏刀儿来太原闹事,李渊带军平叛,深入敌军阵营被围困,危急之中,是李世民带着精锐骑兵解救李渊突了围,又及时配合援军打败敌军,立下功勋。

19岁的李世民,面对隋朝的没落,果断提出晋阳起兵的谋略,起初他不敢直接告诉李渊。就拿出巨额钱财有数百万,安排龙山县令高斌廉约裴寂来赌博,裴寂是李渊的故交铁哥们,裴寂手气好到一次都没“输”。裴寂赚的钱越来越多,与李世民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好。李世民见时机成熟,就把晋阳起兵一事给裴寂来了个投石问路。李世民见裴寂和自己“英雄所见略同”,就让他做父亲的工作。李渊听了当即答应,听说这是李世民的主意,当即许诺事成之后,太子之位非李世民莫属。

在起兵中,李世民在李渊执行错误决策前,奋力相劝以致痛哭,最终力挽狂澜,斩杀宋老生平定霍邑。接着广纳英豪,招精锐之兵,击破胡贼刘鹞子,收编他的军队。亲赴司竹,兼并反隋义军13万,平定大兴城,又在渭水之滨附近大破薛举精兵十万,攻占敌军土地一直到陇坻。三次设埋伏击溃隋将段达的万人追兵,占领宜阳、新安。在李世民的努力下,促使大丞相李渊称帝的机会成熟,李渊顺利逼迫在位仅117天的隋朝的第三位皇帝傀儡杨侑退位。李渊坐上皇位后,让前隋遗老和自己继续在朝廷荣华,李建成、李世民等宗室去前线冲锋,继续攻城略地,以便于完天下一统的大业。

唐朝建立了,大半的功劳都是李世民的,可他的哥哥李建成却成了太子。李世民的心情可想而知,一个秦王根本满足不了他的野心。就算李渊最后封他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但这仍和李世民的能力不匹配,他的目标是皇位,这点后来的朱高煦应深有体会吧。

李世民很受伤,很受伤,愤怒破解了套路。李世民功勋卓著,唐朝建立后,李世民继续领兵厮杀,他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军阀割据势力,战功赫赫,功名累累,几乎出现了“天下只知有李世民,不知有李渊”的境况,这让李渊顾虑重重,就采用了历代帝王们热衷用的帝王之术——制衡术。

太子李建成是嫡长子,和李世民是一母同胞,唐朝的建立多少也有他的功劳,他和老三李元吉联合在一起,对付李世民集团。李渊面对锋芒毕露的李二,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临事优柔寡断,一方面不采取换太子,另一方面也不去收李世民的兵权,目的就是让李建成压住李世民的锐气,同时也让李世民用兵权、名誉制衡李建成的太子团,防止李世民集团和李建成太子团一方做大,这样李渊就好稳坐自己的皇位了。

李渊万万没想到,他的本事不足以玩这种制衡,他压根就控制不住李世民,自己反而被李世民控制了。

二、聪明反被聪明误,李世民棋高一着。

李世民的才能和魄力得到很多人支持和拥护,有高级谋士更有勇猛的武将,例如大家熟知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段志玄、高士廉、尉迟敬德、侯君集、秦叔宝、程知节等等。李世民背后那些数量庞大的山东氏族和功勋集团,更是支持李世民,他们怨恨李渊。万里江山大都是李世民领着他们一起拿下的,可李渊却在封官时偏心了,他把官位封赏给那些关陇贵族,却给平定南方立有不世之功的李靖只封了个县公,而那些资质平庸的李渊的亲朋们却被封亲王国公。李世民集团早就想拉李渊下台,若不是看在他是李世民老爹的份上,非得给李世民来个黄袍加身不可。

李世民军功的卓越,威望的高深,以及李渊的不公,让他们誓死对李世民忠心,就连二李,李靖(传说中的托塔李天王)和李勣(徐敬业的爷爷,原名徐懋功)也都默认,等于站队李世民。他们认定跟着李世民这样的领导,前途一定会一片光明。

后来,李建成又给李世民玩什么鸿门宴的把戏。兄弟一场,李世民并没有设防,只是推说自己不胜酒力,防止酒多坏事。可万万没想到,李建成竟然让李世民饮下了喝毒酒。李世民心、腹剧痛,光吐血就有好几升。李世民在淮安王李神通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回到秦王府。李神通也真是神通广大,李世民吐了那么多血,竟然大难不死,看来这必有后福是注定的事儿了。李渊听闻李世民“生病”,得知原因后,狠狠地训斥了李建成:“你弟弟秦王李世民不能喝酒,你又不是不知道,为什么让他喝那么多酒。从今天开始,晚上不许请你弟弟喝酒!”

两个集团斗到白热化程度,李世民料到如果不出手,早晚得出事。那时,已经到了先下手为强,后出手遭殃的地步了。

于是李世民在谋士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等和武将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周密的计划,滴水不漏秘密果断地发动政变,就连李渊都被完全蒙在鼓里。准备实施玄武门之变计划,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掌控局势,打败皇位竞争者,从而继承大统。

世民召玄龄谋之,玄龄曰:“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资治通鉴》

李世民故意诬陷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李渊让兄弟三人明早到宫里当面对质,准备来个湖中游船化解下矛盾。所谓一叶扁舟,兄弟一笑泯恩仇。而太子和齐王,也想在这一叶扁舟中搞事情。并且李建成已经做了周密部署,制造李世民猝死的假象,清楚李世民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并且许诺要立齐王为皇太弟,坚决杀死秦叔宝等人。这里的等人,除了包括玄武十将外(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还有秦叔宝。

兵行,吾与秦王至昆明池,伏壮士拉之,以暴卒闻,上无不信。然后说帝付吾国,吾以尔为皇太弟,而尽击杀叔宝等。——《资治通鉴》

当然,李建成、李元吉最恨的人就是尉迟敬德。他们为此曾用重金收买,可尉迟敬德很敬业,然他们以蒙羞失败告终。太子和齐王会挖墙脚,李世民更会,所不同的是李世民挖的人却一个小人物叫常何。李建成、李元吉就因为这个小小的常何,彻底失败!常何是李建成的人,但他是李建成的人。李建成和李元吉敢不设防,进宫就是因为常何是自己人,必要的时候还能杀李世民和逼宫。可谁知道,常何还是常何,但他已经是李世民的人了。这背后的凶险李建成、李元吉一无所知,第二天一大早,没有防备的他们一个被李世民射杀,一个被尉迟敬德射杀。

此时的李渊早已召来裴寂、萧瑀(李渊的表妹夫)、陈叔达(李渊的宰相)等重臣来到太极宫泛舟湖上等着他们兄弟三人。

让李渊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和爱卿们泛舟雅兴,被身披铠甲满身是血手握长矛的尉迟敬德,闯进来!李渊顿时震惊了。一阵连珠炮:你是谁?哪个单位的?来干啥?谁作乱?尉迟敬德的回答,让他彻底泄气了。尉迟敬德说:太子和齐王作乱,都被杀死,俺是来保护你的。李渊一无所知,一场政变就圆满结束了。求生的本能让李渊首先自保,大臣裴济也劝他禅位于秦王,安享晚年。李渊招李世民前来觐见。

杀气腾腾的尉迟恭借口李建成、李元吉余党对李渊不利,逼迫李渊把大权交给李世民。

“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资治通鉴》

李世民痛哭失声投入李渊的怀里“吮乳而哭”,李渊自知无法挽回局势,也只好顺水推舟,违心地说自己几次都有想“投杼”,接着下诏斥责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罪行,立秦王为皇太子。

李渊宣布把军政大权交给李世民,还安排所有事情要先向太子汇报后再向他汇报。事实上,政变后李世民立刻对朝廷大换血,政变一个月后,李世民就能把三省长官、六部尚书、两京州牧、十二卫大将军全部换成了天策府旧人。李渊已经只剩一副空架子,不退位也没有任何意义,说不定某天自己还会突然“暴崩”。

政变两个月后,李渊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去当太上皇了。

大唐的兵权,军心、民心都在李世民这边,他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李渊大势已去,有何面目继续坐龙椅?对李渊而言干脆的退位对自己不单是个保全,而且还很体面。李渊的明智之举,让自己延续了命数,逍遥地当了九年的太上皇,让李世民多了些弟弟妹妹。

标签: 历史李世民李渊

更多文章

  • 萧宏:梁文帝萧顺之第六子,怯懦贪鄙,刻薄百姓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萧宏(473年~526年),字宣达,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梁宗室大臣,梁文帝萧顺之第六子,梁武帝萧衍之弟。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魁梧俊美,容止可观。南齐末年,授中护军,卫戍京师。梁武帝继位,册封临川郡王,授扬州刺史。怯懦贪鄙,刻薄百姓。天监四年

  • 乾隆时期已经是入不敷出了,乾隆为何还过得非常宽裕?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乾隆,入不敷出

    历史上大部分的国家开始慢慢衰败,基本上都是从钱开始的,一旦国库的银两年年亏损,朝廷自然是不堪重负,当然老百姓也会陷入到长年的饥荒当中,甚至更恐怖的是当我们看到历史上那些比较贫穷落后的年代,甚至会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也是数不胜数。大家都知道,清朝慢慢落败也是从乾隆时期开始的。虽然说乾隆给我们历史留下了很

  • 综合正史和演义来分析,关羽频频中箭的原因有哪三个?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关羽,中箭

    综合正史和演义分析,我们会发现关羽频频中箭的原因可能有三个,至于哪个原因是主要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正史《三国志》中,关羽中箭两次,一次是射在胳膊上,最后不得不刮骨疗毒:“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

  • 明朝能调动非常大的军力,为何清朝做不到?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明朝,朱元璋

    为什么清朝调兵最多几万,而明朝一调就是几十万?原因很简单!清朝是靠武力征服而建立起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权,军队是其支柱。但是,当时清朝没有警察,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也不准建立地方性的内卫部队。这就使得维护社会治安,保持政治秩序的任务落到了清军肩上。明朝之所以保持庞大兵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北方边境防御需要驻

  • 明朝时期为何因为贪污被治罪的人那么多呢?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明朝,朱元璋

    对于封建朝代中的开过皇帝而言,不得不说有的皇帝的治国的才能是与生俱来的。历史上两个草根皇帝刘邦和朱元璋,都是泥腿子出身,但是他们当皇帝依旧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皇帝经历过底层的疾苦,知晓老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拿朱元璋来说,他打下了天下之后,很多政策都利国利民。朱元璋对

  • 萧融:梁文帝萧顺之第五子,最后被处死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

    桂阳简王萧融(472年-501年4月15日),字幼达,兰陵郡兰陵县都乡中都里人,梁文帝萧顺之第五子,梁武帝萧衍之弟,母为李太妃。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萧融仕齐。永明元年(483年),出任豫章王行参军。隆昌元年(494年),改任鄱阳王行参军。建武元年(494年)

  • 马皇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直接叫朱元璋的小名“重八”?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朱元璋,马皇后

    朱元璋一生传奇,在称帝后,为了给皇孙朱允炆即位铺清道路,曾大肆杀戮功臣,使得朝中大臣见了他都是胆战心惊,唯恐说错了话被杀头甚至牵连九族。但是,在朱元璋的一生当中,唯独不敢对一个人滥用皇帝权威,她就是朱元璋的原配妻子,明朝开国皇后——马秀英。(马秀英是后人为她取的名字,她本人叫什么,历史上没有准确记载

  • 秦赵渑池会结束以后,廉颇为何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廉颇,蔺相如

    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赵国得到和氏璧,秦国提出愿以十五城换之,赵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璧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

  • 没有蓝玉就没有大明江山吗 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朱元璋,蓝玉

    对朱元璋和蓝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蓝玉一生功勋卓著却被朱元璋所杀,没有蓝玉能有大明吗?知道明代建国史的人都很清楚,明代的开国功臣中,有一位绝世小将——蓝玉。他是有些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也是被剥皮实草的叛贼将军,蓝玉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蓝玉的叛乱也引起了“明初四大案”

  • 王允在将貂蝉献给董卓前,他有没有想过要将其占有?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王允,貂蝉

    三国演义中,董卓的死,主要是因为和义子吕布发生了反目,而两人之所以反目,主要就是因为貂蝉。实际上,这一切都是王允的谋划,很多人会好奇,貂蝉既然这么漂亮,能够使得见惯了美女的董卓和吕布不惜反目,那么王允在将貂蝉献给董卓前,有没有可能已经将其占有了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布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