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东汉时期才出现纸 纸上谈兵的典故为何发生在战国

东汉时期才出现纸 纸上谈兵的典故为何发生在战国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470 更新时间:2024/2/2 11:49:22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纸上谈兵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造纸术”乃东汉蔡伦发明,为何战国便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提到它首先想到的便是赵括,毕竟《成语词典》都将该故事的典故指向了赵括,出处则指向了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然而,有很多人会感到奇怪,“造纸术”不是东汉时期才出现的吗?为什么“纸上谈兵”的典故却发生在了战国时期呢?

首先,“纸”最早并非特指纸张

《后汉书·蔡伦传》中写道,“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这里的“缣帛”,指的是一种细而薄的丝织品,也可以用来书写文字,而“缣帛”也被称为纸。

1942年9月,考古学家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发现了一件帛书,而这也是目前现存最早的战国帛书。完整的一件长约33厘米,宽41厘米,图文并茂,中间部分有两组方向相反的文字,一组13行,一组8行。整个帛书共900多字,内圆外方,修饰紧密。

此外,早在《国语·越语》中,便有“越王以册书帛”的记载,可见早在春秋中后期,便已经开始出现了以“缣帛”书写文字的情况。只不过,由于“缣帛”实在太过贵重,因而并未得以大面积普及,通常只用于皇家、贵族藏书。

实际上,在南北朝纸张开始大规模使用以前,“纸”都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并不特指纸张,“缣帛”与后来的“赫蹏”、“方絮”等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但也被称作“纸”。

其次,“纸”的诞生远早于东汉

提到“造纸术”,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东汉蔡伦,但实际上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而已,“纸”的历史要远早于东汉时期。而为了纪念蔡伦的功勋,后人将以蔡伦改进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了“蔡侯纸”。

在《汉书·外戚列传·孝成赵皇后》中,便有“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的记载, 这里的“赫蹄”指的便是一种轻薄细小的“染赤色纸”(另有说法认为是小幅的绢帛),作为绢帛的替代品来作为文字书写工具。

此外,考古学家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和敦煌甜水井汉悬泉邮驿遗址都曾出土过西汉纸实物,这些都足以证明,在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约170年左右),至少西汉便已经出现了能够使用的纸张。

不过,由于早期的纸张质量较差,很难用于书写,到西汉后期质量才有所提高,而蔡伦则是从原材料和工艺方面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使得纸张质量得到提升,制造成本得以下降,使得纸张逐渐能够用于书写。

即便如此,受限于生产工艺和原料,纸张的生产成本仍然很高,导致依然无法成为主要书写工具,直到南北朝以后,随着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进,纸张的应用范围才得以进一步扩大。而纸张的大规模使用,则要到隋唐以后竹纸的产生。

最后,“纸上谈兵”准确出处并非《史记》

虽然“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战国中后期的赵括,典故源于西汉司马迁所作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现,实际上要远远晚于这个时间。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全文根本没有提到“纸上谈兵”之类的话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只是蔺相如对于赵括的评价,其中写道“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意思是说赵括只是熟读其父留下的兵书,但却不了解变通。

目前能够找到的资料来看,“纸上谈兵”应该语出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其中写道,“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而同为清代文学家的魏源则在《圣武记》中写道,“今日动笑纸上谈兵,不知纸上之功,即有深浅……”

从以上两段文字来看,“纸上谈兵”在清中期便已经出现,但却似乎并未将之与赵括联系起来,而主要是指文人只了解夸夸其谈,而不了解付诸于实事。直到晚清时期,沈葆桢才将“纸上谈兵”与赵括、马谡殷浩房琯、昭远等五人联系在了一起。

至于我们如今提到“纸上谈兵”便想到赵括,则主要源于近现代文学家林汉达的《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书中以白话文书写了很多历史人物和故事,其中第四十个故事的标题便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作为一部历史科普读物,《上下五千年》前后再版了十余次,影响可谓极度深远,以至于最后给人留下了“纸上谈兵”就是特指赵括的印象。而目前的大部分成语词典,同样将“纸上谈兵”与赵括联系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虽然“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战国时期人物,而纸张的普及至少也是东汉以后的事情,但这个“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诞生,以及它与赵括的联系,实际却是经过漫长的演变的,而这个事件无疑要远远晚于战国时期。

实际上,就“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本身意思而言,它更多是用来形容那些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者,这里的“纸”完全可以是缣帛、竹简、纸章、钟鼎和铭文在内的一切文字载体,而不必过分纠结于特指“纸张”。

标签: 历史东汉纸上谈兵

更多文章

  • 清朝皇帝和妃子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夫妻两人和电视剧演的一样吗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清朝,妃子

    对清代皇帝和妃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解密清代皇帝与妃子的真实夫妻生活, 与你想的完全不一样。相比很多人都特别羡慕古代的皇帝,因为古代的皇帝不但衣食无忧,而且拥有后宫佳丽三千,这是很多男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觉得皇帝拥有这么的美女,可以夜夜笙歌,想宠幸哪个美女,就宠幸哪个美女

  • 拓跋熙:道武帝拓跋珪第三子,曾征讨西部越勤,立下军功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拓跋熙(398年~421年),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宗室大臣,道武帝拓跋珪第三子,母为大王夫人。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天兴六年(403年),册封阳平郡王。聪达有雅操,治兵于东部,都督十二军校阅,深得明元帝拓跋嗣嘉许。征讨西部越勤,颇有军功。泰常六年

  • 古代皇帝的圣旨和太后的懿旨相冲了 谁的权威更大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古代,圣旨

    对古代圣旨和懿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太后懿旨和皇帝圣旨,哪一个权威更大?“圣旨”顾名思义,是皇帝以诏书的形式发布的政令。清朝皇帝的书面命令有很多种,有诏书、上谕、圣旨。诏书的形式最为正式和规范,一般都是在皇帝登基、大婚以及国家庆典等场合中才会使用的。上谕是皇帝自己个人

  • 拓跋窟咄:魏高祖拓跋什翼犍幼子,曾参与争夺代国领导权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

    拓跋窟咄,云中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代国宗室,代王拓跋什翼犍幼子。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前秦灭亡代国后,进入长安,得到前秦天王苻坚礼遇,并教以读书。 淝水之战后,面对前秦陷入叛乱,跟随慕容永东归,授新兴郡守。后投靠匈奴部落首领刘显,跟

  • 在唐朝时期太监一般过的都是什么样的生活?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太监,唐朝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朝代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娶妻生子,这从古至今以来,都是男性一生下来就注定了的要走的路,这是极其平常的事情。然而,对于某些特殊的群体来说,就是这样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却是一种一辈子也得不到的奢望。这个特殊的群体指的便是宦官。为了让

  • 揭秘:在三国时期“上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揭秘:在三国时期“上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东汉末年,先是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继而又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前后战乱整整持续了96年。值此乱世,自秦汉以来确立的大一统封建政权土崩瓦解,国家上层建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同样遭受了无情的摧残。因此,

  • 拓跋丕:明元帝拓跋嗣第二子,他为何会忧郁而死?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拓跋丕,鲜卑族。北魏宗室大臣,明元帝拓跋嗣第二子,太武帝拓跋焘异母弟,母为大慕容夫人。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拓跋丕少有才干,深得明元帝喜爱和看重,出任车骑大将军,册封乐平郡王。两次随军攻打北燕,皆立战功。阻止太武帝拓跋焘攻打高句丽。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北伐柔然

  • 拓跋寔君:魏高祖拓跋什翼犍庶长子,禀性愚昧,残暴不仁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拓跋寔君,魏书作拓跋实君,定襄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鲜卑族。代国宗室大臣,拓跋什翼犍庶长子,拓跋珪伯父。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拓跋寔君禀性愚昧,残暴不仁。建国三年(340年),担任南部大人,监察新近归顺的百姓。 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听信堂弟拓跋斤挑唆,举兵

  • 陈胤:陈后主陈叔宝庶长子,被立为太子,后被废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陈胤,字承业,南北朝人,陈朝废太子、吴兴王。后主陈叔宝的庶长子,母为孙姬,因生母早亡,被皇后沈婺华收养,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孙姬是陈叔宝少年时候的侍妾,因生产陈胤难产而死,嫡母沈婺华心生怜悯,收养了陈胤。陈宣帝就将陈叔宝这第一个儿子当成嫡

  • 高绍廉:北齐文宣帝高洋第五子,嗜酒如命,后饮酒致死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高绍廉(553年~?),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宗室大臣,文宣帝高洋第五子,母为弘德夫人颜玉光。初封长乐王,性情粗暴。乾明元年改封陇西王,嗜酒如命,后饮酒致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陇西王高绍廉,文宣帝高洋第五子,母亲弘德夫人颜玉光,生于天保四年(5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