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宁远之战中明朝的主要将领是谁?后世如何评价宁远之战?

宁远之战中明朝的主要将领是谁?后世如何评价宁远之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919 更新时间:2024/2/2 4:03:11

宁远之战是1626年(明天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此战明军取得胜利,后金军战败,这也是首次明军打败后金军。

宁远之战详解

一、明军准备

努尔哈赤乘辽东明军易帅和匆忙撤军之机,亲统八旗军约六万人(号称十三万)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出沈阳,十七日西渡辽河,直逼宁远。此时孤城宁远守军不满两万,前有劲敌,后无援兵,形势险恶。

袁崇焕临危不惧,召集诸将议战守,决定采取坚壁清野之策,组织全城军民共同守城。他在众将士面前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兵民为之感奋。袁崇焕旋以总兵满桂、副将左辅、参将祖大寿、副将朱梅分守城东、西、南、北四面,自与满桂提督全城。

在城上配置西洋大炮十一门。东、北两面及西、南两面,分由彭簪古、罗立指挥。动员城厢商民入城,尽焚城外房舍、积刍,让后金军露处严寒野外。

袁崇焕还针对努尔哈赤善用间谍,亲督同知程维楧稽查奸细,派人巡守街巷路口,又动员街民配合士兵逐户搜捕。令通判金启倧编派民夫,供给守城将士饮食。

又派官吏带领城内商民筹办物料,运矢石、火药等。军民还在城墙外侧泼水为冰,以阻后金军登城。一切守御准备于正月二十二日就绪,稳定了军心民心。

二、后金攻城

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进抵宁远,离城五里横截山海大道,安营布阵,切断宁远与关内的联系,在城北扎设大营。努尔哈赤遣被掳汉人入城劝降,被严辞拒绝。袁崇焕命罗立等向城北后金军大营燃放西洋大炮,后金军伤亡甚重,被迫将大营西移。

正月二十四日晨,努尔哈赤发动攻城,命后金军推楯车、运钩梯,步骑蜂拥攻城西南角,万矢齐射城上,城堞箭镞如雨注,悬牌似猬刺。袁崇焕命发西洋大炮,又杀伤后金军甚众。

左辅率军民依托坚城,死战不退;祖大寿率军应援,铳炮齐发,药罐、雷石齐下,后金军死伤累累。努尔哈赤命移兵攻城南,以楯车作掩护,在城门角两台间守御薄弱处凿开两丈见方的大洞四处,宁远城危如累卵。

袁崇焕在紧急关头,亲自担土搬石,堵塞缺口,血染战袍,仍镇定自若,督率军民缚柴浇油并掺火药,用铁索垂至城下燃烧;又选健丁五十名缒城,用棉花火药等物将抵近城下的后金战车尽行烧毁。战至深夜,后金军攻城不破,于是收兵。

三、挫败金军

正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继续指挥攻城,从早晨至晚上,双方激战一天。明军于城上施放炮火,杀伤大量后金骑兵。

后金军畏惧炮火,不敢近城,其将领持刀驱兵,仅至城下而返,抢走尸体,运至城西门外砖窑焚化。努尔哈赤无奈,下令退至离城五里之九龙宫扎营。

正月二十六日,后金军继续围城,精于骑射的八旗将士,却被阻于深沟高垒之前,矢石炮火之下,难以发挥骑战特长,伤亡甚重,被迫撤军。

四、战役后续

努尔哈赤攻宁远(今兴城市)不下,突袭觉华岛。时值隆冬,海面冰封,无险可守,明将姚抚民等率领官兵凿开一道长达15里的冰濠,正月二十六日武讷格以骑兵进攻觉华岛,明军由于“凿冰寒苦,既无盔甲、兵械,又系水手,不能耐战,且以寡不敌众”,最后全员战死,金兵焚烧城中囤积粮料。

当时守将金冠刚死,其子金士麒与事丁800人至觉华岛迎榇,亦与后金军作战,全部被杀。岛上军民1.4万余口都被后金军杀戮,粮草8万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焚烧,这座明朝关外的后勤基地也被后金军摧毁。此时毛文龙出兵袭击后金后方永宁,努尔哈赤率兵回军,二月九日返回到沈阳。

此役兵败之后,努尔哈赤悒郁疽发,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病卒。

五、战役结果

此战,袁崇焕组织军民坚壁清野,协力共守,铲除奸细,凭坚城用大炮,配以火攻,杀伤后金军1.7万人,挫败了努尔哈赤夺占辽西和山海关的企图,是明朝对后金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使明朝军民重新树立了战胜后金军的信心。

六、历史评价

宁远之役,就总体而言,就战术而论,历史的结论是:努尔哈赤兵败宁远。明朝与后金的宁远之战,以明朝的胜利和后金的失败而结束。明朝由“宁远被围,举国汹汹”,到闻报宁远捷音,京师士庶,空巷相庆。

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胜仗;兵部尚书王永光向皇帝盛赞袁崇焕的功绩,称“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的一个大胜仗;也是“遏十余万之强虏,振八九年之积颓”的一个大胜仗。明天启帝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与明相反,努尔哈赤原议师略宁远城,夺取山海关,不料败在袁崇焕手下。当时袁崇焕43岁,初历战阵;努尔哈赤已68岁,伤病满身。努尔哈赤在宁远遭到用兵44年来最严重的惨败。

宁远之战明军获得大捷,兵部尚书王永光向皇帝盛赞袁崇焕的功绩言: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委之。

宁远之战中明朝的主要将领是谁?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标签: 历史宁远之战明朝

更多文章

  • 东汉末年爆发的易京之战,对当时的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易京之战,东汉

    对易京之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其中,就公孙瓒和袁绍来说,是当时比较强大的两个诸侯。对于公孙瓒来说,地盘主要在幽州地区,而就袁绍来说,所在的冀州正好位于幽州的南部一带。因此,双方可谓唇齿相依,相对应的冲突和较量自然是在所难免了。在界桥之战后,公孙瓒和

  • 历史上真实的夷陵之战是怎样的?夷陵之战对三国有什么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夷陵之战,三国

    夷陵之战简介:夷陵之战的背景是什么?历史上真实的夷陵之战是怎样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夷陵之战简介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

  • 东汉与羌人的赤亭之战结果如何?战争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东汉,赤亭之战

    赤亭之战的背景是什么?赤亭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赤亭之战的结果如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赤亭之战简介赤亭之战是元初二年(115年),在东汉与羌人的战争中,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太守虞诩击败西羌于赤亭(今甘肃成县西南)的著名作战,使羌人惨败。赤亭之战的背景东汉元初二年(

  • 播州之役:明朝万历三大征之一,背后竟是劳民伤财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播州之役,明朝

    播州之役是明朝万历年间打败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的一场战争,是明神宗万历三大征之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播州介于川、贵、湖之间,远于王化,山川深阻,地势险要,方圆二千里,为西南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财富。唐朝末年杨端设计打败南诏的穆星天,继而受唐朝册封播州,世袭官位,历经两宋与元

  • 赤壁之战双方的实力差距那么多 东吴联盟为何会选择背水一战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赤壁之战,曹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XXX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一看到滚滚流水,就想起那场令无数人至今仍在探讨推演的战役——东吴与蜀汉联手迎战曹军。这场战争对于曹孟德来讲此,若胜,便能扫除阻碍,一统天下。若败,称霸天下的伟业便要徐徐图之。反观孙仲谋,此战若胜,可保全父兄辛苦建立的东吴政权凭借天,隔江而治。若败

  • 龙湾战役:朱元璋以弱胜强,一举击溃威胁最大的陈友谅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龙湾战役,朱元璋

    陈友谅仰仗兵力和实力强大,要东取朱元璋的老巢应天(今江苏南京)。龙湾(在应天郊外,今天江苏南京城郊)之战爆发了。由于陈友谅势力太强,而且他的战船非常大,大得惊人,远远胜过朱元璋,而朱元璋担心一旦陈友谅和张士诚联合,自己腹背受敌,那就糟糕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当时正是盛夏时

  •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其过程又是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赤壁之战,三国

    赤壁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赤壁之战在大家的认知中是奠定了三国鼎立局势的最终之战,从书中可以看得出来十分的惊心动魄与刺激,但是要知道,这是小说啊,小说里面总不会是完全真实的,那么真实的赤壁之战是什么样子?可能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甚至记录不超过百字……说起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但凡看点

  • 汉朝时期为何会爆发"七国之乱"?御史大夫晁错推行"削藩令"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汉朝,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当时的御史大夫晁错"削藩令"的推行所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晁错是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生于颍川(今河南禹州),早年跟随伏生学习《尚书》,学成归来后受文帝赏识,而被擢拔为太子家令,开始教授当时的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刘启学习政事,深受太子的信

  • 参合陂之战:慕容氏建立的后燕,被北魏敲响了灭国的丧钟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参合陂之战,后燕

    参合陂之战是十六国后期,北魏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一说在今山西阳高)大败后燕的一场重大战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登国十年(395年)五月至十一月,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八万后燕军进攻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采取“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拖而不打”的战略,渡黄河南下,与后燕军队隔

  • 河曲之战:以李元昊的西夏完胜而告终,未对辽国有任何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河曲之战,西夏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春,由于连年征战,西夏国国力已臻衰竭,元昊就乘机派出使臣上书宋国商谈和议。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仁宗密诏庞籍与元昊谈判,“元昊闻之大喜”。关键问题仍然是元昊称帝的问题,宋国坚持要元昊自削“僭号”。元昊恼怒,大言:“(我)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