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东汉与羌人的赤亭之战结果如何?战争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东汉与羌人的赤亭之战结果如何?战争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538 更新时间:2023/12/16 5:59:00

赤亭之战的背景是什么?赤亭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赤亭之战的结果如?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赤亭之战简介

赤亭之战是元初二年(115年),在东汉与羌人的战争中,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太守诩击败西羌于赤亭(今甘肃成县西南)的著名作战,使羌人惨败。

赤亭之战的背景

东汉元初二年(115年),西羌攻打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当时正是邓太后临朝,代十三岁的汉安帝处理国家大事。眼看西羌军队要攻陷武都,而且仍有南下之势,邓太后闻虞诩有将略,令其为武都太守。

赤亭之战的过程

虞诩率三千兵马往武都。羌军早就知道虞诩很厉害,听说汉朝派他前来征讨,感到很紧张,赶忙率领几千人的军队,集中在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境内的崤谷(大散关),凭险设防,想在这里堵住虞诩军队的进攻。

虞诩带领部队来到崤谷附近,发现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心想羌军一定会在这里设下重兵,利用有利地势阻挡我军前进。他立即派出尖兵在前边仔细侦察,果然发现羌军已有了准备,在崤谷埋伏了大批的军队,占据了有利地势。

虞诩一想,觉得硬攻不仅会造成很大伤亡,而且很难奏效。他决定先用假象分散羌军兵力,然后

再乘机突破崤谷天险,进占赤亭,直逼武都。定下计策之后,虞诩便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扎营待命,他则到部队各处巡视。

每到一处,他不管有没有外人,就说:“羌军凭险据守,我们兵力有限,不易突破。现在,我已派人报告朝廷,请求援兵,等援兵到了以后,我们再开始进攻。”

羌人为其所惑,分散至各县掳掠。留在崤谷的少数羌军,也觉得虞诩一时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没有一点作战准备。

虞诩看到羌军已分散了兵力,就抓紧时机,命令部队立即出发,突破崤谷,日夜兼程,以每天二百多里的速度,赤亭急进。途中休息,虞诩让官兵每人垒两个人的锅灶,饭后也不毁掉,故意留给敌人看。

第二天,他又命令每人垒四个人的锅灶,比前一天增加一倍。羌军眼看着虞诩率军突破了崤谷,可着了慌,赶紧在后面追赶。

追到虞军休息、做饭的地方,一数虞军的锅灶,发现虞军的人数增加一倍,成了六千。第二天,虞军的锅灶更多了,够一万多人用的。看到虞军人马越来越多,而且日行百里,以为不是汉军的援兵到了,就是附近郡县的军队和虞军合在一起了,不敢再追。

虞诩的部下觉得很奇怪,问虞诩:“从前孙膑庞涓,是逐日减灶,你怎么逐日增灶呢?兵法上说,军队日行不能超过三十里,以防意外。而我们却每日行军将近二百里,这是什么道理?”

虞诩回答说:“敌人众多,我们人少,行进速度慢了容易被敌人追上,急行军能使敌人摸不清我军的情况。敌人见我们的锅灶日益增加,必定认为附近郡县的军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我军人多而行进速度又快,敌人就肯定不敢轻易追赶我们。当年孙膑以弱示敌,今天我们以强示敌,这是因为情况有所不同。情况变了,怎么能照搬前人的方法呢?”周围人听了虞诩这番话,连连点头称是,佩服虞诩用兵有方。

虞诩至武都时,兵不满三千,被羌众数万围于赤亭。虞诩命令将士顽强固守,一直坚持了十天,打退了羌军的多次进攻,大大挫伤了羌军的锐气。

到了第十天,羌军又开始进攻了。虞诩站在城墙上晾望,发现羌军士兵畏缩不前,好像是怕被虞军的强弓利箭射着,

于是,虞诩下令士兵改用小弓向敌人射击。羌军一看虞军的弓箭已射不到自己跟前,就一窝蜂似地向赤亭发起进攻。

当羌兵冲到城下时,虞诩命令强驽手分成二十人一组,共同瞄准一个敌人射击,箭箭命中,无一虚发。羌人大震,赶快向后撤。汉军出城反击,多有杀伤。

赤亭之战的结果如何?

此仗,羌军虽然败北,死饬不少人马,但发现虞军反攻时只出动两千多人,故以为虞诩兵力不多,准备再次进攻赤亭。虞诩总结上次战斗的情况,也感到暴露了实力,估计羌军可能会再来进攻。

为了迷惑羌军,他决定再次给羌军一种假象,造成敌人的错觉。次日,在羌军败退回营后,虞诩让所有的官兵排长队,耀武扬威地从东边城门出去,转一圈,再从北边城门进城。

进城后更换衣服,又从这个城门出发,那个城门进来,并不断更换衣服以迷惑羌人。每天都这样反复出入多次。羌人见虞军成群结队,出出进进,摸不透虞诩到底有多少人马,以为汉军兵多势众,力不能敌,遂撤退。

虞诩得到羌军逃跑的可靠消息后,就在敌人撤退的必经道上,以五百余人设伏于城外河流浅水处,待羌人涉水渡河时,发起攻击,斩获甚众,羌人败散。

标签: 历史东汉赤亭之战

更多文章

  • 播州之役:明朝万历三大征之一,背后竟是劳民伤财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播州之役,明朝

    播州之役是明朝万历年间打败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的一场战争,是明神宗万历三大征之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播州介于川、贵、湖之间,远于王化,山川深阻,地势险要,方圆二千里,为西南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财富。唐朝末年杨端设计打败南诏的穆星天,继而受唐朝册封播州,世袭官位,历经两宋与元

  • 赤壁之战双方的实力差距那么多 东吴联盟为何会选择背水一战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赤壁之战,曹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XXX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一看到滚滚流水,就想起那场令无数人至今仍在探讨推演的战役——东吴与蜀汉联手迎战曹军。这场战争对于曹孟德来讲此,若胜,便能扫除阻碍,一统天下。若败,称霸天下的伟业便要徐徐图之。反观孙仲谋,此战若胜,可保全父兄辛苦建立的东吴政权凭借天,隔江而治。若败

  • 龙湾战役:朱元璋以弱胜强,一举击溃威胁最大的陈友谅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龙湾战役,朱元璋

    陈友谅仰仗兵力和实力强大,要东取朱元璋的老巢应天(今江苏南京)。龙湾(在应天郊外,今天江苏南京城郊)之战爆发了。由于陈友谅势力太强,而且他的战船非常大,大得惊人,远远胜过朱元璋,而朱元璋担心一旦陈友谅和张士诚联合,自己腹背受敌,那就糟糕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当时正是盛夏时

  •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其过程又是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赤壁之战,三国

    赤壁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赤壁之战在大家的认知中是奠定了三国鼎立局势的最终之战,从书中可以看得出来十分的惊心动魄与刺激,但是要知道,这是小说啊,小说里面总不会是完全真实的,那么真实的赤壁之战是什么样子?可能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甚至记录不超过百字……说起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但凡看点

  • 汉朝时期为何会爆发"七国之乱"?御史大夫晁错推行"削藩令"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汉朝,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当时的御史大夫晁错"削藩令"的推行所致。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晁错是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生于颍川(今河南禹州),早年跟随伏生学习《尚书》,学成归来后受文帝赏识,而被擢拔为太子家令,开始教授当时的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刘启学习政事,深受太子的信

  • 参合陂之战:慕容氏建立的后燕,被北魏敲响了灭国的丧钟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参合陂之战,后燕

    参合陂之战是十六国后期,北魏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一说在今山西阳高)大败后燕的一场重大战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登国十年(395年)五月至十一月,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八万后燕军进攻北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采取“敌进我退,诱敌深入,拖而不打”的战略,渡黄河南下,与后燕军队隔

  • 河曲之战:以李元昊的西夏完胜而告终,未对辽国有任何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河曲之战,西夏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春,由于连年征战,西夏国国力已臻衰竭,元昊就乘机派出使臣上书宋国商谈和议。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仁宗密诏庞籍与元昊谈判,“元昊闻之大喜”。关键问题仍然是元昊称帝的问题,宋国坚持要元昊自削“僭号”。元昊恼怒,大言:“(我)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

  • 柏壁之战:李世民一举击溃刘武周,还收服了大将尉迟敬德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柏壁之战,李世民

    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刘武周接受宋金刚“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的建议,率兵2万南侵并州,四月,联合突厥,驻扎黄蛇岭(今山西榆次北),兵锋甚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派车骑将军张达率步卒抵御,不敌。刘武周于是袭破榆次(今山西榆次)。五月,刘武周攻陷平遥

  • 定川寨之战:北宋失败后与西夏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和议”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定川寨之战,北宋

    定川寨之战是宋仁宗时爆发的宋夏战争的第三场战事,最后以宋败夏胜收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西夏军进攻宋泾原路,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击败宋军的作战。定川寨之战的过程西夏于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获胜后,气

  • 洪都之战:将朱文正推上了元末明初诸将的神话舞台上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洪都之战,朱文正

    洪都之战,是一场元朝末年发生在江西南昌地区的著名战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对阵双方为朱元璋军和陈友谅军,朱元璋军2万,陈友谅军60万,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双方围绕洪都城(今江西南昌)展开了激烈的攻夺,最终以朱军坚守85天,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