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唐朝正值强盛时期,兵力充沛,为何大非川之战失败了?

唐朝正值强盛时期,兵力充沛,为何大非川之战失败了?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542 更新时间:2024/1/24 21:06:03

说到大非川之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公元670年,唐朝为了与吐蕃争夺土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非川之战。在此战之前,唐朝凭借着精锐的部队,四处征战,无一失败,先是一统汉地,后又平定边患,四海之内无人不服,然而,这样的光辉战绩却被一个小小吐蕃终结了。此时的唐朝正值强盛时期,兵力充沛,而且此战还有名将薛仁贵压阵,怎么看都没有失败的可能性,为什么结果却如此出人意料呢?

大非川之战的过程

大非川之战并不是唐朝先挑起来的,而是吐蕃大军对西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入侵,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皆被攻占,导致唐朝直接失去了对于西域的管辖权。大唐原本顾念成公主进藏和亲之举,不愿对吐蕃使用武力,但现在也不得不出兵了。

于是,刚刚降服了高句丽的大将薛仁贵再度被皇帝委以重任,担任军队的大总管一职,与副总管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一同率大唐数万士兵,立志打击吐蕃气焰,夺回西域土地。

此次出征,唐军可谓是势在必得,他们将吐蕃首都“逻娑”作为出师之名,似乎是在告诉敌人,我们不但要光复失地,更要降服你们整个国度。如此强大的气势,振奋了每一个士兵,整个队伍都踌躇满志,准备打一场为国增光的胜仗。

而吐蕃大军那一方面,虽然不如唐军这么气焰嚣张,但也同样为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吐蕃首领任命本国第一名将噶尔·钦陵赞卓驻守河源地区,一方面对边界加强防守,一方面也在想方设法的东部继续扩张。

由此可见,这场战役实际上并不像唐军所想象的那么简单,两方或许称不上是势均力敌,但也绝对没有到实力悬殊的地步,而事实也证明,赢得这场战役绝非易事。在河口一带,双方展开了第一次交锋,薛仁贵率兵直入,吐蕃大军没做好准备,慌忙逃窜,伤亡甚重,唐军旗开得胜,大大鼓舞了士气。

但从此之后,由于副总管郭待封的失误,五千后援军队全军覆没,辎重粮草损失惨重,薛仁贵被迫退军驻守大非川。没有了地形的保护,又没有后援军的支持,更无粮草供应,薛仁贵的军队很快在大非川被吐蕃一举攻破,惨败收场。

唐军失败的三点原因

1、高原反应严重

古代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而在大非川战役中,唐军却并不占据这一优势。唐军的出发地在河湟谷地,海拔2300米左右,而战斗地点则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也就是说,薛仁贵的部队经历了一个海拔急速上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唐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眩晕、头痛、心慌等高原反应,严重的还可能有急性肺水肿、心脏病等风险。而吐蕃那一方的将士,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环境,双方战斗力明显不能够相提并论,所以从一开始,唐军就已经输了大半了。

2、战术问题

其实唐军的进攻战略并没有问题,他们判断吐蕃把大部分的兵力都用在了外部,所以国内必然空虚,只要薛仁贵带兵攻下西域的关键区域吐谷浑,就能把吐蕃和西域四镇之间完全切断,到时候便可顺利收复失地,直接攻入吐蕃首都逻娑也是轻而易举。

而且,在唐军出发的同时,唐廷还安排了西突厥的首领与薛仁贵遥相呼应,牵制住吐蕃在西域的部分兵力,减轻薛仁贵军队的作战压力,这招战略部署相当聪明。

但令唐军没有想到的是,率领吐蕃军队的将领论钦陵也是历史上的杰出将领,其军事才华丝毫不逊于薛仁贵。

事实上,薛仁贵的初期战术确实打了吐蕃一个措手不及,唐军敢直接出兵吐谷浑,占领乌海,是论钦陵没有想到的,但他临危不乱,而是静的调兵遣将,他判断,薛仁贵能够轻率大批人马来奇袭乌海,一定是准备速战速决,其粮草储备必然不足,所以只需要切断军队后备补给,便能逼薛仁贵退出乌海。

这场战役,双方都选择了对方最薄弱的环节来进行攻击,战术都堪称高明。但是薛仁贵只考虑的军队的作战方略,而忽略了后方的粮草补给,但这些补给恰恰是唐军的命脉所在,因此吐蕃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3、唐军内部出现了“叛徒”

唐军与吐蕃的初次交锋,薛仁贵就取得了大胜,按照原定计划,薛仁贵要继续进军乌海城,在此地等待副部郭待封的后援。可令薛仁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郭待封看到薛仁贵率兵在前线取得大功,而自己只躲在后方看守辎重,心生愤恨,于是擅自出兵,不与薛仁贵带领的主军汇合,想与他抢功劳。

不管郭待封的能力如,他带的兵力毕竟是少数,面对浩浩荡荡的吐蕃大军,完全没有胜利的可能。而论钦陵也确实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派大军轻易的击破了唐军的后勤部队。只能说,薛仁贵虽然懂兵,但还是难懂人心啊。

标签: 历史大非川之战薛仁贵

更多文章

  • 从五场战争分析,西魏是如何战胜东魏,促进统一进程的?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西魏

    说到西魏,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534年,在内乱外患的打击下,曾经统一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帝国,轰然坍塌。帝国被一分为二:一是虽由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但实权由权臣高欢(496年—547年)控制的东魏(534年―550年),一是虽由元宝炬

  • 对于赤壁之战来说 这个首功到底是周瑜还是诸葛亮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赤壁之战,周瑜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赤壁之战首功,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赤壁大战是争议比较多的一场战役,有人说没有诸葛亮借东风赤壁大战就不会赢,首功应该归属诸葛亮;也有人说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调兵遣将、战略部署全都是周瑜,所以赤壁大战和诸葛亮没有关系,实际是周瑜打赢了曹操;更有甚者,找出三国志和一些野史

  • 崖山海战时,为何十万军民跳海自杀而不是奋力拼搏?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崖山海战,南宋

    你们知道崖山海战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在我们学习我国历史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以后无华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宋朝的灭亡与明朝的灭亡都是属于异族入侵,不像是以往那样只是传统政权的更迭,改朝换代,而是亡天下之惨痛过往。所谓的“崖山之后”指的就是南宋与蒙古的最后一站,陆秀

  • 官渡之战袁绍一败涂地 曹操为什么能在赤壁之战后化险为夷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官渡和赤壁,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汉末三国时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两场战役了。一方面,就官渡之战来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对于

  • 希波萨拉米斯海战简介:导致波斯帝国走向衰落的开始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萨拉米斯海战,波斯帝国

    希波萨拉米斯海战简介:萨拉米斯海战谁赢了?萨拉米斯海战有哪些影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希波萨拉米斯海战简介萨拉米斯海战是希波战争中双方舰队在萨拉米斯海湾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斗。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100个民族组成的10万大军、战舰800艘,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分

  • 延津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延津之战

    对延津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延津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黄河沿岸的一场战事。此战发生在白马之战后不久,也可以视为官渡之战的组成部分。在白马之战中,白马之战,发生在今河南省滑县境内。据《三国志》记载,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今滑县东北),曹操采纳荀攸之计,引兵先到延津

  • 东兴之战中,曹魏为何会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失败?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东兴之战,诸葛恪

    说到东兴之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3月15日已经过去了,这一天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日,也是很多北方城市停止暖气供应日。“北方冬天是物理攻击,南方冬天是魔方攻击”,那些为南方没有暖气而鸣不平的人们终于迎来了“公正待遇”。今天就和大家来聊一场因为南方冬天寒冷而取胜的神操

  • 长坂坡之战赵云七进七出是真的吗 真实的长坂坡又是什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赵云,蜀汉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赵云七进七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202年,刘备趁曹操攻打袁尚、袁谭时,又在曹操的后方搞事情,也就是博望坡之战,此战影响不大,双方都没什么大伤亡和战果,此后六年,曹操彻底消灭了青州、冀州、并州、幽州的袁氏残余势力,之后听从郭嘉的意见,北征乌桓,扫平了北方,开始把目光对准刘表

  • 探索汉武帝北伐匈奴的过程中,三场决定性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汉武帝,西汉

    很多人都不了解汉武帝,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西汉初年,由于经过长期战乱,国家经济衰弱,民生凋零,急需休养生息。此时,西汉王朝没有实力对付逐渐强大的匈奴,只好采取和亲政策。而汉武帝时期,经过几代,特别是“文景之治”时期的休养生息,已经积蓄了一定的国力,国富民强。而汉武帝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愿用

  • 秦国和楚国围绕河西之地进行过几次战役?结局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河西之战

    对河西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河西之战是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前后反复交战数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恰逢魏国精锐丧失殆尽,国力大损,最终秦国收复河西之地。不过,在商鞅变法之前,魏国则牢牢占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