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清朝的官员规矩究竟有多少?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就连下跪前拍两下袖子,里面都有这么多门道

清朝的官员规矩究竟有多少?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就连下跪前拍两下袖子,里面都有这么多门道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847 更新时间:2024/1/24 12:55:34

自古以来各个朝代的官员规矩都有着些许的差别,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清朝时期官员的规矩,究竟有多少?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就连下跪前拍两下袖子,里面都有这么多门道。

先说说清朝的跪拜礼,臣子们在跪拜皇帝之前都会先拍两下袖子,很多人看到这个场景都会疑惑:为何下跪之前要拍两下袖子?

根据专家对史料研究,发现这个“拍两下袖子”有三层含义!

第一: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清朝的服装大多是“运动装”,这些臣子服装是配合骑马射箭、征战杀敌时所定制的。他们的服装对自身有较大的保护作用,每个细节都能起到保护作用。清装的袖子是马蹄袖,把马蹄袖卷起的时候意味着要开工打仗,拍两下袖子表明对君主的臣服效忠之意。

第二:为了表明自己的清廉,清朝的服装没有口袋,他们拍两下袖子相当于一种无言的宣誓,表明自己两袖清风、公正廉明,小小的举动能够起到时刻提醒他们洁身自好的作用。

第三:为了转换状态,拍两下袖子意味着自己进入了议朝状态,古代的会议并非像现在这样舒适,他们一般都是要站着或者跪着去听,放下自己的马蹄袖也是一种听君讲话的仪式感!不得不说一个小小的朝拜里,竟有如此多的门道讲究。

除此之外,清朝官员出门也是有规矩的,仪仗士卒不仅要鸣锣,还有喊几个字。

《周礼》记载,官员出门要"掌执鞭以趋辟"。就是拿着鞭子边打边吆喝。这里只是虚打,并不是真的打。

汉朝以后,鞭子这一项用的越来越少。只是仪仗士卒喝道而行。这是为了,一方面提醒人们回避或者让坐着的站起来,另一方面,体现官员的威望。

到了清朝以后,开始出现鸣锣。这是因为城市人口日渐稠密,仪仗士卒仅呼喝已不能使行人迅速回避,于是便加上鸣锣。

这鸣锣有很严格的规矩。根据官吏职位的高低,各有不同的敲法,代表不同的意义。

州.县官上街,仪仗鸣锣七下,谓之"打七棒锣"。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同时,仪仗士卒还要叫7个字了,这7个字是:“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同样有很深的讲究,因为县令他们接触百姓最多,最经常,如果要想有威信,那就必须自重自持,在各方面从严要求自己。

道.府官上街,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鸣锣9下,喊“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也是强调认真和诚信,同时要求广爱民众,亲近百姓。

提督.巡抚上街,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喊“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需要辩证处理和把握的要求,不能走极端。

都统以上官员上街,打十三棒锣,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边敲边喊:“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13个字。强调这种省部级官员的为官宗旨,应当是办事认真、讲求诚信,节约用度,爱护百姓,安排劳役不能耽误农时或者选择适当时候。

听到鸣锣以后,沿途民众要自觉退让或者下跪迎接。官小的遇到上级,要停下来避到路边,官员本人还要迎着上级大轿挺身长跪,等到大官过去了,才能重新上道。

不仅如此,就连清朝官员的“顶戴花翎”,帽子后面的一根羽毛都很有讲究。

顶戴花翎是清代区别官员等级的一个特征,但并不是一目了然,区别清朝官员等级最直观的是官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补服”,所谓补服,就是在衣服上打一块大大的“补丁”,而且是在胸前,清朝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补服图案也各不相同,文官的图案是飞禽,武官的图案是走兽。

文官从一品到九品,胸前的图案分别是:仙鹤、锦鸡、孔雀、雪雀、白鹇、鹭鸶、鸂鶒、鹌鹑、练雀;武官从一品到九品,胸前的补子分别是:麒麟、狮子、豹、虎、熊、彪、犀牛、犀牛、海马。

除此之外,清朝官员一品到九品,帽子上面的顶珠也是区别之一,不过不分文官、武官,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红起花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四品为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五品为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六品为砗磲及白色涅玻璃,七品为素金,八品为起花金,九品为镂花金。

文归正题,我们接下来主要说说清朝的“顶戴花翎”,它其实是一个整体,包括帽子、顶珠、帽子后面插的一根孔雀羽毛,帽子与顶珠合称“顶戴”,帽子后面的孔雀羽毛叫做“花翎”,不过帽子后面的那根羽毛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只有皇帝赏赐才能佩戴。

清朝官员的顶戴分为两种,分别是凉帽和暖帽,凉帽夏季佩戴,暖帽冬季佩戴,凉帽无檐,朝鲜喇叭式,一般是用藤、篾席制作,外面裹上白色或黄色绫罗,顶上有红缨、顶珠点缀。暖帽是圆形,有一圈黑色檐边,一般是用皮、缎、布等制成,另外还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同样配有顶珠。

花翎则分为三种,分别是一眼、二眼、三眼和,三眼最为尊贵,所谓的“眼”就是孔雀翎上像人眼睛一样的东西,有一个就叫“一眼”,三个就叫“三眼”。除了花翎,清朝官员帽子后面还有一种羽毛,是鹖鸟的羽毛,不过它是蓝色,因此被称为“蓝翎”,蓝翎上面是没有眼的,是赐给六品以下的官员,或者是在皇宫、王府当差的侍卫。

“花翎”是清朝官员尊贵身份的象征,在清朝中前期,只有皇室成员才有资格被赐予三眼花翎,如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只有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才有资格被赐予二眼花翎;一眼花翎是赐予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不过这些人必须得是“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

到了清朝后期,财政出现危机,花翎就有些泛滥,完全不按照清朝中前期的规定执行,甚至有些人只要为朝廷捐献上万两银子,就可以换来花翎佩戴权,不过也仅局限于“一眼花翎”。

凡事都有例外,真正决定花翎赐予谁的还是清朝掌权者,比如康熙时期,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因平台有功,被赐予靖海侯,不过施琅不接受,执意恳求赐戴花翎,并且得到康熙皇帝的准许。

关于清朝官员的规矩还有很多,这里小编就不一一介绍了,那么对于清代官员的规矩,你还有哪些要补充的呢?

清朝对于三眼花翎的控制相当严格,据统计,从乾隆皇帝开始,到清朝灭亡,前后只赏赐了七个三眼花翎,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就连被乾隆皇帝宠上天的和珅,都没有得到三眼花翎,这七个人中有一个比较特殊,那就是李鸿章,他是汉臣,但因为功劳太大,又被慈禧太后重用,所以被赐予三眼花翎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重阳节的由来以及习俗,你知道多少?唐朝的大诗人们曾这样过重阳节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那么关于它的由来以及习俗,你知道多少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唐朝的大诗人们曾这样过重阳节。重阳节是什么意思重阳节寓意:一元肇始,长久长寿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

  • 永贞革新:一场仅持续100多天的失败改革 改革者借改革之名大肆谋私 永贞革新为何会失败?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

    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00多天。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而以失败告终。在中国历史上,有两场“百日革新”比较有名。大家最熟悉的,是戊戌变法,该变法虽然失败了

  • “烈女”与“列女”的区别,什么样的女人才能被称为列女?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但是也同时诞生了许多不为人们所众知的知识,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烈女”与“列女”的区别,什么样的女人才能被称为列女?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最初读文献的时候,对“烈女”与“列女”的明确界限和区分联系,并没有更多更明确的概念,直观印象就是其中记载的都是各个时

  • 韩国人为何被称作“高丽棒子”?这个词从何而来?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在国内,对韩国人有个众所周知的称号,就是“高丽棒子”,那么这个词是从何而来的呢?有为何将韩国人称作“高丽棒子”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有人说,“棒子”一词是指朝鲜人种的玉米。这个说法的可信度不高。玉米的确是广大北方农田里常见的粮食作物,种植条件简单,而且晒干后容易保存,因此在土地资源不算很丰富的半岛

  • 历史上豆腐的起源,究竟是哪个朝代,是谁发明了它?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

    我国悠久的历史中除了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外,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美食,豆腐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他的起源是哪个朝代,又是谁发明了它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要提豆腐,必须要提大豆,没有大豆,就没有豆腐。大豆被称为“豆中之王”,不只是豆子能吃,在古代大豆苗的嫩叶被称为“藿”,是古代的五蔬之一,也是重要的蔬菜之

  • 唐朝的“斜封官”是什么官?为何臭名昭著,还每年新增官员高达万人?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

    在历朝历代都有着许多特殊的官员职位,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唐朝的“斜封官”是什么官?为何臭名昭著,还每年新增官员高达万人?唐中宗时,安乐公主深受父母钟爱。她自封皇太女,恃宠骄横,权倾天下,以皇帝名义直接任命官员,公开卖官鬻爵,以至于“王侯宰相多出其门”。安乐公主此类封官被称为“斜封官”。这就是历史上臭

  • 播州杨氏:神秘的土司部落 一个雄霸西南七百多年的大家族 最后被明朝政府所灭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播州杨氏是中国西南历史上的一个土司政权。自唐朝唐僖宗乾符三年,杨端割据播州,形成世袭土司政权,直到明朝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杨氏被明朝政府所灭。杨氏占据播州前后历经二十九代,历时七百余年。播州杨氏的不倒历程播州位于西南腹地,设立于唐贞观十三年,州治位于今天的贵州遵义。唐僖宗乾符三年,播州已经被南诏夺去

  • 水浒传中晁盖占据优势,为何最终获胜的还是宋江呢?看看晁盖手下的两个心腹就懂了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许多人物剧情都能衬托出许多人生的智慧道理,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水浒传中晁盖占据优势,为何最终获胜的还是宋江呢?看看晁盖手下的两个心腹就懂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晁盖原本有一幅好牌,却给他打得稀巴烂,与宋江想必,晁盖跟公孙胜、吴用等人劫持生辰纲上梁山后,就直接跟林冲火并王

  • 古代银票的制造工艺很高?为何就是一张纸,却没人造假?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于金银等钱财的繁重,因此诞生了银票,也就是早期的纸币,然而在古代科技低下的情况下,一张纸做的银票,为何没有人造假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货币的产生是人们社会进步的标识,了解的朋友就会知道在人们过得都是游牧生活,能不能够生存完全凭借天意,在那一个茹毛饮血的日子当中只有真正的强者才

  • 水浒传中鲁智深与戴宗,为何都是大笑而终,他俩死前在笑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许多众所周知的梁山好汉,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水浒传中鲁智深与戴宗,为何都是大笑而终,他俩死前在笑什么?鲁智深一生都被为别人打抱不平,他救金翠莲,救林冲,每次救人都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从国家公务员变成逃犯,再从逃犯变成和尚,最终流入江湖变成草寇,鲁智深的一生都不如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