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大明勇卫营:大明最后一支禁军骁勇善战 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 却无法挽救明朝灭亡

大明勇卫营:大明最后一支禁军骁勇善战 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 却无法挽救明朝灭亡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710 更新时间:2023/12/18 19:21:04

明朝天末年,京军按三大营的体制,分弓弩、短兵、火器三营,加以训练。崇祯年间改称勇卫营。勇卫营在选拔人才方面不拘一格,所选之人都是真正忠勇能战之士。而经过训练,部队更是焕发出了活力,即便崇祯穷的叮当响,也依然给这支部队提供极为优厚的待遇。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辽东满清政权虎视眈眈,内部农民起义的烽火遍及整个中原地区。作为帝国武装力量的明军问题重重,明末崇祯皇帝最不能忍受的是将领的日渐跋扈。为打破内外交困之局,崇祯需要一支忠诚敢战的军队,大明帝国最后的禁军勇卫营应运而生。

兵强马壮,战斗力强悍

明朝的军制中有一支直属于皇帝、由内廷负责指挥的禁军,这支军队被称为腾骧四卫。这支军队的选拔标准是“天下卫所官军年力精壮者及虏中走回男子”,最初的人数只有数千人,后来逐渐扩充为四卫人数也逐渐增多,在嘉靖年间经过整顿,将这支禁军编为勇士营和四卫营,管理机构为御马监。

到了崇祯时期,这两支军队战斗力已经不行了。崇祯决定整顿,遂任命自己信任的原“信邸旧人”曹化淳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御马监印务总督勇卫营。曹化淳受命将原先的四卫营整训为新的勇卫营。由于曹化淳位高权重,不可能专门只掌管勇卫营,为了实际控制这支军队,曹化淳选用自己派系的卢九德和刘元斌出任监军,从而奠定了这支军队直属于内廷的属性。

为切实提高新军战斗力,曹化淳选任人才极为用心。两位监军都是内廷知兵的人才,而进入勇卫营的将官更是曹化淳精心网罗的忠诚勇敢之士,如出身京营的孙应元,出身辽东久历战阵的黄得功、周遇吉。这些善战的武人加入后,勇卫营的战斗力迅速提升。崇祯对于这支军队寄予厚望,给官兵开出的待遇极为优厚。

剿寇战清,屡立战功

崇祯九年清军入塞寇边,刚组建的勇卫营就参与到了这场战事中,孙应元和黄得功的表现尤为突出。黄得功先后转战于良乡,涿州,战果累累战后被提升为都督,孙应元被升为副将。这一战中身为京营游击的周遇吉也因战功被选入勇卫营,出任先锋营副将。通过这次战事的检验,勇卫营不负众望、脱颖而出成为崇祯手中的一把利剑。接下来围剿“流寇”的战争中,勇卫营更是大出风头,成为明军“安内”战场上的救火队。

崇祯十年,起义军进入河南,声势浩大。这时孙应元、黄得功就向崇祯请战,崇祯甚为感动,应允了他们的请战要求。崇祯十年八月二十五日,崇祯亲自检阅南下的勇卫营以鼓舞士气。这时的勇卫营经过扩充和整补,兵力已经达到了一万两千人。在出征河南的行动中勇卫营表现出异于其他军队的军纪,一路上秋毫无犯。

在战场上这支军队却如下山猛虎,十二月刚到河南就在郑州,密县两战中大获全胜,斩首一千七百级。第二年正月更是在短短四天之内三战三捷,斩首二千九百级,成为 “剿寇”战场上战绩最佳的军队。起义军在河南受挫之后转向江北,监军刘元斌、卢九德率主力直趋颍州护卫凤阳,孙应元,黄得功率骑兵自南而北大破起义军。在这样的打击之下起义军再也承受不住纷纷就抚,这其中就包括张献忠。在明朝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崇祯也毫不吝惜的大肆封赏屡战屡捷的勇卫营。

这时清军的再次入塞,勇卫营又回到了抗清前线。在抗清的战事中,勇卫营同样表现出异于其他军队的进取心,在各部明军纷纷避战之时,黄得功却率军与清军大战于吴桥。清军的入寇,给了起义军复起的机会。崇祯十二年张献忠再次起义。面对这个局面,明王朝只得集结兵力南下讨伐,勇卫营自然在派遣之列。在这一轮的较量中由于督师杨嗣昌的错误指挥,明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败,连秦良玉的白杆兵也全军覆没,但勇卫营却在周遇吉的率领下在丰邑坪大破罗汝才,成就了荆湖战场上的第一功。

大明覆灭,诸将领奋战至死

不久之后刘元斌又率勇卫营在霍山大破起义军。但由于明军整体的失败,勇卫营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崇祯十五年,勇卫营大将孙应元与起义军激战于罗山,由于孤军无援力战而死,成为勇卫营殉难将领中的第一人。在荆湖战场上屡建奇功的周遇吉也被调离了前线出任山西总兵。至此勇卫营留在“剿寇”战场上的大将就只剩黄得功了。

黄得功是辽东开原卫人,年少时就胆略过人,曾持刀混在明军行伍中取得斩首两级的军功,之后成为经略的亲兵,一直积功至游击。与起义军作战时,黄得功的军队由于“军士画虎头于皂布以衣甲”,被称为黑虎头军,深为义军所忌惮。随着李自成在河南战场上屡战屡胜,尤其是在歼灭孙传庭的秦兵集团之后,官军的战局已经不可扭转了,勇卫营的将领却为大明王朝流尽最后一滴血。

周遇吉是辽东锦州卫人,年少时就以勇敢有力而闻名。在进入军中后,战辄先登。一路积功至京营游击。进入京营后,周遇吉依旧严格要求自己,不与勋贵子弟同流合污,后因战功被选入勇卫营。在调任山西总兵后周遇吉加强军备,以防御大顺军。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大顺军东渡,沿途明将降者如云,唯有周遇吉坚决抵抗。二月代州包围战中失利后,周遇吉带着残兵防守宁武关。在宁武关周遇吉与李自成所率领的大顺军大战数日直到弹尽粮绝。起义军攻破城墙之后,周遇吉又进入城中与起义军进行巷战,周遇吉在格杀起义军数十人力竭被俘,英勇就义而死。周遇吉的夫人也占据公廨登屋而射,与起义军进行巷战,最后被起义军纵火烧死。

周遇吉的顽强抵抗竟使李自成一度对攻取北京的计划产生了怀疑,后来宣府,大同两个总兵的降表才又使李自成坚定了东征的信心。此时,崇祯苦心经营多年的勇卫营,却因故未能在京师护驾。面对着实力发生了本质变化的起义军,勇卫营名将黄得功却毫无畏惧。

崇祯十五年黄得功于潜山再次大破张献忠,在这一战中黄得功与刘良佐合兵出击擒斩闯世王马武、三鹞子王兴国。战斗中黄得功被流矢射中脸颊,但依旧指挥军队发起追击。崇祯大喜过望之下令黄得功继续追剿张献忠,但这道命令却使明朝失去了最后的预备队。所以当李自成兵临北京时,仅用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攻陷了。

弘光政权:勇卫营最后的辉煌

北京陷落后,经过一番角逐,福王在军头们的拥护下进入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为了酬谢拥立之功,也为了抵挡南下的大顺政权和满清政权,弘光政权在江北设立四镇。黄得功被弘光封为靖难侯出镇庐州成为四镇之一。可惜,南明危急存亡之秋时,江北四镇却迅速军阀化,只有黄得功是一个另类。黄得功的军队“进止惟朝廷命”,马首是瞻。

弘光政权建立不久就遇到了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的反叛,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左良玉军,朝廷自然依赖黄得功。黄得功也不负众望在铜陵大破左良玉军,解除了弘光政权的重大危机。在黄得功抵御左良玉的叛军时,清军南下了!明朝的江北防线迅速崩溃,寄予众望的三镇兵马也分崩离析,在这样的情况下黄得功却坚持抵抗。南京陷落后,弘光皇帝也逃入黄得功军营,可见对于黄得功的信任。

荻港之战时黄得功受伤,但依旧佩刀坐在小舟上督战。当时清军攻击不下,遂命令已投降的刘良佐到阵前劝降黄得功。黄得功气急之下于阵前叱骂刘良佐,这时早就待命的清军弓箭手迅速发箭狙杀黄得功,箭矢命中黄得功喉咙偏左处,黄得功中箭之后,知道事不可为,就“掷刀拾所拔箭刺吭死”。

黄得功死后,弘光皇帝也被俘虏,弘光朝就此覆亡。驰骋晚明战场、四处灭火的勇卫营,也随着黄得功的身死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初唐四杰都是天纵之才 然而他们一个个活成了天妒英才 初唐四杰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他们四个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文章,为唐代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四个人命运都很悲惨。公元618年,唐朝开国。一年后,619年,骆宾王出生。又十余年后,卢照邻出生。又十多年后,650年左右,王勃和杨炯同年出生。此四

  • 大理国:历史上最没存在感的王朝 不为人熟知的古国 云南段氏大理国是怎样灭亡的?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大理国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大理国从未主动对外用兵,即使面对宋、辽、金、西夏与蒙古之间的争斗,大理国也一直抱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态度,不予理会。最终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公元937年,南诏旧将段思平联络云南东部贵族灭掉了大义宁称帝,改国号为大理。公

  • 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最壮丽的诗篇 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有哪些?郑和下西洋为何后来停止了?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但是,郑和下西洋为何后来停止了呢?永乐三年,三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带领百余艘朦艟大船,越海渡

  • 古代辣椒从何而来,细说辣椒的简史,明末由海路传入,速席卷全国成为餐桌上的宠儿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

    辣椒作为现如今日常饭桌上常见的一种蔬菜,你知道它的从何而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细说辣椒的简史,明末由海路传入中国,速席卷全国成为餐桌上的宠儿。辣椒在明代晚期传入中国,大致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具体年代已经很难说清,确实的传播路线也尚在讨论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从海路传来的,先到达浙江、福建沿海,再

  • 辽国:契丹族的前世今生 盛极一时的辽国,究竟是如何建立和兴起的?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制,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契丹族源于东胡

  • 作为唐朝后期的中兴之主 唐宪宗励精求治企图恢复大唐盛世 开创了唐朝后期的新局面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称“元和中兴”。李纯原名李淳,为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大历十三年二月十四日生在长安宫中。李纯出生时,正是皇曾祖唐代宗李豫的晚年。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德宗李适即位,父亲

  • “既生瑜,何生亮”的后半句,更为经典,然而时至今日极少数人知晓!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经典的桥段,例如周瑜说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时候,但是时至今日极少数人知晓,它的后半段比之前半段更经典,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三国演义》的故事家喻户晓,不仅庙堂之上深受欢迎,民间百姓也是如数家珍,书中的风云人物让人目不暇接。很多经典名句在老百姓口中流传成为无人不晓的经典俗语,比如刘

  • 北宋都城开封府易攻难守 为何北宋要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定在开封呢?开封是如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建都东京开封府。开封府风景旖旎,城郭气势恢弘,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宋朝为什么要选择无险可守的开封做首都?北宋的开封城,是在唐、五代时期的注州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城的基础在唐德宗时已经有了,外城的基础在后周周世

  • 康熙皇帝是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皇帝 康熙皇帝的一生究竟是盛世的开端还是衰败的开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康熙皇帝的一生,究竟是盛世还是恶果的开端?康熙帝,满族, 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康熙”为其年号,清朝习惯以年号称呼皇帝。康熙系满清入关后

  • 晋商为何能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商帮 纵横天下 称雄商界五百余年?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晋商通常是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主要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明清晋商人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捐输助饷、购置土地、高利贷资本等方面。与潮商、徽商并称为中国历史三大商帮。”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曾经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场五百年的晋商,在中国民族商业史写下了一段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