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唐灭薛延陀之战:大唐骑兵步战的经典战役 唐王朝威名远传漠北 北部边境从此得到安定

唐灭薛延陀之战:大唐骑兵步战的经典战役 唐王朝威名远传漠北 北部边境从此得到安定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337 更新时间:2024/2/23 21:49:57

薛延陀本是唐初北方的一个游牧部族,习俗跟突厥相似,趁突厥衰弱时大破颉利可汗,实力暴涨,开始对大唐有了不臣之心。唐讲李绩遂纵兵讨击,斩杀5000余人,俘男女3万余口,唐灭薛延陀,使北部边境从此得到安定。

薛延陀原是突厥的一个部落,突厥强盛时,它依附于突厥。公元628年,当唐朝准备攻打东突厥时,有一部分突厥人叛逃颉利可汗,归附薛延陀,并且推举夷男为可汗。由于这时候的突厥对唐朝威胁尚大,因此,为了牵制和孤立东突厥,李世民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同时,为了回报唐朝,夷男从这时开始向唐朝进贡,并且建牙于郁督军山下。此时薛延陀的势力范围,向东延伸到了靺鞨,向西一直到西突厥,向南至沙碛,北至俱轮泊,拓野千里,势力极其强大。

到公元630年,唐朝在灭掉东突厥后,薛延陀部趁机崛起,占领了东突厥地区,随后又将回纥、拔野古等部落纳入其麾下,这时候的薛延陀拥兵二十万,势力达到了顶峰,并取突厥而代之,隐隐呈和唐王朝相抗衡的趋势,在边境线一带开始蠢蠢欲动了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李世民意识到,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的话,薛延陀必定会成为下一个突厥,将会对唐王朝产生巨大的威胁。于是,李世民为了瓦解薛延陀的势力,册封夷男的两个儿子为小可汗,意在分散薛延陀的势力。

随后,李世民为了进一步牵制薛延陀的发展,决定让之前投降的突厥人在阿史那思摩的带领下,返回其故国,重建突厥汗国,以此来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他册封阿史那四摩为突厥可汗,命令其安守碛北;同时要求夷男安守碛南,这样一来,两相牵制,大可维护北部地区的稳定。

然而,李世民这样想,但有人可就不这么想了。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好不容易壮大起来的薛延陀势力是不允许突厥汗国的存在的。于是,阿史那思摩在建立突厥汗国后不久,便遭到了薛延陀部的进攻。从这以后,大唐帝国与薛延陀之间的战争打响了。

公元641年11月,李世民在统一了全中国之后,此时的唐王朝国力蒸蒸日上,万国来朝,威名远扬。此时的李世民意气风发,便前往泰山封禅。但是,前去泰山封禅的消息被夷男知道了,他觉得,这将是一个攻灭突厥汗国的好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因此,他对手下说道“此次唐王前去封禅泰山,必定会有大量的士兵跟随,我料想,他们的边境线肯定很空虚,我们这时候要是出兵攻打突厥,消灭阿史那思摩将如摧枯拉朽一般,对我们来说,将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他的一番蛊惑下,众将都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他命令他的儿子大度设率领同罗、回纥、靺鞨等部约20万兵马,穿过漠南,经过白道川,从善阳岭进攻突厥。看着来势汹汹的薛延陀军,阿史那思摩自知难以抵挡,于是,向唐王朝求救,李世民命令他退守朔州。

此时的李世民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薛延陀居然趁他封禅期间,真的向突厥进攻了。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很愤怒,愤怒的不是突厥被欺负了,而是夷男丝毫不给他这位“天可汗”的面子,当他的话是耳旁风,背信弃义,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为了维护大唐的权威,李世民决心要给薛延陀一点颜色看看,同时也杀一杀薛延陀的锐气,目的就是要告诉夷男,谁才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这时候,唐王朝与薛延陀之间的战争正式拉开的帷幕。

面对实力强大的薛延陀,与突厥作战多年的李世民没有掉以轻心,为了保证此次战争的胜利,唐王朝在战前做了精密的策划。为了让薛延陀见识到唐军的怒火,此次征讨,唐军共出动五路大军:以营州都督张俭率领本部骑兵自己奚、契丹等部的骑兵,攻击薛延陀东部地区;以兵部尚书李世勣为朔州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为副总管,率步兵六万,骑兵一千二百余人,出朔州,迎击薛延陀南下的主力部队;以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大总管,率步兵四万,精骑五千,进驻灵武,配合李世勣部作战;以大将军张士贵为庆州道行军总管,率军1.7万,兵出云中;以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统率大军,配合张士贵部,进击薛延陀西部地区

以上五路大军,如同五把寒光闪闪的利剑从四面八方扑向薛延陀。而身为皇帝兼军事家的李世民,在打仗前,依旧本色不改,保持着他那清醒的头脑。他对诸将说道:“此次薛延陀千里奔袭,必定人困马乏,后勤补给困难,而且深入敌后,对他们的作战极为不利,我们只要以逸待劳,不要贸然出击,等敌军没有了粮食退走之时,我军再出击,必然能取得胜利”。就这样,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唐军满怀信心出发了,此一去,定会让薛延陀见识到大唐帝国的厉害。

公元641年12月,唐军开赴前线。这时候,正如李世民所料,薛延陀20万大军面临着粮草难以为继的困境,夷男心里明白,再这样拖下去情况对他们很不利,他们将时刻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同时,当看到大唐军队抵达时,他害怕了,于是派使者去长安觐见李世民,告诉他愿意和突厥汗国和解。但李世民是什么人,怎么会让你一个蛮夷首领摆来摆去,你说和解就和解,你说打就打,让我这“天可汗”的面子往哪搁,坚决不同意。

恰逢这时,唐军李世勣部遇到了正在准备攻打突厥的大度设军,当大度设看到装备精良、充满战斗力的唐军时,惊恐不已,自知难以抵抗,于是便率领士兵沿着赤柯泺一带北撤,但远道而来的唐军不给你点教训,会让你轻易逃走吗?答案是否定的。当大度设北逃时,李世勣一马当先,如同之前灭东突厥时一样,他亲自率领6000名骑兵对薛延陀的3万大军展开了追击,一直从白道川、青山追到了诺真水,追到这儿,薛延陀军不跑了,因为他们觉得,追来的唐军才有6000人,而他们足足有三万多人,就算一人一口唾沫,也能将唐军淹死,而他们本身又是游牧民族,战斗力又强,因此定能将这区区六千唐军士兵击败,想到这儿,他们不跑了,而是等待唐军的到来。

当李世勣率领6000名骑兵到来时,薛延陀军估计怎么也想不到,这李世勣到底哪来的勇气,敢以六千对阵三万。然而,从古到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不乏创造军事奇迹的将领,而李世勣恰恰就是能够创造奇迹的那种人。他既然能够率六千士兵对阵三万士兵,必定有充足的把握。果不其然,战争一开始,李世勣就先命令他手下的突厥士兵前去迎战,战争刚一开始,唐军这边就因寡不敌众退走,大度设看到这种情况,立马乘势追杀,随后便遭遇到了了李世勣剩余的主力部队,这时候,大度设命令士兵放箭,唐军战马大多被射死,看到这种情况,李世纪立马命士兵下马战斗,用长矛来对付薛延陀军的骑兵,这一招果然奏效,大度设军一时半会儿冲不前来。

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军有可能会失败!但是,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扭转了这场战争的结局,他就是还未出场的薛万彻。大度设怎么也不会想到,正当他们与李世勣军激战时,会有一支骑兵从他们后方杀出来,没错,这支骑兵就是薛万彻率领的!早在之前,李世勣就已经与薛万彻商量好了,而这也是为什么李世勣会率领六千士兵敢与三万人对抗的原因。

当看到薛万彻的大军从后方冲出来时,大度设彻底慌了,不仅大度设慌了,他手下的士兵也慌了。然而,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原来唐军的目标并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战马,唐军一上来,就抢夺他们的战马。要知道,战马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那可是和自己性命一样重要的,他们能够之所以穿越茫茫大漠前来征讨突厥,依靠的正是这些战马,而这些战马一旦被唐军夺去,那么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因此,看到这种情况,这些士兵早已没有了恋战之心,而是纷纷抢夺战马,保住自己回去的希望。这时候,唐军乘势而动,对着混乱的薛延陀士兵一顿冲杀,斩首三千多人,大度设率领残兵败将仓皇而逃,遁往漠北。此次战争,打击了薛延陀的嚣张气焰,以唐军的大胜而告终。

经此一役,在之后的两年中,薛延陀一直乖乖地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不敢南下而牧马,而唐朝也乐得薛延陀能够安稳地待在自己的领地上不惹事。这种平静持续了两三年之后,公元644年,唐王朝准备征讨高丽,但此时李世民担心在征讨高丽期间,薛延陀又卷土重来,南下找事。面对这种情况,李世民用了一招疑兵之计,他派遣使者告诉夷男可汗,对他说道:“我现在要去征讨高丽,如果你想要攻打我,请速速来战。”其实,李世民心里也没底,他真怕自己走了之后薛延陀下来捣乱,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曾经的薛延陀也是强者。

李世民心里是这么想的,但夷男可汗可不这样想,两年前的那场战争至今使他感到后怕,再挑衅唐朝等于去找死,他可不想重蹈覆辙!于是,对于李世民的传话,他立马告诉李世民,自己不会南下侵扰唐朝边境的,并且还要派出士兵协助唐朝征讨高丽,李世民拒绝了他。夷男可汗的话给李世民吃了定心丸,于是,李世民便安心去讨伐高丽了,同时令房玄龄留守,防止薛延陀侵扰唐朝边境。

但李世民走后不久,第二年,夷男可汗病死,这时候的薛延陀内部发生了内乱,他的两个儿子相互争夺王位,最终二儿子拔灼胜出,自立为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年轻气盛多弥可汗即位之后,立马与唐王朝断交,并并且趁着唐朝李世民率军征讨高丽未归之际,率兵攻击唐朝河南地区。幸亏李世民走的时候留了一手,留下了房玄龄这位独挡一方的人物。面对薛延陀的进攻,房玄龄运筹帷幄,与突厥降将执失思力一文一武相互配合,将薛延陀军诱至夏州境内,围兵歼之,薛延陀军大败而走。

面对薛延陀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唐王朝这次真的怒了,誓要铲除薛延陀。645年十月,唐王朝利用薛延陀内部发生的矛盾,再次派五路大军出击。五路大军齐至,在唐军的进攻下,薛延陀很快便土崩瓦解,多弥可汗及其众将被回纥部所攻杀,薛延陀其余部众全部归降唐朝。

至此,随着薛延陀部的破灭,深深地震慑了周围其他部落,于是,中国北方、东北地区等11个部落全部归于唐王朝统治之下,向唐朝称臣,同时,唐王朝赐予他们丰厚的赏赐。从此以后,唐王朝兵锋所至,诸部莫敢不服。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浙闽民变:明朝中叶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打破了明初所确立的基层里甲控制体系 最后还是被官军分化瓦解 各个击破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明朝正统年间,明王朝为榨取更多白银,加紧盘剥矿工,对闽、浙、赣部分山区实行封锁,并派兵驻守,严禁私人开矿。叶宗留和邓茂七不堪地主盘剥和官府强征暴敛,武装斗争。此次矿工、农民起义,持续数年,波及数省,虽被官军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但震撼了明朝的统治,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自朱元璋在1368年

  • 唐灭东突厥之战:大唐战神李靖的巅峰之战 让东突厥走向灭亡 大唐王朝一战定威名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

    唐贞观三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此战过后,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遏制,还对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唐朝此后极少收到来自其他民族的袭扰,而且突厥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后来的开元盛世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公元624

  • 唐河之战:静塞军骑兵击退8万辽军 斩首一万五千有余 此战堪称游牧铁骑的终极噩梦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公元988年十一月,宋军凭借静塞军骑兵冲垮辽国骑兵,获得胜利。此战,李继隆率当时北宋最为精锐的骑兵静塞军,击溃8万辽军,静塞军骑兵作为宋军的先锋,作战勇猛,首先攻入敌阵并冲垮辽军阵型,辽军大败。自马镫发明以来,游牧民族无不仰仗彪悍的骑兵对抗中原,宋朝也一直受困于缺马。但是!今天,李继隆,偏要让尔等尝

  • 弗里德兰战役:拿破仑一生中的经典战役 使拿破仑成为欧洲的霸主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弗里德兰战役发生于1807年6月,是拿破仑战争中法军与第四次反法同盟军队在弗里德兰进行的决战。弗里德兰战役对拿破仑击败第四次反法同盟并且掌控整个中东欧具有转折性意义。这次战役后,第四次反法同盟瓦解,拿破仑成为了欧洲中部及西部的实际统治者。在艾劳会战中,拿破仑牺牲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却完全没有达成预期的

  • 莱比锡之战: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 一场决定德意志民族独立的关键战役 最终拿破仑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陨落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公元1813年10月。拿破仑以18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30万联军在德国莱比锡附近苦战,最后败阵。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拿破仑的战败代表着拿破仑统治德意志的最后希望已经幻灭。1812年的10月19日,拿破仑率领法军主力离开莫斯科回国。一路上风雪大作,无情地打在法军十万

  • 艾陵之战:齐国和吴国巅峰对决 春秋时期规模最庞大的围歼战 吴越步兵完胜先秦战车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公元前484年,吴国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吴、鲁联军全歼十万齐军。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同时也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使用预备队的战例之一,此后预备队的作用为历代兵家所重视。亡国绝境吴国的称霸之路,绝非始于夫差时代。但他却是拥有最多先祖遗产的江东君主,并且有极大的野心将其转化为本邦的国

  • 土伦战役:荒野雄狮的第一声咆哮 军事天才拿破仑的首战大捷 此战宣告拿破仑登上历史的舞台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发生于1793年的土伦战役,不仅对保卫法国大革命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同拿破仑这一伟大历史人物有着特殊的联系。24岁便荣升准将的拿破仑·波拿巴,就是在土伦战役中初次崭露头角的。1793 年,如火如荼的法国大革命陷入了最危急的时刻。随着善良软弱而又令人失望的路易十六人头落地,英国、奥地利、普鲁士、荷兰、西

  • 泓水之战: 楚国和宋国巅峰对决 改变历史的战役 反映了春秋中期礼崩乐坏势头已出现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

    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在泓水发生了一次战斗,楚以优势的兵力、旺盛的士气、有利的地理条件,大败宋国,获得全胜。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公元前771年,由于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昏聩荒诞,宠幸褒姒,废王后申宜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封其子伯服为太子,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周王室

  • 奥斯特里茨战役:拿破仑战争史上巅峰之作 一场无与伦比的辉煌胜利 拿破仑从此成为欧洲的霸主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奥斯特里茨战役发生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因参战方为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之战”,是世界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取得了对86000人俄奥联军的决定性胜利。1804年12月

  • 韩原之战:秦国和晋国的巅峰对决 几经转折 晋国国君背信弃义 兵败被俘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率军攻打晋国,秦晋两国的军队在韩原交战,由于晋惠公君臣忘善背德,不得人心,所以士气不振,一交战就溃败。而秦军将士同仇敌忾,秦穆公决策正确,所以大获全胜,并俘虏了晋惠公。这场战争的胜负,正反映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一个永恒的真理。在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当时比较强大的两个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