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晋阳之战:从争霸到兼并 晋分三国 春秋五霸落幕 战国七雄开启

晋阳之战:从争霸到兼并 晋分三国 春秋五霸落幕 战国七雄开启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802 更新时间:2023/12/11 0:58:11

晋阳之战是发生晋国四大卿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之间发生的一场兼并战,最终导致晋国的执政大臣智伯兵败身亡,智氏领地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后来他们又开始瓜分晋国的土地,从此,中国历史由春秋时代逐渐过渡到了不以道义为重、而以成败论英雄的战国时代。

公元前452年,晋阳城外一片汪洋,赵襄子站在城头看着不断上涨的水位黯然无语,大水已经淹过了城门,漫过城头涌入城内不过是只是时间问题,他仿佛已经听到了夯土城墙崩塌决口的声音。此时的西山脚下,智瑶正在举目远眺,远处的晋阳城犹如怒海中的孤岛,城破已是指日可待,他眼前又浮现出11年前赵襄子那张被沷了一脸酒之后愤怒得扭曲的面庞。

晋国曾是烜赫一时的五霸之一,但是,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公室衰微,国君的权力逐渐被几个正卿及其代表的贵族集团掌控,赵襄子与智瑶均位列其中。几个正卿家族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也在无时不刻地进行着,智氏家族逐渐占据上风之后,智瑶开始了兼并其它三卿的步骤。公元前453年,他以恢复晋国霸业为名向其它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迫于智氏家族的强盛,都交出了一个万户之邑,只有赵襄子断然拒绝。于是,智瑶以此为借口统帅韩、魏两家军队攻打赵氏家族。这场战争看似只是晋国的一场内战,但对中国历史的走向却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最终奠定了三家分晋与战国七雄,而部分史学家认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正是三家分晋。

做为两个黄金家族的掌门人,赵襄子与智瑶的恩怨情仇已经纠缠了多年。智瑶,也被称为智伯,当年,智氏家族准备确定智瑶为继承人时,曾遭到家族内部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智瑶虽然才干过人,极具个人魅力,能够吸引豫让等一大批追随者,但他却有着致命的人格缺陷,对此,《左传》用两个字做了极其准确的概括,那就是“贪”而“愎”。德与才之间,智氏家族最终选择了后者,定立智瑶为继承人。

对于以庶子身份上位的赵襄子,自诩根正苗红的智瑶从不掩饰他的歧视和鄙夷,任性地暴露着他的骄横与狂妄。公元前468年,智瑶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包围郑国都城,智瑶让赵襄子率先领军攻城,赵襄子则以外交辞令推脱,请智瑶出兵,能言善辩的智瑶在此时却直接了当地将赵襄子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赵襄子回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受污辱的继承人对赵氏家族并没有什么坏处吧。”四年之后,两人再次一同率兵讨伐郑国,酒宴之上,智瑶带着几分醉意向赵襄子灌酒,遭到拒绝之后,竟将酒杯扔到了赵襄子的脸上。对于那个时代的贵族而言,这是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赵襄子的部下都要求杀掉智瑶以维护自己的尊严,赵襄子却说:“主君之所以让我做继承人,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够忍辱负重。”

赵襄子为了顾全大局虽然能够保持克制,但内心的愤怒不言而喻,否则后来他怎么会用智瑶的头颅来做酒具,若非刻骨铭心的仇恨,他又何必用如此极端的手法去报复一个已经身败名裂的人呢。

面对三家联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赵襄子想起了父亲赵简子生前的训诫:晋国有难,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于是,他率军避敌锋芒,退保晋阳。晋阳城由赵简子一手创建,它远离晋国的统治中心和其它正卿的势力范围,成为赵氏家族的战略后方。正是赵简子的远见卓识与未雨绸缪,两次挽救屡经苦难的赵氏家族于倒悬。公元前497年,晋阳城刚刚建成不久,晋国正卿之间就爆发内战,赵简子率军退守晋阳,最终反败为胜。

经过赵氏家臣董安于、尹铎多年的竭心经营,加之实行宽恤的仁政,晋阳不仅城坚壁厚,而且民无二心。退守晋阳的赵襄子担心兵器储备不足时,向家臣张孟谈问计,张孟谈说:“当年董安于修筑晋阳城时,用荻蒿等植物主竿做墙骨,用铜柱替代木柱,将它们挖出来后,正好用来制造箭杆和兵器。”董安于在六十年前的深谋远虑再一次帮助了赵氏家族,因此,三家联军围攻晋阳一年而未能破城。

久攻不下,智瑶借山洪暴发之机决开晋水冲灌晋阳,晋阳周边陷入一片汪洋之中,水位持续上涨,一直淹到距离城头三版也就是大约两米的地方。虽然坚固的晋阳城在洪水的浸泡下依然屹立不倒,城墙也没有出现担忧中的崩塌和决口,但城外的水还是从封死的城门渗入了城内,以致城内一片泽国。大水漫进了百姓的居室,做饭的灶膛里蛙虫滋生,百姓只得悬釜而炊,也就是将锅具悬挂起来烧火做饭。

晋阳只是一座周长四里的小城,物资储备尤其是粮食储备难以支持长期围困,到了战争后期,城中粮食匮乏,一些断粮的百姓甚至易子而食,尽管如此,却民无叛意。悬釜而炊的决绝,易子而食的惨烈,证明了这场战争的悲壮与残酷。从公元前497年建城伊始的的晋阳之战,到1949年的太原战役,太原2500年的建城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史,长年的战争也铸就了太原百姓的勇武、坚韧、忠诚的风骨和群体性格,水灌晋阳之战,正是这些珍贵品质养成的开端和首秀。

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胜利指日可待,在与韩康子魏桓子视察水情时忘乎所以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国呀。”韩康子与魏桓子相顾无言,但彼此之间却心领神会:绛水可以灌韩都平阳,汾水可以灌魏都安邑,灾祸迟早也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晋阳危在旦夕之时,张孟谈自告奋勇,深夜缒城而下,乘一叶扁舟潜入韩、魏两家军营,陈述唇亡齿寒的道理,赵氏灭亡之后,接着就会轮到韩、魏两家。阵前倒戈与利益集团的重新组合竟然是如此迅速而又简单地在一夜之间完成。

当智瑶沉浸在吞并三家、独霸晋国的美梦之中时,韩、魏两家已经杀死守堤军士,掘开另一侧的堤坝,使晋水倒灌智瑶军营。在赵、韩、魏三军的夹击之下,智瑶一败涂地,倾刻之间从成功的巅峰跌入为千古讪笑的谷底,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一向贪杯的智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头颅被赵襄子砍下之后,漆成了酒具,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做成了夜壶。无论酒具还是夜壶,这都是赵襄子对当年之辱的一种极端的报复。

水灌晋阳之战以后,晋国实际上已分裂为赵、韩、魏,但晋公室名义上还保留了半个多世纪,公元前403年,周威烈正式册封赵、韩、魏三家为诸候,这就是三家分晋。

晋阳之战的总体规模虽然不大,但意义却相当突出。它的最大特色,就是标志着春秋时期以争霸为主流的战争的终结,战国时代以兼并为本质的战争的到来。春秋战国之交,随着旧的生产关系大厦的倾覆,土地占有权也相对分散。有土地就有人口,有人口就有赋税,就能组建军队,也就意味着拥有了财富和权力。

因此,对土地和人口资源的争夺和控制,也就合乎逻辑地成为当时战争活动的根本宗旨。在这方面,晋阳之战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意义。它以智氏向韩、魏、赵勒索土地而开始,又以三家瓜分智氏土地而告终;智伯胁迫韩、魏与己联合攻赵,是用三分赵地为诱饵;而赵襄子策动韩、魏倒戈,也是以瓜分智伯土地为条件。

由此可见,对土地的争夺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于这场战争的始终。这一兼并战争的属性,是与以往争夺霸主名分和地位的春秋争霸战争迥异其趣的。春秋时代的战争,除了铁血厮杀的残酷一面外,还存在着比较多的以迫使敌方屈服为宗旨的温和一面,这是与战国以后那种“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现象有所区别的。

具体地说,在当时,军事威慑要多于会战,《孙子兵法》所云“伐交”便是典型的军事威慑之法。“伐交”之基本含义是通过布列阵势,显示强大实力,威慑敌人而逼迫其退缩或降服,它是三代与春秋前期通行的“观兵”威慑之法的理论总结和升华。即以军事威慑和政治外交谋略迫使对方接受自已的条件而屈服,乃是当时普遍存在的战争指导原则。

真正以主力进行会战以决定胜负的战争为数相对有限。所谓的“霸主”,一方面固然兼并小国,坐大自己;另一方面在同其他大、中型国家发生冲突时,则多以双方妥协或敌方屈服为结局,而彻底消灭对方武装力量,摧毁对方政权的现象则较为罕见。于是会盟、“行成”与“平”乃成为重要的军事斗争方式。

战争的手段是由战争的目的所决定的。兼并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程度要远远超过以往的争霸战争。这一点在晋阳之战中同样表现得十分明显:智伯决晋水灌淹城池,长围晋阳两年,必欲置赵氏势力于死地而后快;同样,赵、韩、魏击败智伯瑶军以后,也是擒杀智伯,尽诛其族,瓜分其地。这里已丝毫见不到邲之战、鄢陵之战中那种彬彬有礼的旧“军礼”遗风,战场上曾经有过的“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战不逐奔,诛不填服”的贵族高尚风度,早已被弃之如敝屣了。

而只有无所不用其极的酷烈,只有惨绝人寰的血腥,这正是兼并战争条件下的必然结果。所以,无论是从战争的目的看,还是从战争的手段看,晋阳之战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它标志着战争历史行将打开崭新的一页,战国时代兼并战争开始全面上演了。

晋阳之战是一个具有标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代表了春秋时期最大霸主晋国被赵、韩、魏三家瓜分的政治局面的开始,也意味着经历两百五十八您的春秋时期落幕,秦、齐、楚、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的时代开幕。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国运之战甲午战争,它是怎么打起来的,对于造成了哪些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说到甲午战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么它是怎么打起来的,对于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

  • 艾因·贾鲁之战:埃及马穆鲁克大败蒙古骑兵 此役终结蒙古帝国西征 蒙古军在艾因·贾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

    公元1260年,埃及苏丹忽都斯·贝尔巴斯率领的马木鲁克骑兵和其他穆斯林军队,总兵力大约2万,在艾因贾鲁平原对战由旭烈兀麾下将领怯的不花率领的2万混合部队。精锐的穆斯林军队最终战胜蒙古领导的联军,蒙古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终结。1260年8月的一天,埃及马穆鲁克苏丹忽都思率领十二万大军从开罗出发,前往叙

  • 夺门之变:历史上最怪诞的政变 皇位面前兄弟相爱相杀 夺门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公元1457年,明朝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明代宗朱祁钰被废,于谦、王文等在北京保卫战中有大功的被诬陷入狱,不久后含冤被害;至于那几个投机的石亨、徐有贞等人因为复位有功被加官进爵。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人活捉,但后来由于作用不大,瓦剌人

  • 奉天之难是大唐帝国彻底没落的开始 唐德宗为此曾在外流亡 是晚唐败落的标志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奉天之难指的是唐德宗因藩镇叛乱,被迫逃往奉天。这是一场由于削藩而引发的叛乱,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内部的又一大变乱。这次变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却也成为了晚唐败落的标志事件。提起安史之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可以说,尽管安史之乱将那个曾经璀璨辉煌的大唐一刀两断,使其逐步走向衰亡。不过,大乱终结之初,唐

  • 第一次汉羌大规模战争 老将赵充国出马 剿抚并用 平定羌人叛乱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西汉中晚期,由于西羌的内迁,和河西走廊、陇西当地的汉朝人时常发生冲突。加之,西北的地方官多数都残酷苛暴,导致西羌反抗此起彼伏,西羌人屠杀汉朝人,汉朝军队也屠杀西羌人。羌人的历史羌人是非常古老的族群之一,最早活动于四川、甘肃、青海一带。西羌大多生活在河西地区及甘肃西南的河湟故地,而白马羌的一部分与南太

  • 东晋权臣桓温的第一次北伐 进击关中 打到长安城门口 他却不进攻了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

    公元354年,东晋权臣桓温率军北上,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锁定在了前秦帝国的都城长安。由于战前的形式一片大好,东晋从表面上看就要光复西北要地。不久晋军粮草不济,只能后撤,前秦趁机出战,桓温大败,只好撤军,第一次北伐失败。早在公元347年,东晋王朝首先对位于巴蜀地区的成汉王国用兵

  • 卤城之战:诱敌深入的经典战例 诸葛亮击破魏军发动的钳形攻势 把司马懿打得畏蜀如虎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祁山时,诸葛亮凭着高超军事指挥才能在卤城率领蜀军以少打多正面击败司马懿统帅的魏军。这场会战中,诸葛亮在谋略、心理、战术、治军各方面无不展现出史诗级别的军事才能。曾几何时,有不少人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点,就是说诸葛亮长于政治而短于军事,否则为何六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而自己则在第六次北

  • 洮西之战:姜维一生的巅峰之战 蜀汉北伐的最大胜捷 蜀国以少胜多 导致数万魏军伤亡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公元255年,魏大将军司马师病亡,其弟司马昭控制魏国朝政。蜀汉卫将军姜维得知后,督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数万人讨伐曹魏,姜维于洮西大破曹魏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余人,是整个蜀汉北伐中取得的最大胜利。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一直奉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但公元253年,主政的费祎遇刺,姜维的用兵数量

  • 石亭之战:曹魏和东吴巅峰对决 在石亭之战中,曹魏和东吴孰胜孰败呢?这场战役又有什么非凡的意义呢?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公元228年,吴国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率军10万向皖,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孙权率军进驻皖口,派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迎击曹休于石亭。陆逊等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追击,斩俘魏军1万余人。夷陵之战后,东吴改变了首鼠两

  • 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简介(历史上长平之战到底有多残忍)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

    首先,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2000多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长平之战上。秦国原本是地处边缘的小国,不过在乱世中,秦国逐渐攻打中原,参与中原争霸,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2020年,在山西的一个小村庄里惊现了一处巨大的尸骨坑!这处尸骨坑高度60厘米,长超过20米,里面布满了散落的、不规则的尸骨,经过专家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