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十常侍之乱发生于东汉末年,但为何又叫它“何进之乱”?

十常侍之乱发生于东汉末年,但为何又叫它“何进之乱”?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697 更新时间:2023/12/30 10:30:28

十常侍之乱是引爆东汉帝国的炸弹,是东汉帝国政治斗争的集中爆发点。不过说实话,“十常侍之乱”这个名称并不恰当,准确来说应该叫“何进之乱”,或者叫“袁绍之乱”。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何太后反对何进诛杀十常侍,就是内部矛盾复杂性的体现,不能简单看做是何太后个人的私利。实际上,包括陈琳、曹操在内,都反对何进的这种极端做法。

十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之乱源于帝位及外戚权力之争。

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何皇后生嫡子刘辨,王美人生刘协,刘辨虽贵为太子,但不为汉灵帝喜欢,他想改立刘协。西园上军校尉,宦官蹇硕建议汉灵帝,如果想要立刘协,就要杀掉大将军何进(何皇后的哥哥)。这就是第一次权利斗争的起因。

结果得到报信的何进没有上当,躲过了暗杀,汉灵帝驾崩后,刘辨在何进的支持下被拥立为帝。蹇硕失败后,依然企图谋害何进,在太监郭胜、赵忠的帮助下,何进提前下手,杀掉了蹇硕,并吞并了西园军。

随着蹇硕的死,本来斗争该结束了,但是风波再起,以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为首的董氏外戚,与以何太后为首的何氏外戚之间,又爆发了激烈的权利斗争。

董太后为了争权,提拔自己的族弟董重为骠骑将军,来对抗何进,自己则在张让的支持下,与何太后公开夺权,双方甚至到了公开对骂的程度。

这个董太后原本也不是什么好饼,汉灵帝公开卖官鬻爵,董太后难辞其咎。但是她忘了,自己的儿子已经死了,就该自觉退出历史舞台。利欲熏心的她不甘心,公然叫嚣,要让董重砍了何进的脑袋。

杀猪出身的何进显然不是吃素的,他以董太后是藩王王后,不该留居京城为由,强迫给董太后搬家。原来汉桓帝驾崩后,因为无子嗣,汉灵帝是以藩国宗室子弟身份,承继大统的。按照宗法制,汉灵帝被过继给汉桓帝为子,从法统上讲,汉灵帝与董太后不再是母子关系,所以何进这么做不违法。

何进一面在发配途中,毒杀了董太后,一面发兵围困了董重的府邸,董重惊恐之下自杀。自此,随着董氏外戚的落幕,第二次权力之争结束。

两次政治斗争后,何氏外戚成了最大的胜利者,完全掌握了朝政,本该安心治国,可惜争端再起。

以中军校尉袁绍为首,对何进说,国家之乱都是因为宦官惹的祸,因为他们的存在,大将军您差点遇害,当年窦氏因为犹犹豫豫,结果反被宦官所害,现在形势这么好,应该一鼓作气,把宦官们都杀了,改用郎官代替他们,从此永绝后患!

何进觉得有道理,准备对以张让为首的常侍动刀。但是以何太后为首,坚决反对,十常侍也听到了风声,挖门盗洞积极展开自救。何进铁了心,坚决要杀,何太后也铁了心,坚决要保。得不到何太后的支持,何进左右为难,这时候袁绍出了个馊主意:引进外援,不用自己动手,借助外力干掉宦官集团,比如董卓。

这就是董卓被引狼入室的背景。

十常侍得到消息,知道与何进之间已经不存在媾和的可能性,他们也终于面露凶相。张让等人以何太后名义,骗何进入宫,在宫中诛杀了何进。

何进一死,等在宫门外的袁绍大怒,打着为何进报仇的旗号,带领大军冲进宫中,对所有宦官展开无差别屠杀。史书记载,很多不长胡子的郎官被误杀,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宦官,不长胡子的年轻人,见到大兵就吓得脱裤子验身。

这一场屠杀,血流成河,董卓就在此时,趁乱进入洛阳城,十常侍或被杀或自杀,朝政全部落入董卓之手。这就是十常侍之乱的背景及经过。

在这动乱中,明显存在三大政治势力:宦官集团、外戚集团和隐藏在身后的豪门士族集团,其中外戚集团又分为何氏与董氏两大阵营。表面上看,士族集团不见身影,其实他们才是始作俑者,袁绍就是其首领。

这四大势力,又分成明显的两派,一派以何氏为核心,包括何氏集团和豪门士族集团,一派叫反何氏集团,包括汉灵帝、部分宦官和董氏集团。这两派的争斗,其本质是什么?权力!权力的核心体现在谁身上?皇帝。所以产生了围绕刘辨的何氏集团,和以围绕刘协的董氏集团。

豪门士族集团为何选择支持何氏集团,而不是董氏?两个原因,一是何氏集团向士族集团主动靠拢的趋势,二是董氏集团的“非法性”。

外戚向士族集团的靠拢是一个历史大趋势,在两汉皇权的支撑势力中,先后出现过外戚势力、宦官势力和士族势力。其中士族势力是诞生于西汉末年的新兴集团,东汉开国就是靠这个集团支撑。

外戚势力存在其先天不足,皇帝换了,老外戚就得倒台,所以外戚士族化是保持家族势力的必由之路。这就是何进与袁绍等人打得火热的原因。

董氏外戚为何不行?因为按照法律,董氏外戚不合法。前面讲过,董氏本是藩国外戚,不是皇室外戚。士族集团的根基是儒生集团,他们当然不能接受这么一个非法存在的外戚,何况董氏集团名声太臭,太过利欲熏心,又更何况士族集团依附外戚本就迫不得已,选择何氏总比要选择董氏“更白一些”。

宦官集团呢?其实,宦官就不存在集团!如果非要说集团,莫不如说他们是“寄生集团”,皇权的寄生集团。也就是说,宦官从来不具备政治势力独立生存发展的土壤,他们只是依仗皇权狐假虎威的一群个体。

比如所谓的“十常侍”,这些人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政治目标,更没有统一的政治图谋,他们之间也存在激烈的斗争,请问这怎么能叫“政治集团”?又怎么能把他们归于一类?

比如蹇硕,他只效忠于汉灵帝,比如张让他更偏向于董太后,而赵忠、郭胜则是何进的铁杆粉丝。所以,准确地说,十常侍不是政治势力集团,而是有一定政治实力的个体,由于权利斗争,他们各有各的打算。

了解了以上背景,我们就可以解答何氏兄妹的矛盾在哪里了。

何进坚决诛杀十常侍,其实是被袁绍“忽悠”了。作为豪门士族集团的代表人物,袁绍当然希望自己这个集团能掌控朝政。但是东汉外戚政治的特殊环境,导致士族集团必须依附外戚势力,这是豪门士族集团的突破不了的牢笼。

同时,对豪门士族集团来说,宦官集团却是永远不能媾和的势力。原因有两个,一是宦官的身份让士族集团鄙视,二是宦官势力只效忠于皇权,士族集团要跟皇帝分权,二者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

因为这两大因素的存在,不管宦官效忠于汉灵帝还是刘辨、刘协,也不管他们支持何氏还是董氏,他们都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对手!

何进恰恰认识不到这一点,误以为自己和宦官集团也是这种关系,其实不是,何氏集团不等于豪门士族集团,何进本可以与部分宦官和平共处的。

所以,十常侍之乱,其实是豪门士族集团,把何进忽悠上自己的贼船,借何进的刀替自己杀人的阴谋!

何太后跟何进的视角不一样,作为皇宫大内的女人,她的身边除了宫女,真正能为她效力的“男人”只有太监,而且事实上,十常侍中的大多数人,在当年汉灵帝废黜何皇后事件中,为力保何氏,做出了大贡献。

何太后对何进提出过一个实际问题:太监都杀光了,你不能让我一个寡妇,整天跟郎官们混在一起吧?太监们全天候服侍,郎官们大半夜跑到太后房间里算什么?

是啊,不谈政治,就说最实际的问题,也不能一刀切杀了所有太监。更何况还有何家其他人的反对,何进的母亲和弟弟,也激烈反对何进的做法。同时十常侍们又展开自救,一边托情请求何进,一边跟何太后哭哭啼啼。

有人说,何太后目光短浅,看不到政治层面的深度。确实有一定道理,不过,何进不也没看清本质吗?何太后虽然不是从政治层面看清了问题,但是她起码知道一个道理:宦官不都是我的敌人!

这就是兄妹俩的矛盾,哥哥被士族集团忽悠,误以为自己跟宦官势不两立,妹妹出于最现实的需求,和对宦官们的情谊,不赞同无差别屠杀。

十常侍之乱这段历史,我一直认为袁绍是罪魁祸首!他要么是愚蠢透顶,要么是心怀叵测!甚至十常侍之乱应该叫“袁绍之乱”,或者叫“何进之乱”!

当初,包括陈琳、曹操等士族精英就提出了反对意见,陈琳说:

“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而反委释利器,更微处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祗为乱阶耳!”

陈琳认为,以何进的实力,诛杀宦官就像用大火炉燎几根毛,引外兵入京,无异于把刀柄交到别人手中,不光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引发动乱。袁绍不听,曹操又反对说:

“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曹操认为,宦官就是皇权的依附品,不给他们权力,他们就没法作乱,如今只需要杀一两个首恶就够了,何必诏外兵,这么做必败无疑!

袁绍和何进依然不停,尚书郑泰气氛地说:“何进不是个能辅佐的人!”挂印辞官跑了!

由此可见,除了袁绍和何进两个人一意孤行,所有人都认为,引进董卓等外部兵力入京诛杀十常侍,就是个愚蠢透顶的行为!尤其曹操,说的非常透彻,宦官根本谈不上势力,分分钟就能废掉,这么做明明就是存在私心!

什么私心呢?袁绍急于夺权嘛!干掉宦官,以郎官代替,郎官什么人,读书人,儒家子弟,大多出自豪门士族子弟和勋贵子弟。这个如意算盘打得好,宦官没了,伴随在皇帝身边的全部是士族子弟,今后外戚都不是士族的对手!

标签: 历史十常侍之乱东汉

更多文章

  • 杨广第二次东征高句丽时,杨玄感发动叛乱为何却失败了?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杨玄感,杨广

    杨玄感的父亲是杨素,而杨素又是隋朝的最大功臣,所以杨玄感很是受隋朝两代皇帝的信任,而且杨广在东征高句丽时,还将后方的重任交给了杨玄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杨广第二次东征高句丽时,杨玄感发动叛乱为何却失败了?杨玄感在叛乱之初,就有李密来与他共商大事,当时还提出了三大对策。第一种是北上,直取燕赵之

  • 刘备能依托襄樊与荆州之地,最终灭了魏吴而统一三国?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刘备,魏吴

    我们都知道刘备集团失去荆州是十分惋惜的一件事,那么我们来推翻历史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孙权没有偷袭荆州,关羽也打赢了襄樊之战,占领了这两个地方,那么刘备集团能否以襄樊为依托统一三国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实这对刘备来说依然不容易,只能说形势对于刘备来说更加乐观,是利好消息。

  • 陈桥兵变为何如此顺利,而且还没有遇到来自朝廷的反抗?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陈桥兵变,朝廷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就夺取了后周政权,为何他如此顺利的就政变成功,而且还没有遇到来自朝廷的反抗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掌控兵权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政变成功,有很多没有掌控兵权的人也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如唐朝时期的“神龙政变”中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人带

  • 在神龙政变中,逼迫武则天退位的五大功臣又是什么下场?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武则天,五大功臣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其能力可见一斑。虽然武则天做皇帝的大部分时间做得还不错,但是她把国家改为了“武周”,还把自己的儿子从皇位上赶下来的。这让李姓的家族子孙以及朝内还心向唐太宗的李姓天下的人非常不满。尤其是武则天对于接班人的考虑,不得不让他们警惕。因为武则天对自己的儿子似乎不太感冒,反而对

  • 历史上宋文帝刘义隆的军事举措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宋文帝,刘义隆

    历史上宋文帝刘义隆的军事举措有哪些?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军事上,刘义隆在其统治期间,继承刘裕北伐的政策,乘北魏与柔然交战之际征讨河南,史称“元嘉北伐”。宋文帝刘义隆为收复河南,先后于元嘉七年(430年)和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两度

  • 刘宇:汉宣帝刘询第四子,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

    刘宇,西汉时期宗室、藩王,汉宣帝刘询第四子,汉元帝刘奭异母弟,母公孙婕妤,西汉诸侯王,封东平王。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不遵法度甘露二年(前52年),刘宇封为东平王。汉元帝即位后,刘宇到封地就国,建都无盐(今山东东平县)。刘宇势力壮大,与奸猾来往,经常犯法,汉元

  • 历史上元嘉之治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南北朝,元嘉之治

    历史上元嘉之治的文化成就有哪些?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元嘉十五年(438年),文帝征豫章处士雷次宗到建康,在鸡笼山开馆,聚徒教授。文帝几次亲到学馆,听次宗讲学。同时,何尚之立玄学,何承天立史学,谢元立文学,与雷次宗的儒学合称四学。史学

  • 有哪些与史良娣相关的轶事典故?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史良娣,西汉

    史良娣,史氏,名、字皆不详。戾太子刘据之妾,史皇孙刘进之母,汉宣帝刘询祖母。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轶事典故太子无妃太子刘据并无太子妃的任何记载。故推测或许刘据并无正妃。或许因为武帝之父汉景帝便是娶了薄氏女为太子妃,薄氏却不能生育,景帝即位薄太后崩后将无子的薄皇后废黜;

  • 历史上宋文帝刘义隆的文化举措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宋文帝,刘义隆

    历史上宋文帝刘义隆的文化举措有哪些?刘义隆召雷次宗在京城鸡笼山开设“儒学馆”讲学,与玄、文、史三学合为《四学》,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陈寿死后百余年,三国史料大量出现。《三国志》内容精洁,三书很少重复,然宋文帝认太过简略,故诏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

  • 北宋当初也是世界第一大国 北宋为什么会走向灭亡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北宋,赵匡胤

    还不了解:北宋灭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北宋之所以会走向灭亡,主要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五代十国是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朝代,而宋代是继它以后的朝代,或许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在宋代,举国上下都十分的重视思想文化,因为五代十国之所以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冲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