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据各种史籍记载,南宋时期临安的瓦舍数量有多少座?

据各种史籍记载,南宋时期临安的瓦舍数量有多少座?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008 更新时间:2024/1/22 14:16:57

(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瓦舍,即宋代勾栏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

南宋临安的瓦舍数量据各种史籍记载,共有24座,这还不包括“独勾栏瓦市”,即在瓦舍中只有一个勾栏的娱乐场所。大多数的瓦舍都有多个勾栏,每一个瓦舍中的勾栏数量不等。在《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惟北瓦大,有勾栏一十三座。”另外,临安还有那种“独勾栏瓦市,稍远,于茶肆中作夜场”。每个勾栏中能容纳的人数大小不一。而每个勾栏的演出是从早上一直演到晚上,从春天演到冬天,全年不歇的。

据《东京梦华录》卷二称,汴京“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而每个勾栏的演出是从早上一直演到晚上,从春天演到冬天,全年不歇的。正如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称:临安市民“深冬月无社火看,却于瓦市中消遣”。《东京梦华录》中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可以想见,当年临安二十几个瓦舍里,约有上百个勾栏在演出,每个勾栏里有上千或数百个观众在看戏。粗算一下,当年杭州城里每天的戏剧观众可达2万至5万人,一年观众累计达700万到2000万人次。

虽然南宋“勾栏”的实物遗存全部消失,图片形式的记载也完全失传,但还是可以从浩繁的文字记载中找到关于它的描述。还有一些考古发掘的古墓葬中的雕塑和壁画图片资料,虽然不是直接描写勾栏的,但也可以从中发现可以参考的踪影。

根据耐得翁《都城纪胜》、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杜善夫《庄家不识勾栏》、无名氏《汉钟离度脱蓝采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当代学者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等文献记载,经过总结归纳,得出了如下的关于勾栏的结构资料:

1、整个勾栏剧场是木结构的,而且是全封闭的,只有一个门供观众进出。

2、勾栏内部,舞台分为前部的“戏台”和后部的“戏房”。戏台周围是用栏杆围起来的,所以叫“勾栏”,它是画着各种花纹的(见莫高窟112窟《西方净土变》壁画局部)。戏台与后台的戏房用“鬼门道”相通供演员进出,戏台与戏房之间用“神巾争”隔起来,它的上面画着神像(见山西洪洞霍山明应殿壁画杂剧作场图)。

3、观众席分为神楼、腰棚。神楼是正对着戏台而位置比较高的地方,放着供奉的梨园神之类的神灵牌位,也可以放观众席;腰棚就是围着戏台的木制的观众席。观众席里是没有站席的,每个观众都有座位。座位是不编号的,先到先坐。

4、在观众席中还有等级,有“金交椅”,还有“青龙头”。金交椅是留给皇帝坐的,当然是在舞台正中最近处。按照古代“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青龙头”在舞台的左侧下场门附近,“白虎头”在舞台右侧的上场门附近,都是最好的位置。

5、舞台的一侧有“乐床”,原本是放置乐器的地方,在勾栏中成为乐队演奏时坐的地方(见山西稷山马村五号金墓杂剧雕砖“乐床”图)。

6、勾栏的大门入口处,贴有“招子”,是花花绿绿的。上面写着当天演的是什么戏和名角姓名等。

7、大门入口处还挂有“旗牌”“帐额”,旗杆上挂着“靠背”。这些东西的样式都没有留下来,现在已无从可考,但可以从其他的画面中参考。帐额是绢质的,上面写着金字,横挂在大门口的类似横幅的东西。

标签: 历史南宋瓦舍

更多文章

  • 根据史书记载,南宋时期制瓷技术有哪些创造和进步?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南宋,制瓷技术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唐朝“二圣”时期,武则天为什么要秘密建立北门学士?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武则天,北门学士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于上元元年加封“天后”的称号,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参与朝政。等高宗驾崩之后,武则天又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唐朝“二圣”时期,武则天为什么要建立北门学士?二圣临朝时期,唐高宗经常头晕目眩,难以处理朝政,武则天就趁机插手朝政

  • 古代有没有“染发膏”?古人又是如何染发的呢?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汉朝,王莽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不管男女都会对自己的外貌很重视,而头发自然也是对外貌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因素。现代的很多人都有染发的习惯,年轻人染上靓丽的颜色彰显个性,老人把花白的头发染成黑色,可以显得更年轻。其实“染发”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而是古已有之,那么古人是如何染发的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

  • 古人都喜欢留胡须吗?其中都有哪些讲究呢?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三国,关羽

    现在社会,留胡子的男性越来越少了,当然这与现在的观念有关,因为跟多人都认为留胡子的人要么是为了耍帅,要么就是因为邋遢,懒得打理自己,这样的人往往不受欢迎。因此也导致很多人更倾向于刮干净胡子。而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都比较喜欢留胡须,那么历史上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其中又有哪些讲究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

  • 古代开国皇帝登基以后,为何要追谥自己的父亲祖父为皇帝?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古代,开国皇帝

    自秦始皇成为古代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皇帝之后,刘邦击败西楚霸王建立了大汉王朝,之后更是封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而且其死后的庙号则为汉始祖。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古代开国皇帝登基以后,为何要追谥自己的父亲祖父为皇帝?第一个原因是古代人认为后人所拥有的福报都是祖先所积攒下来的荫德,诸如刘邦等开国皇帝认

  • 衬字简介:在元曲曲律规定必需的字之外,增加的字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衬字,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

  • 四折一楔子简介:属于元杂剧剧本体制,异常灵活,作用多端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四折一楔子,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

  • 曲牌名简介:古代的曲很长,一首曲的部分小节的名字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曲牌名,古代

    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原先诗词都是配乐吟唱的,都有相应的名字来命名。后来曲调失传或是别的什么事,就只用曲牌名来限定曲子的字数,格律,音韵等。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同词的体式相近,可以配乐歌唱。(就像歌词一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曲有曲牌和宫调,即指曲调的名称和乐曲

  • 在宋朝时期,县尉这个官职为什么不能让武官来担任?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宋朝,县尉

    县尉作为古代基层职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时间是很早的,大约在商鞅变法时期就已经在各郡县中设有县尉了。其职责除了平时的日常治安之外,他们同时还负责军事战备等工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宋朝时期,县尉这个官职为什么不能让武官来担任?北宋时期,著名的大臣苏辙就曾向皇帝提出废除武官担任县尉的建议,只因

  • 南宋造船业究竟有多么发达?造船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南宋,造船业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