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齐、秦两国的实力相当,为何合纵攻齐就差点灭了齐国?

齐、秦两国的实力相当,为何合纵攻齐就差点灭了齐国?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895 更新时间:2024/2/2 23:32:35

自公元前318年开始,战国曾有过五次大型的合纵攻秦之战,但是这六次大战中,仅孟尝君为帅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秦和信陵君魏为帅率领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攻秦取得了胜利,但是这些胜利仅仅是败了秦军,却并没有对秦造成什么大的影响。而与之对比的,乐毅为帅率领赵、楚(秦)、韩、魏、燕五国联军攻齐的时候却将齐国打趴下了,齐国几近覆灭。

齐、秦两国在战国时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争霸,实力相当,为什么在合纵大战中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五次合纵攻秦对秦国并没有什么大的损失,但是一个合纵攻齐就差点灭了齐国,这其中的原因确实值得深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战国时期的战争升级,早已不是春秋时期那种谦谦君子式的贵族战争,取而代之的是纵横家和职业将领组成的兼并战争。他们为了取胜而无所不用其极,其中纵横家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战国的局势,纵横即南北合纵和东西连横。

其中,合纵的主要攻击对象就是西边的秦国和东边的齐国,而合纵的中坚力量就是三晋(韩、赵、魏)以及楚国、燕国等。而连横多是依附于秦国或者齐国所发生的大战。战国时期合纵攻秦的大战有五次,而合纵攻齐的大战只有一次,但造成的影响确实很不一样的。

公元前318年,公孙衍说动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起来攻秦,主要就是为了抑制秦国的东进,当时的纵长是楚怀,虽然公孙衍做了很多努力,甚至还说服了秦国西北部的义渠攻打秦国,但是真正开战的时候,五国联军却只有三晋出兵了,合纵攻秦还是失败了。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次合纵攻秦,公元前298年,孟尝君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打秦国,这一次的合纵攻秦倒是赢了,孟尝君的领兵打仗的才能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虽然合纵胜利了,但三国并没有为难秦国,仅仅要求秦国将武遂还给韩国,将封陵还给魏国。

而另一次合纵攻秦的胜利是由信陵君取得的,公元前247年,“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这一次合纵攻秦仅仅是取得了胜利,将秦兵攻退进函谷关内就完事了,并没有攻进函谷关去。

其余的三次失败的合纵攻秦就不用提了,仅仅这三次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合纵攻齐时的境况,公元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而攻打齐国的原因是:

齐湣王彊,南败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晋於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

这让各国对齐国产生了深深的忌惮,合纵自然很容易达成,尤其是齐国独自攻灭了宋国。攻灭宋国成为各国攻打齐国的导火索,要知道宋国地处中原的中心,皆为膏腴之地,是战国七雄都想得到的一个地方,但谁也不敢独吞,所以最开始是齐、楚、魏三国想瓜分宋国,只是齐湣王后来却想独吞了宋国,独自将宋国给灭了,一下子得到了宋国的全部土地,这让本就强悍的齐国更加强悍,而齐国施加给别国的压力就更大了。

所以当燕国想攻打齐国的时候,合纵很容易就形成了,这次的合纵史无前例的团结,“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后来乐毅花几年的时间攻打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齐国差点就灭了国。

讲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合纵攻秦和合纵攻齐的结局为有如此大的区别,其实函谷关易守难攻只是很小的一个原因,以下才是主要的原因:

首先,战国七雄的目标都是中原,秦国从春秋开始就一直东扩张,晋国一分为三之后发展的重心也是在东边,东边的中原之地才是大家都争的地方,而西部不是。东方六国虽然忌惮秦国,但也仅仅是遏制秦国的东进,并没有想过要占有秦国的土地。

所以我们看,即便合纵攻秦有胜利的时候,但是他们也没有乘胜追击,孟尝君那一仗仅仅让秦国归还了部分本就属于韩、魏的土地,而信陵君的那一仗则仅仅是攻至函谷关,只要秦军不出函谷关,就不会被攻击。

其次,其实也是中原之地的原因,导致东方六国心不齐,即便能结成合纵,但各有各的打算。他们不觉得秦国的威胁有多大,反而想保存实力,不能让别的中原诸侯国趁机占便宜。他们的发展中心始终在中原,在东方,对秦国就是防范为主。

再次,东方齐国惹了众怒,宋国是战国七雄都想得到的土地,那是中原的中心。谁得到了谁占得先机,但是大家都看着宋国,所以谁也不敢轻易出手,没想到齐国出手了,还独占了,齐国一下子比其余各国强悍那么多,这对三晋、燕国和楚国等的威胁是相当大的。

而且,燕国此番攻齐并不仅仅是想攻打齐国,而是想占有齐国的土地,其目的性是相当强的,因此,四国联军离开之后,燕国继续攻打已经败退的齐湣王,能占有多少就占有多少。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合纵攻秦只是给秦国一个教训,让秦国不敢轻易东进,但合纵攻齐则是为了削弱齐国的实力,而燕国更是夺取齐国土地的目的,所以两者之间才会出现如此大的不同,数次合纵没影响到秦国,一次合纵就打瘫了齐国。

标签: 历史合纵攻齐齐国

更多文章

  • 唐朝在唐玄宗前期国力达到巅峰,为何迅速的由盛转衰?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唐玄宗,国力

    唐玄宗李隆基在唐朝历史上是个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唐王朝历经前期发展,到其在位前期国力达到巅峰,另一方面唐王朝又在其手中迅速由盛转衰。唐朝如此迅速的由盛转衰,自然不会是杨贵妃一个女人导致的,而是与李隆基本人息息相关,至少有以下几点原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原因之一:唐玄宗荒于政

  • 造反在古代是重罪,为何将军造反时却很少有士兵反抗?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古代,造反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一直都离不开一件事情——战争。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每一个朝代的兴起和衰落的背后都有战乱的影子。皇位在古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神圣不可侵犯。众所周知,从古至今将军靠着起兵造反谋朝篡位的例子不在少数。比如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靠着手

  • 在一些古装剧中,看见皇宫里面放着冰块是正常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皇宫,冰块

    炎炎夏日即将到来,空调冰箱成了夏日必备。当你吹着空调吃着冰淇淋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过这样的疑惑,古人夏天是怎么消暑的呢?或者在看一些古装剧的时候,看见宫廷里面放着的冰块是否会觉得惊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实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冰块储存的记载,《诗经》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

  • 刘禅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为何却没有娶关羽的千金?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刘禅,关羽

    也许有人记不清楚刘禅,但大多数人对于刘备都不陌生吧。刘备一生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刘禅、刘封、刘理、刘永,可刘备偏偏把皇位传给了性格懦弱的刘禅,很多人对于刘备的这一决定表示好奇,刘备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实,史书《三国志》中已经有了明确答案,在刘备的遗诏中曾

  • 棉花是宋朝之后才有的,之前的古人又是如何度过冬天?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棉花,宋朝

    北方相对而言,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地方。在严冬之际,尽显凌冽和寒冷。不过现在虽然天气的温度很低,我们依然能觉得温暖。这种温暖不是来自人心,是来自真真切切的保暖工具。家里有暖气,还有棉被,根本不怕冷,但是你知道吗,在宋朝以前是没有棉被的,那他们到了冬天都是怎么度过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

  • 曹操手下有很多谋士,但为什么连环计还是顺利开展?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曹操,连环计

    赤壁之战可以说是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笔,那一战彻底摧垮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宏远志向,最终促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这一战却存在很大的疑点,庞统的连环计并不太高明,为什么曹操麾下的智囊都没有看穿呢?首先趣历史先来盘点一下曹操麾下的智囊:郭嘉,程昱,荀彧,荀攸,贾诩。小编把这五个列出来,想必大家都不会有什么意见,

  • 赵国与秦国都是平分秋色,为何却无力阻挡秦国的进攻?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赵国,秦国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同时造就了无数武将文臣。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战国末期的四大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这四位名将,白起、王翦出自秦,廉颇、李牧出自赵,四人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各有千秋。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将领方面和秦国平分秋色的赵国,又为何无力阻挡秦国的进攻呢?下面小编就为大

  • 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18碗酒,如果放到现在究竟是多少度?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武松,酒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部经典的作品也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角色,比如说宋江、卢俊义、鲁智深、林冲、武松等人,而要说在民间最受人喜欢的一个人物,那么恐怕就要非武松莫属了。作者施耐庵也是不惜笔墨,专门为武松描写了许多单独的故事,比如说武松景阳冈打虎便早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我们先来简单的回忆一下故事

  • 自太上皇制度在汉朝被确立之后,历代太上皇有实权吗?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太上皇,汉朝

    汉朝之前,太上皇制度已经存在,但不成熟,真正的确立是在汉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邦成为皇帝后,并没有忘本,依旧对自己的父亲十分尊敬,他每隔五天就要去看望自己的父亲,和普通百姓行一样的礼节。之后,一个负责刘太公家事的人就跟太公说:“天上的太阳只有一个,地上的君主也不应该有两

  • 刘备为何不顾蜀汉政权的安危,在夷陵之战时御驾亲征?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刘备,御驾亲征

    夷陵之战后,刘备退守永安。孙权听说刘备驻扎在白帝,就派使者去求和。刘备同意了。张武三年(223年)三月,刘备把他的孤儿托付给诸葛亮,四月二十四日(六月十日)夏天,刘备因病去世,享年63岁。对刘备来说,虽然他死于公元223年,因为他年纪较大,但夷陵战争的失败显然提前了刘备的死亡时间。那么,问题是,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