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三国着名战役官渡之战历史评析

三国着名战役官渡之战历史评析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858 更新时间:2023/12/8 19:35:16

胜败原因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18]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荀彧荀攸许攸

双方参战人员:1、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2、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3、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历代评价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着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

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各种评价:同时期的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作为曹魏大臣的刘放评价:“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曹魏文人缪袭曾作《克官渡》,言曹公与袁绍战,破之于官渡也。曰:“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醿傍,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北魏时期的大臣卢渊评价:“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宋朝理学家范浚认为官渡之战是以奇取胜,“曹操与袁绍相持官度百余日,操顺而绍逆,故操军虽不敌而不为寡,然卒所以胜绍者奇也。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粮运,操自将夜往,攻破琼等,悉斩之,此曹操之用奇也。”清代学者赵翼评价:“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民国史学家吕思勉评价:“淳于琼等既破,张合复降,据《三国志》说:袁绍的兵就此大馈,这大约因袁绍的兵驻扎日久,锐气已挫,军心又不甚安宁,遂至一败而不可收拾。曹操攻淳于琼,固然有胆气,也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其能耐,倒还是在历久坚守、能挫袁军的锐气上见得。军事的成败,固然决于最后五分钟,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5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官渡之战三国战争

更多文章

  • 官渡之战结果:一个出乎所有人预料之外的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官渡之战,三国战争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有名者可为其主,经过时间的演变,空间的转换,形成三国鼎立态势。既然称它为三国,那么肯定是有三个国家的,那么在三国中资格最老的是魏国,其次是孙吴,势力最为薄弱者为蜀国。而在三国之前,就不可不提出一个人的名字,袁绍,他的实力不容小觑,可

  • 莫须有罪名不只岳飞,他们无罪赐死,无过被杀,最惨挨千刀变肉泥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蒙恬,袁崇焕,彭越,莫须有

    古代“莫须有”罪名不只岳飞,他们更冤更惨,无罪赐死,无过被杀,最冤无故挨千刀,最惨无故变肉泥。蒙恬无罪赐死。蒙恬是秦朝开国大将,在秦朝平定六国战争中,蒙恬功居第三,因而深得秦始皇尊宠。秦朝统一天下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率军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促进了北方各族

  • 三国最逆天的十大猛将,邓艾暂居第二,第一个人搞死三大名将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猛将,邓艾,卫灌,三国历史

    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时代虽然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战乱不断的时代,但不可否认,三国的确有着太多的英雄值得我们去缅怀。特别是三国当中无数位武艺非凡、忠勇无畏的武将们更是为三国增添了另一番美景。在阅读一些三国类的架空小说的时候,很多作者都会将三国里的一些武将进行细致的划分,例如三流武将,二流武将,一流武将,超

  • 一战成名,血战昆阳,两万破四十二万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云台二十八将,昆阳之战,汉朝战争

    云台二十八将(三):一战成名,血战昆阳,两万破四十二万王莽末年南阳形势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农民军起义军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北方农民军以赤眉为主,南方以绿林军为主。王莽认为赤眉军威胁更大,所以采取先北后南的方针,先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北方赤眉军,让南方的绿林军有的发展的空间。当南方的绿林军杀掉大将酎阜立刘玄为

  • 昆阳之战兵力悬殊太大,刘秀为什么能获胜?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昆阳之战,汉朝战争,汉朝历史,刘秀

    光武帝刘秀,毛主席评价他是最会打仗的皇帝。而说道刘秀就不得不提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昆阳之战。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王莽便征召能人异士,以王寻、王邑为统帅,率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大军进攻昆阳。昆阳的守军只有八九千人。看到敌军强大想放弃昆阳逃跑。而刘秀认为:逃跑是死路一条,之后坚守等待援军方有胜利之机。

  • 昆阳之战中的王莽简直就是一个穿越而来的逗比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昆阳之战,王莽,汉朝战争

    昆阳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这一战决定了王莽的失败,也大大提高了刘秀的声誉。在这场战争中,王莽简直就是一个穿越而来的逗比,把个正经的战争搞得让人啼笑皆非。西汉末年,赤眉、绿林两大起义集团让王莽非常焦虑。王莽把围剿的重点放在赤眉军,对绿林军,则只用一些拼凑的军队对付。可是,当绿林军拥立刘

  • 王莽的噩梦:昆阳之战,位面之子刘秀的绝地反击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昆阳之战,王莽,汉朝战争,刘秀

    王莽对社会的一系列不切合实际改革,已使人民受苦受难,社会己动荡不安,如果地不发动战争,新朝的统治也不会那么短,他发动的战争,成了农民起义的导火线,使王莽的统治迅速走向崩溃。汉朝长期以来和边境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建立了和睦友好关系,王莽上台以后,自以为了不起,高傲自大,新朝刚刚建立,他就派出大使,

  • 中印战争结束后,我军“王牌师”师长董占林,被授予何种军衔?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印战争,董占林,印度,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我们邻国的印度却和我们并不对付,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冲突也是时有发生,就在最近这几个月,就有传出过印度侵犯我们边境的新闻。其实中印虽然是邻居,但在历史上却总是冲突不断,近代就曾经有过一次印度大举侵犯我们边境,并最终引发了一场战争的记录,这场战争即是中印战争。

  • 越自卫反击战前,小护士的一句无心之语立了大功,看看是怎么回事!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越自卫反击战,魏化杰

    1979年2月,解放军广州军区各部队正在紧张地备战,42军代军长魏化杰来到战地医院检查工作,突然听到一个年轻护士说了一句无心之语,正在巡视的他立即被惊出了一身冷汗。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还没有正式打响,但是战地医院里却已经是一片忙碌景象,伤员们进进出出。这些伤员主要是在演习和训练中受伤的战士,有架

  • 朝鲜战争中,蒋介石对毛主席佩服得五体投地,发出一声感慨:这世界上没人是毛泽东的对手!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朝鲜战争,蒋介石,毛泽东,志愿军

    1952年,正在志愿军与美军打得热火朝天之时,一份上甘岭美军战败的战报出现在了蒋介石的手里。就在所有人担心他会因为美军朝鲜战场失利而大发雷霆时,没想到蒋介石沉默片刻,竟发出了一句长叹:这世界上没人是毛泽东的对手!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美军贸然参战,仁川登陆后,很快转入反攻,并且快速抵近三八线。唇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