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此人名叫夏文运,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硕士之一,接受公费资助考入了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成绩突出。他毕业之时恰逢日本谋划全面侵华,日寇想要扶持中国军阀来达到占领中国的阴谋。可这样的话,就需要一个同时精通中日文的翻译。就这样,优异的夏文运进入了日寇的视野中,顺利将其招入麾下。
当时看中夏文运的是关东军司令部情报课课长和知鹰二中佐,他主要负责策反桂系军阀李宗仁。1931年-1936年中,和知鹰二多次与李宗仁会面,目的自然是策反,每次会面,夏文运都会伴其左右充当翻译。
李宗仁也不是个几句话就能说动的人物,国难当头怎能当汉奸呢?他之所以多次接受和知鹰二会面的邀请,只是为了观察他身边的翻译,也就是夏文运。李宗仁发现这个小伙子一身正气,显然受过高等教育,这样一个人不应该沦落到跟着日本人做事,因此便想要找机会劝说他浪子回头,迷途知返。
在一次会面后,李宗仁暗地里约见了夏文运,说了一番肺腑之言:“我们的国家在日寇的侵略下支离破碎,残害我们的兄弟姐妹,我看你也是个大德之才,还是弃暗投明为好!”
事实上,夏文运为日本人做事时早就看穿了他们的阴谋,心知国家有难,他一直在等一个可以报效祖国的机会。如今,机会来了!
夏文运立刻给李宗仁表示了心中所想,李宗仁让夏文运继续当日军的翻译,潜伏在敌后来传递重要情报。夏文运不仅答应了,还拒绝了李宗仁提出的报酬。就这样,夏文运表面上是万众唾弃的“大汉奸”,实际上却是李宗仁一对一的内线间谍。
在九一八事变后,全面侵华战争正式开始,国内形势突变,异常严峻。好在夏文运在和知鹰二身边工作多年,深得他的信任,他借着这层关系肆意游走于日寇高层军官中间,获取军事机密。
1937年年底,夏文运获得了一则重要情报,冒着危险向李宗仁发出了电报:“板桓师团南进蒙阴、沂水等地”。看了军事地图后,李宗仁断定日寇的目标是临沂,如果临沂失守,那么台儿庄就是下一个目标,台儿庄完了意味着徐州就完了。李宗仁随即下令庞炳勋率兵前去阻截。
然而,板垣师团在日本那是“陆军之花”的存在,士兵训练有素,装备也是最先进的。可庞炳勋只有5个团的兵力,双方战力差距极大,他苦苦坚持了数月,直到1938年3月份弹尽粮绝,被迫向李宗仁请求兵力支援。可李宗仁的兵力都在淮河南部,要牵制住南部的日寇,如果要调兵离去,那么日寇南部的兵力一旦北上,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
就在李宗仁焦头烂额之际,夏文运传来了一则决定战局的关键情报:“日军被动而南不动”。就是这八个字让李宗仁没有了后顾之忧,命张自忠率领五十九军立刻北上支援彭炳勋,强强联合一举歼灭了3000多名日寇,逼得日军后撤了90多里地,这一胜利给后续的台儿庄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板垣师团原本的计划是与矶谷师团会师,联合攻占台儿庄,不料半路被截,导致台儿庄战役矶谷师团孤立无援,在与我军的作战中陷入绝境,坚持数日之后仍然被击溃。台儿庄一战我军歼灭了2万余名日寇,缴获了大炮70多门,各类战车200多辆。很显然,这是一场大捷,不仅浇灭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还坚定了我国的抗日决心。
这背后,夏文运的情报功不可没!是台儿庄战役的无名英雄!
在抗日战争后期,夏文运虽然与李宗仁断了联系,但他仍不留余力的帮助我党,帮助八路军,贡献相当突出。然而在战争结束后,夏文运由于“大汉奸”的身份,被戴笠给抓走了。这让夏文运的家人悲痛不已,如今能证明夏文运身份的人只有李宗仁,于是他们辗转去了北平找李宗仁求助,李宗仁听闻立刻找到了戴笠,把当年的事全部告知,夏文运才得以安全释放。
出于各种原因,夏文运的事迹没有被百姓了解,因此他承受了几十年的骂名,直到死后事迹被写入《大连人物志》,百姓才得知夏文运是个大英雄。
在那个战火纷飞,局势混乱的时代,有无数革命人士为国隐姓埋名,甚至有些就算牺牲也没有留下姓名,这些无名英雄,值得我们所有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