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战败被俘后,廖耀湘拒绝跟韩先楚握手,并说:要林彪来,再干一场

战败被俘后,廖耀湘拒绝跟韩先楚握手,并说:要林彪来,再干一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011 更新时间:2023/12/8 12:33:18

辽西会战成为了廖耀湘的收官之战,却也是他一生至痛。然而对于这场战役的失败,在他心里,他并不认为是自己仗打得不好,正如昔日西楚霸王一样,兵败垓下,喊出的那句话“非战之罪也!”

甚至在被俘后,廖耀湘拒绝跟四野大将韩先楚握手,并说到:让林彪来,再干一场。

是的,廖耀湘输得并不服气。

那到底是何原因,让廖耀湘输得如此不服气?有人说:如果当时蒋介石能放手让廖耀湘和林彪和廖耀湘对决,这或许会是东北战场上,最精彩绝伦的一次对决。

而实际上也是如此,廖耀湘之所以会落得个兵败辽西被俘,说实话,这其中蒋介石至少要背一半的锅。

初期占据优势

1946年,当苏联红军撤出东北后,国共两党开始了正式的角逐。东北作为一个战略要地,毛主席和蒋介石自然都看到了东北的重要性。

为此,各自派出了精锐之师,毛主席派出的是林彪,罗荣桓等战将。蒋介石则派出了杜聿明、廖耀湘、陈仁明等战将。

这些人在当时可都是顶级的战将,这场战役其实在最初的时候,可以说是胜负难料,甚至在一开始的时候,林彪带领的东北民主联军一直处于劣势,一度有被打到苏联或者蒙古打游击的可能。

在战争初期,廖耀湘带着他的新六军在东北战场上,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常常以少胜多。尤其是廖耀湘一手带出来的新二十二师,更是打得民主联军接连败退,创造了一个团击败一个师、一个纵队的成绩。

这其中自然离不开新六军整体的战斗力,这支部队毕竟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不仅训练有素,而且实战经验丰富。

当年作为远征军出征印度、缅甸,那也是将日寇无恶不作的十八师团打得晕头转向,被日寇称之为“丛林之王”的军队。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武器装备,廖耀湘也正是抓住了这个绝对优势,充分利用火力,制定出了一种新的打法。

那就是在部队发起进攻前,先使用火力攻击,将对手打懵,然后在炮火停止五到十分钟内,发起猛攻,不给对方反应的机会。

在这种打法下,几乎只要新六军选择攻击,那么民主联军几乎只有撤退的份。

当然最为惨烈的一次是在沙岭村战斗,当时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集结了八个团,共3万人对沙岭村发起进攻。

而驻守在沙岭村则是新二十二师第六十六团和师属教导营,共3千人,如果按照兵力来说,这几乎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

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双方打了一个白天三个晚上,最后民主联军伤亡两千余人,依旧未能占领沙岭村,最终不得选择撤退。这场战斗也成为了四纵的耻辱。

从以上这些战况来看,且不论其他因素,至少可以证明的是廖耀湘能打,新六军也具有很高的战斗力。

而在之后的四平保卫战中,东北民主联军也是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这也是林彪一生中的一次惨败。

当然这是在白崇禧的督战下,杜聿明、廖耀湘、孙立人指挥军队完成的。当时东北联军一路被穷追猛打,一直退到了松花江以北。

当时的林彪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跑去山上打游击。然而其结果其实远比林彪想象的要差,因为当时白崇禧是极力主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东北。

据史料记载,白崇禧当时建议,应当一鼓作气,一举拿下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而后组织民众编成民团,巩固地方,彻底肃清共产党势力。然后再回过头进入华北攻打聂荣臻部。

当时如果实行这个计划,估计林彪可能要带着东北联军跑到苏联或者蒙古去打游击了。

因为当时孙立人已经带着新一军兵临哈尔滨城下,以当时民主联军的状况,其实很难守住哈尔滨的。

而哈尔滨没了,几乎整个东北就被国民党占领了,而东北一稳定,按照白崇禧的计划,再把精锐的部队调回关内战场,或许会直接影响到中原的战局。

然而眼看东北就要成为成为囊中之物了,在这个关键时候,蒋介石站了出来,直接做出了两个令人大感意外的决定,有时候让人一度产生怀疑蒋介石才是我党潜伏在国民党最大的卧底。

为何这么说呢,当时蒋介石直接否定了白崇禧的计划,下了两条命令:一停止追击;二调离白崇禧。

这一骚操作,只是因为蒋介石害怕白崇禧在东北坐大,自己之后无法掌控他。而且在他认为东北联军已是强弩之末,翻不起大浪,为此他想着要把这临门一脚,留给自己的心腹杜聿明去完成。

然而战机转瞬即逝,这两个命令,直接给了东北联军得以喘息的机会。与此同时,他也忘了林彪并非池中物,而是翱翔天际的雄鹰。一旦让他有了喘息的机会,毕竟会绝地反击,一击致命。

廖耀湘的难

杜聿明虽说也算得上一号人物,但这东北司令长官没当多久,他就因病休假了,在任期间倒是干了一件“好事”,直接挤走了不服他的孙立人。

这下可好了,东北战场,一下少了白崇禧、杜聿明、孙立人三名战将,原本此时廖耀湘可以担起大任,然而蒋介石又开始“作妖”,搞起了权力制衡,论资排辈的那一套。

杜聿明走了,又叫来个陈诚,结果陈诚上来又干了两件大事,直接把国民党建立起来的优势几乎败了一大半。

第一件,把陈明仁排挤走了;第二件,解散从伪满洲国接收来的四十万伪军。

这一顿操作下,东北能打的将领又少了一位,另外那支四十万的伪军中装备精良、受过良好训练的精华,也被东北民主联军吸纳了过去。瘦了自己,肥了对手。

而且当时黄克诚一直在东北中小城市,着手根据地的建设,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生产,让部队取得了东北民众的信任,基本解决了军队补给问题。

如此一来,局势很快就发生了逆转,东北民主联军在短时间内不仅恢复了元气,而且实力大增。虽然当时据守在松花江以北,但那股杀气早已弥漫到了东北各地,大有逐鹿东北的气势了。

与此同时,国民党这边,东北能打的几人都走了,原本这时候廖耀湘是最合适担任这个东北保安司令官的,一来他收编了孙立人的新一军,又是蒋介石嫡系,也具有足够的威望,可以很好的调动其他国民党部队。

结果蒋介石偏偏不那么做,又叫来了个卫立煌,虽说卫立煌也有着出众的军事才能,但仅一点因素,卫立煌坐镇东北并非最合适的。

因为卫立煌非蒋介石嫡系,国民党部队又深受蒋介石派系观念影响,因此卫立煌这个东北保安官司令其实对其他部队并不能指挥如意。

当然蒋介石这么做有他的道理,还是他那套“分而治之”的制衡之术。

在用人之上,可以说蒋介石真的比毛主席差很多。早在毛主席决定把林彪派到东北战场时,就一直在为其排除内部干扰,比如得知了林彪和东北局书记彭真合作不愉快后,果断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还有让黄克诚解决后方补给问题,这等同于清除所有一切干扰林彪决策的因素,让他没了任何的后顾之忧。而这只雄鹰才可以在东北的天空中做到任意翱翔。

反观廖耀湘,则处处掣肘,非但不能过问民政,在军事上,先后听命于杜聿明、卫立煌等人,根本无法无法彻底展开拳脚。

更让廖耀湘难的是,蒋介石虽身在千里之外,还经常越级指挥廖耀湘。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其实主要就是怕“君”不在前线,不了解战场实际情况,而且战机转瞬即逝,根本无法作出最佳的判断。

可蒋介石却偏偏要插手,多番对廖耀湘下密令,结果可想而知,兵败辽西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兵败辽西

在整个西进兵团司令官任上,廖耀湘一直无法按照自己的谋划去进行,一直陷入各种矛盾中不能自拔。

当时在准备发动辽西会战时,廖耀湘就曾提出自己的顾虑,他认为辽西走廊山林沼泽众多,机械化部队行进困难,而且很容易遭受对手的围攻,建议由营口走海路登陆葫芦岛,与东进兵团迅速拿下塔山,解锦州之围。

如今回过头去看,这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作战计划,可卫立煌没有采纳。

之后锦州城破,卫立煌坚持让廖耀湘回师沈阳,可国民党参谋本部又坚持要进攻锦州,双方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廖耀湘带着西进兵团在新立屯一带左右都不是,导致他们在原地停滞了数天。

结果呢?东北野战军正好抓住了这次战机,迅速集结主力很快摸到了黑山、打虎山一带,准备对西进兵团进行合围。

恰巧这时蒋介石又下来了命令,让廖耀湘挥师东进,这无疑是让廖耀湘带着西进兵团进入东野布好的口袋阵,这样的仗能打赢才叫怪。

其实在东北战局里,国民党中战将,廖耀湘是难得清醒的一个,但他的建议多被否决。

战史研究专家王树增在《解放战争》中也曾提到过:

“就东北战局未来发展而言,如果廖耀湘的建议得到蒋介石的支持,廖耀湘兵团能够迅速移动到营口,而不是整整五天原地不动,整个战役的走向将是另外一个样子。”

事实上也是如此,毛主席之所以要求林彪攻打锦州,其实就是为了关闭东北大门,“关门打狗”。

如果当时在锦州失守后,按照廖耀湘的建议,果断从营口走海路撤退到关内,不仅我党攻打锦州封锁东北国民党军队的计划落空,而且廖耀湘带着9兵团进入华北和中原,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之后的淮海战役,战局或会发生变化,也是未可知的。

然而没有如果,廖耀湘也不是没有反抗过,但是没用,甚至被逼急了,蒋介石直接威胁他说要军法从事。

廖耀湘对此也只能无奈感叹:既然你们一定要送掉兵团的主力,那我也不能再负责任,就由你们去罢!”

所以说廖耀湘兵败辽西,其实不是因为他缺乏指挥才能,也不是西进兵团战斗力不行,而是处处掣肘,无法施展拳脚。

用他老部下的话说,是对蒋介石的愚忠害了他。

当然在一定程度来说,兵败辽西,廖耀湘也有责任。首先就是缺乏独立自主的性格,没有那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魄。

再者,廖耀湘的失败,和情报工作也有很大的关系,在辽西会战时,被东野的情报人员搞得晕头转向。

其次就是廖耀湘的心境还是无法与林彪相比,在局势混乱的情况下,容易失了沉着和耐心,以至于在指挥部队时,直接采用无线电明语指挥部队,等同于将自己的部署暴露在了东野的面前。

但说来说去,廖耀湘兵败辽西,蒋介石至少要背一半的锅。也正因如此,廖耀湘在战败被俘后,心里是不服气的,因为他甚至都来得及展开浑身解数和林彪来一场真正的对决,就成为了俘虏。

标签: 廖耀湘韩先楚

更多文章

  • 八省各十大名将,论功比美,第一实至名归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名将

    中国古代名将,由于历史原因,主要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八省。以下为各省出类拔萃之十大名将。(皇帝如刘裕、陈霸先、李世民,枭雄如项羽、曹操、冉闵,皆不在其中)一、陕西十大名将郭子仪白起、李靖、王翦、郭子仪、耿弇、马援、窦宪、韦孝宽、杨素、韩世忠。陕西名将,确实出类拔萃。白

  • 历代名将系列:南宋13位名将都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名将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南宋自南渡一百多年间,秦桧、韩侘冑、史弥远、贾似道,先后专权,罕有济世治国之贤相。然而武将方面,岳飞、韩世忠、孟珙、虞允文名将间出,戡乱御侮,立功立事,比之强汉盛唐,不遑多让。13·刘光世刘光世是陕西延安志丹县人,金兵大举南下,与韩世忠共

  • 罗大纲是太平天国“五虎上将”之一,功劳不低于诸王却注定是个悲情人物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罗大纲,五虎上将,太平天国

    1855年9月,洪秀全刚洗完澡,洪娇宣便不声不响地进来了,天王看见她,热情地说:“妹子,好久没到宫里来了。”洪秀全对于他的这位妹妹非常的疼爱,看到他的妹妹好不容易来宫中一次,他的内心就笃定妹妹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洪宣娇也是看到哥哥以后,她的眼泪就一直不断的流下来。看到这样的

  • 意大利国民对待战争的态度决定了二战时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也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意大利军队

    在反法西斯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中,德、日都以本国民众被洗脑后的狂热、服从、愚忠为基础,到处入侵征战拼杀,其残暴、兽性骇人听闻。直到法西斯大势已去,德国和日本还以举国之力铁了心的要战到底。而这时的意大利和德、日有所不同。墨索里尼本身就是一个由坚定的社会主义者突然转向的投机分子,不可能有德军以卵击石的巴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国家复杂的国情。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第一次世界大战

    “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在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这一天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马萨里克教授提出请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在欧洲国家的数量和国家的数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差异27个国家到70个国家。他还解

  •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欧洲国家的博弈。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8年4月10日,为了解决意大利人和亚得里亚海的斯拉夫人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在罗马召开了会议,会议引起了人们对欧洲那些在非斯拉夫人统治下的斯拉夫人民族的关注。战争开始时,欧洲有三大斯拉夫民族:首先是俄罗斯人和小俄罗斯人,他们说的语言差别不大,就像约克郡方言和德文郡方言一样;第二是中央集团,包括波

  •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对欧美国家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当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后,所有的外国人都被迫在第一天的结束前,乘火车离开巴黎或法国。巴黎的墙上挂着时间表,记录着这些人可能离开城市的某些火车的时间。美国公民或英国臣民被允许留在法国,除非是在东部边境地区和某些堡垒附近,前提是他们向警察发表声明并获得特别许可。至于意大利的情况,罗马相当平静,正常的情况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疯狂的德国。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眼看自己的盟友要挨打,于8月1日向俄宣战,随后又于8月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军开始进攻比利时,英国当天对德国宣战。”德国在8月1日的答复是,如果英国置身事外,德国将尊重比利时的中立,这一要求立即遭到拒绝。8月2日,英国内阁同意,如果德国舰队试图攻击法国海岸,英国舰队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法德三国之间的博弈。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第一次世界大战

    当全世界人民意识到一场超大规模的战争即将爆发时,各国的外交人员开启了忙碌的时光。奥匈帝国一心想打仗的念想越来越强烈。萨珊诺夫先生的一再要求和明确声明,沙皇的谦恭电报,爱德华爵士的一再提议,圣朱利亚诺侯爵和波拉蒂的警告,以及我自己的迫切告诫,都是无济于事的。柏林仍然没有妥协塞尔维亚必须被屠杀,然后,在

  • 马陵之战后魏国实力为什么迅速崩盘,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马陵之战

    还不知道:马陵之战后,为何魏国实力迅速崩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魏国是被列强围攻而倒下,马陵之战是其中的关键一役。魏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在今天看来仍然极具借鉴与警示意义。春秋大佬晋国被瓜分,代表着历史进入了战国。在战国初期,各大列强的机会从理论上而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