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会战成为了廖耀湘的收官之战,却也是他一生至痛。然而对于这场战役的失败,在他心里,他并不认为是自己仗打得不好,正如昔日西楚霸王一样,兵败垓下,喊出的那句话“非战之罪也!”
甚至在被俘后,廖耀湘拒绝跟四野大将韩先楚握手,并说到:让林彪来,再干一场。
是的,廖耀湘输得并不服气。
那到底是何原因,让廖耀湘输得如此不服气?有人说:如果当时蒋介石能放手让廖耀湘和林彪和廖耀湘对决,这或许会是东北战场上,最精彩绝伦的一次对决。
而实际上也是如此,廖耀湘之所以会落得个兵败辽西被俘,说实话,这其中蒋介石至少要背一半的锅。
初期占据优势
1946年,当苏联红军撤出东北后,国共两党开始了正式的角逐。东北作为一个战略要地,毛主席和蒋介石自然都看到了东北的重要性。
为此,各自派出了精锐之师,毛主席派出的是林彪,罗荣桓等战将。蒋介石则派出了杜聿明、廖耀湘、陈仁明等战将。
这些人在当时可都是顶级的战将,这场战役其实在最初的时候,可以说是胜负难料,甚至在一开始的时候,林彪带领的东北民主联军一直处于劣势,一度有被打到苏联或者蒙古打游击的可能。
在战争初期,廖耀湘带着他的新六军在东北战场上,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常常以少胜多。尤其是廖耀湘一手带出来的新二十二师,更是打得民主联军接连败退,创造了一个团击败一个师、一个纵队的成绩。
这其中自然离不开新六军整体的战斗力,这支部队毕竟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不仅训练有素,而且实战经验丰富。
当年作为远征军出征印度、缅甸,那也是将日寇无恶不作的十八师团打得晕头转向,被日寇称之为“丛林之王”的军队。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武器装备,廖耀湘也正是抓住了这个绝对优势,充分利用火力,制定出了一种新的打法。
那就是在部队发起进攻前,先使用火力攻击,将对手打懵,然后在炮火停止五到十分钟内,发起猛攻,不给对方反应的机会。
在这种打法下,几乎只要新六军选择攻击,那么民主联军几乎只有撤退的份。
当然最为惨烈的一次是在沙岭村战斗,当时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集结了八个团,共3万人对沙岭村发起进攻。
而驻守在沙岭村则是新二十二师第六十六团和师属教导营,共3千人,如果按照兵力来说,这几乎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
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双方打了一个白天三个晚上,最后民主联军伤亡两千余人,依旧未能占领沙岭村,最终不得选择撤退。这场战斗也成为了四纵的耻辱。
从以上这些战况来看,且不论其他因素,至少可以证明的是廖耀湘能打,新六军也具有很高的战斗力。
而在之后的四平保卫战中,东北民主联军也是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这也是林彪一生中的一次惨败。
当然这是在白崇禧的督战下,杜聿明、廖耀湘、孙立人指挥军队完成的。当时东北联军一路被穷追猛打,一直退到了松花江以北。
当时的林彪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跑去山上打游击。然而其结果其实远比林彪想象的要差,因为当时白崇禧是极力主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东北。
据史料记载,白崇禧当时建议,应当一鼓作气,一举拿下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而后组织民众编成民团,巩固地方,彻底肃清共产党势力。然后再回过头进入华北攻打聂荣臻部。
当时如果实行这个计划,估计林彪可能要带着东北联军跑到苏联或者蒙古去打游击了。
因为当时孙立人已经带着新一军兵临哈尔滨城下,以当时民主联军的状况,其实很难守住哈尔滨的。
而哈尔滨没了,几乎整个东北就被国民党占领了,而东北一稳定,按照白崇禧的计划,再把精锐的部队调回关内战场,或许会直接影响到中原的战局。
然而眼看东北就要成为成为囊中之物了,在这个关键时候,蒋介石站了出来,直接做出了两个令人大感意外的决定,有时候让人一度产生怀疑蒋介石才是我党潜伏在国民党最大的卧底。
为何这么说呢,当时蒋介石直接否定了白崇禧的计划,下了两条命令:一停止追击;二调离白崇禧。
这一骚操作,只是因为蒋介石害怕白崇禧在东北坐大,自己之后无法掌控他。而且在他认为东北联军已是强弩之末,翻不起大浪,为此他想着要把这临门一脚,留给自己的心腹杜聿明去完成。
然而战机转瞬即逝,这两个命令,直接给了东北联军得以喘息的机会。与此同时,他也忘了林彪并非池中物,而是翱翔天际的雄鹰。一旦让他有了喘息的机会,毕竟会绝地反击,一击致命。
廖耀湘的难
杜聿明虽说也算得上一号人物,但这东北司令长官没当多久,他就因病休假了,在任期间倒是干了一件“好事”,直接挤走了不服他的孙立人。
这下可好了,东北战场,一下少了白崇禧、杜聿明、孙立人三名战将,原本此时廖耀湘可以担起大任,然而蒋介石又开始“作妖”,搞起了权力制衡,论资排辈的那一套。
杜聿明走了,又叫来个陈诚,结果陈诚上来又干了两件大事,直接把国民党建立起来的优势几乎败了一大半。
第一件,把陈明仁排挤走了;第二件,解散从伪满洲国接收来的四十万伪军。
这一顿操作下,东北能打的将领又少了一位,另外那支四十万的伪军中装备精良、受过良好训练的精华,也被东北民主联军吸纳了过去。瘦了自己,肥了对手。
而且当时黄克诚一直在东北中小城市,着手根据地的建设,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生产,让部队取得了东北民众的信任,基本解决了军队补给问题。
如此一来,局势很快就发生了逆转,东北民主联军在短时间内不仅恢复了元气,而且实力大增。虽然当时据守在松花江以北,但那股杀气早已弥漫到了东北各地,大有逐鹿东北的气势了。
与此同时,国民党这边,东北能打的几人都走了,原本这时候廖耀湘是最合适担任这个东北保安司令官的,一来他收编了孙立人的新一军,又是蒋介石嫡系,也具有足够的威望,可以很好的调动其他国民党部队。
结果蒋介石偏偏不那么做,又叫来了个卫立煌,虽说卫立煌也有着出众的军事才能,但仅一点因素,卫立煌坐镇东北并非最合适的。
因为卫立煌非蒋介石嫡系,国民党部队又深受蒋介石派系观念影响,因此卫立煌这个东北保安官司令其实对其他部队并不能指挥如意。
当然蒋介石这么做有他的道理,还是他那套“分而治之”的制衡之术。
在用人之上,可以说蒋介石真的比毛主席差很多。早在毛主席决定把林彪派到东北战场时,就一直在为其排除内部干扰,比如得知了林彪和东北局书记彭真合作不愉快后,果断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还有让黄克诚解决后方补给问题,这等同于清除所有一切干扰林彪决策的因素,让他没了任何的后顾之忧。而这只雄鹰才可以在东北的天空中做到任意翱翔。
反观廖耀湘,则处处掣肘,非但不能过问民政,在军事上,先后听命于杜聿明、卫立煌等人,根本无法无法彻底展开拳脚。
更让廖耀湘难的是,蒋介石虽身在千里之外,还经常越级指挥廖耀湘。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其实主要就是怕“君”不在前线,不了解战场实际情况,而且战机转瞬即逝,根本无法作出最佳的判断。
可蒋介石却偏偏要插手,多番对廖耀湘下密令,结果可想而知,兵败辽西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兵败辽西
在整个西进兵团司令官任上,廖耀湘一直无法按照自己的谋划去进行,一直陷入各种矛盾中不能自拔。
当时在准备发动辽西会战时,廖耀湘就曾提出自己的顾虑,他认为辽西走廊山林沼泽众多,机械化部队行进困难,而且很容易遭受对手的围攻,建议由营口走海路登陆葫芦岛,与东进兵团迅速拿下塔山,解锦州之围。
如今回过头去看,这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作战计划,可卫立煌没有采纳。
之后锦州城破,卫立煌坚持让廖耀湘回师沈阳,可国民党参谋本部又坚持要进攻锦州,双方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廖耀湘带着西进兵团在新立屯一带左右都不是,导致他们在原地停滞了数天。
结果呢?东北野战军正好抓住了这次战机,迅速集结主力很快摸到了黑山、打虎山一带,准备对西进兵团进行合围。
恰巧这时蒋介石又下来了命令,让廖耀湘挥师东进,这无疑是让廖耀湘带着西进兵团进入东野布好的口袋阵,这样的仗能打赢才叫怪。
其实在东北战局里,国民党中战将,廖耀湘是难得清醒的一个,但他的建议多被否决。
战史研究专家王树增在《解放战争》中也曾提到过:
“就东北战局未来发展而言,如果廖耀湘的建议得到蒋介石的支持,廖耀湘兵团能够迅速移动到营口,而不是整整五天原地不动,整个战役的走向将是另外一个样子。”
事实上也是如此,毛主席之所以要求林彪攻打锦州,其实就是为了关闭东北大门,“关门打狗”。
如果当时在锦州失守后,按照廖耀湘的建议,果断从营口走海路撤退到关内,不仅我党攻打锦州封锁东北国民党军队的计划落空,而且廖耀湘带着9兵团进入华北和中原,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之后的淮海战役,战局或会发生变化,也是未可知的。
然而没有如果,廖耀湘也不是没有反抗过,但是没用,甚至被逼急了,蒋介石直接威胁他说要军法从事。
廖耀湘对此也只能无奈感叹:既然你们一定要送掉兵团的主力,那我也不能再负责任,就由你们去罢!”
所以说廖耀湘兵败辽西,其实不是因为他缺乏指挥才能,也不是西进兵团战斗力不行,而是处处掣肘,无法施展拳脚。
用他老部下的话说,是对蒋介石的愚忠害了他。
当然在一定程度来说,兵败辽西,廖耀湘也有责任。首先就是缺乏独立自主的性格,没有那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魄。
再者,廖耀湘的失败,和情报工作也有很大的关系,在辽西会战时,被东野的情报人员搞得晕头转向。
其次就是廖耀湘的心境还是无法与林彪相比,在局势混乱的情况下,容易失了沉着和耐心,以至于在指挥部队时,直接采用无线电明语指挥部队,等同于将自己的部署暴露在了东野的面前。
但说来说去,廖耀湘兵败辽西,蒋介石至少要背一半的锅。也正因如此,廖耀湘在战败被俘后,心里是不服气的,因为他甚至都来得及展开浑身解数和林彪来一场真正的对决,就成为了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