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日俄战争中俄国初战不利,海军名将不幸被水雷炸死

日俄战争中俄国初战不利,海军名将不幸被水雷炸死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978 更新时间:2023/12/27 12:46:22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以“双方都是友邦”为借口,选择中立,所以主战场在中国的东北地区。

旅顺港的内港较狭窄,水浅,只有一个出入口,大型战舰只能在涨潮时出入内港,而且要有拖船牵引,沙俄在此制订的要塞设防计划,原定到1909年完成。

日俄战争爆发时,沙俄的守军只有1.21万人,炮116门,太平洋分舰队主力驻守在旅顺港,很少出海训练,舰炮要塞从未进行过联合演习。

旅顺是俄国太平洋分舰队的主要基地,整个日俄战争期间,始终穿着双方对这一战略要地的争夺,实质上是争夺对战争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制海权。

旅顺的重要性

旅顺港成了双方激烈的争夺的目标,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旅顺港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所以日俄战争也不例外。

旅顺港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地处黄渤海咽喉要冲,既被群山环抱,又有狭长的水道与外海相连,对沙皇俄国来说,是远东地区难得的不冻港,旅顺也被称为远东第一要塞。

清朝末年以来,清政府也一直把旅顺当做海军基地来经营,甲午战争时期,旅顺就是北洋水师重要的军事据点,不但负责军舰的维护,还是北洋水师重要的征兵来源地。

所以在日俄战争爆发以后,争夺旅顺港的控制权,就变得非常关键,日军要前往辽东半岛作战,就需要打通一条交通线,来辅助陆军登陆,只有拿下旅顺港才能保证源源不断的兵力输送。

对沙皇俄国来说,利用旅顺口,可以布置防御要塞,等待援军到来,再展开反攻,自从彼得大帝时期以来,沙俄就一直为了争夺出海口发动战争。

1860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将其领土延伸到了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这离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不久,沙俄失去了了黑海的制海权。

这样一来,远东地区的出海口就显得更为重要,旅顺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就变得更加重要了,这对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来说,也是垂涎三尺。

因为本身资源匮乏,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必要的条件,对外侵略扩及军国主义思想,快速席卷日本,以日本陆军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北进计划”,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进而谋取中国东北地区。

两个帝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矛盾就变得不可调和,利益冲突日益白热化,时间回到1895年4月17日,甲午战争战败之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两个帝国的矛盾

其中有一条就是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沙皇俄国对此咬牙切齿,因为一旦辽东半岛给了日本,再想从东北捞取利益的难度就大的多。

沙俄就通过外交手段,联合法国、德国逼迫日本,将辽东半岛吐出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这一事件被日本看做是奇耻大辱,一场在外交上彻头彻尾的失败,不甘心的日本开始在暗中厉兵秣马,企图一雪前耻。

1898年,俄国与清政府签署《中俄密约》,逼迫清政府将旅顺租借给俄国,在得到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后,俄国开始积极朝鲜半岛扩张,这让日本与沙皇俄国的关系日益恶化,日俄战争的爆发,在所难免。

1904年2月4日,明治天皇召开御前会议,正式通过对俄战争的决定,2月8日晚,日本联合舰队悄悄抵达旅顺附近海域,偷袭了驻旅顺口的俄国太平洋舰队。

俄国军舰立即进行还击,日俄战争正式爆发,2月9日,日本联合舰队再次向,停在旅顺港的俄国舰队发起进攻,双方主力首次展开激战,在30分钟的时间内,俄国军舰和岸炮,打出了2千多发炮弹,火力十分凶猛。

日本联合舰队看情况不妙,就先溜之大吉,为了防止日本再次发起偷袭,俄太平洋舰队趁着日军撤退之际,在在旅顺口外布下了大量的水雷。

沙俄名将之死

沙皇尼古拉二世,撤掉了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塔里克的职务,理由是对日本突然袭击放松了警惕,任命马卡罗夫中将,出任太平洋舰队司令。

斯捷·奥西波维·马卡洛夫的来头不小,是沙俄海军中的名将,1881年,他首次在俄罗斯海军中使用“瓦伊特赫德”自动水鱼雷,击沉了土耳其蒸汽护航舰“因奇巴赫”号,这是鱼雷击沉军舰的首次战例。

马卡洛夫除了是一位海军名将之外,他还是著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1876年之前,他在太平洋分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中任职期间,就开始研究舰船不沉没的问题。

他建议将舰艇隔成若干个水密舱,在舰上安装带有大功率的排水泵和排水管道,同时配备特种堵漏垫以堵塞破损。

1890年,马卡洛夫晋升为海军少将,此后,他先后担任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副司令、俄海军炮兵总监。

已被晋升为海军少将的马卡洛夫发明了一种炮弹弹帽,大大增强了炮弹的穿透力,被称之为“马卡洛夫弹帽”。

马卡洛夫担任太平洋舰队司令之后,立即确立了新的作战方案,为了避免被日本海军与陆军夹击,他命令驱逐舰编队出海,突袭日军的运兵船。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爆发之前,就详细研究过马卡洛夫,为了掌握黄海制海权,他打算效仿美西战争中,美国海军的做法。

东乡平八郎命令5艘舰船组成敢死队,在其他舰船的掩护下向旅顺口发起突击,最终5艘舰船全部被击沉,这样一来就可以封锁住俄舰队,防止其突围。

为了防止俄舰再次突然袭击,日军开始在旅顺口外布设水雷,4月13日凌晨,俄国一艘驱逐舰在出港时误入日军布下的水雷阵内,随即被炸沉。

马卡洛夫获得情报之后,断定日本海军主力距旅顺不远,遂亲率主力出海寻找日舰,试图与日军主力进行决战。

当俄国舰队行至港外30海里海域时,发现日本联合舰队主力,此时日本舰队中配备了意大利的新式装甲巡洋舰,实力在俄国舰队之上,双方经过一轮交火后,马卡洛夫发现形势不妙,又立即命令舰队撤退。

他打算通过撤退来吸引本舰队追杀,将其吸引到旅顺港口的火炮射程之内,再与日舰交战,但是当时撤退的俄国舰队行驶至距海岸只有2海里的地方,闯进了日军布下的的雷区。

马卡洛夫所乘的"巴甫洛夫斯克"号战列舰碰上了水雷,而且运气非常不好,水雷爆炸正好引爆了舰船上的弹药库,产生了二次爆炸。

马卡洛夫和649名官兵葬身海底,这给俄国海军造成了重大打击,官兵士气低落,只得龟缩在港内避战,至此,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海军手中。

日本陆军则在海军的掩护下,开始在辽东半岛登陆,对旅顺进行陆海包围,为了避免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

1904年8月7日,俄舰队接到沙皇命令,向海参崴突围,得到准确情报的日本联合舰队立即出动进行拦截,双方在黄海海面展开了远程炮战。

由于俄舰意在突围,无心恋战,迅速与日舰脱离炮火接触,转向突破日舰封锁,一度与日舰拉开距离,但日舰利用航速优势迅速追上,双方再次展开炮战。

俄"太子"号旗舰被重炮击中,临时指挥官维特盖夫特被炸死,导致舰队一时失去指挥,阵形大乱,多艘舰船被击沉,最终不得不撤回旅顺,此后,俄太平洋舰队一直被日本海军封锁在旅顺港内,无法参加战斗。

日本眼里的203高地

此时日本陆军已完成登陆作战,兵力达到了6万人,为了在俄国增援前占领旅顺,日本陆军在乃木希典的指挥下,对俄军要塞发起夜以继日的猛攻,由于俄军依托工事,顽强抵抗,给日军造成大量伤亡。

乃木希典不得不转变战术,将主攻方向改为旅顺城西北的203高地,因为该高地可以俯视整个旅顺城和港湾,如果拿下该高地,日军就可以依靠重炮对俄旅顺守军进行无差别攻击。

于是日军集中全部力量进攻203高地,经过9天激战,在付出了1万多人伤亡的代价下,终于占领了203高地,面对如此伤亡代价,乃木希典不禁感叹"铁血覆山山形改,野战攻城尸作山"。

203高地的陷落,基本上决定了旅顺争夺战的命运。日军开始在高地上建立观察哨,引导重炮对旅顺进行无差别射击,俄军要塞与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毫无还手之力。

1905年1月2日,旅顺驻守俄军宣布投降,历时222天的旅顺争夺战结束,经此一战,日本开始掌握日俄战争的主动权,为后面即将到来的对马海战提供了充分的胜利条件。

标签: 日俄战争马卡洛夫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