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某团尖刀排在78号高地前遭到敌人火力封锁,一名战士孤立无援不退反进,竟独自闯进越军阵地,击毙二十余人。
谁也想不到的是,这名孤立无援却又勇猛无比的战士,当时仅有19岁,他的名字叫做岩龙。
岩龙的家乡在云南景洪,作为农人家庭的孩子,岩龙从小就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而且体力极好,从四五岁就跟着家人干农活儿。
1978年12月,十八岁的岩龙正式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40师120团5连2排的一名解放军战士。
刚进排里的时候,岩龙不会讲汉语,常常听不懂班长的口令。
但是机灵的岩龙很会看眼色,有的时候一个动作甚至班长一张口,岩龙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很快,岩龙就在排里找到了一位既精通汉语又精通傣族语的老师杨昌隆。
由于岩龙在军体上的表现总是十分突出,因此他和杨昌隆形成了良好的互助关系:他帮助杨昌隆提高军体素质,杨昌隆则帮助他学习汉语。
在单位里,岩龙训练格外用心,汉语水平也提升的很快。
有的时候规定的项目已经训练完了,岩龙还会主动给自己加练,射击、战术,岩龙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提升着自己的军事素质。
而支撑着这一切的,是岩龙心中一个深深的信念打退越南野心家!
1975年开始,越南黎笋集团开始疯狂反华,在中越边境不断挑起武装冲突,侵占中国岛屿,伤害中国边境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身为边境人民的岩龙,从年少时候开始就饱受其扰,更早早树立了打退越南入侵者的信念。
1979年2月,岩龙正式走上了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
2月21日,岩龙正在护送伤员的路上,一阵枪声传进了他的耳中。
糟糕,战友们还在73号公路上!
73号公路处于高地下方的洼地,相对来说处于不利地位,只能被动接受敌人的扫射。
越军集中了四个火力点,居高临下,对我军疯狂输出,不少战士应声倒下。
就在战士们一边反击一边寻找掩体,等待后援部队前来的时候,却发现敌人有一挺火力密集的机关枪突然停止了开火。
之后,陆陆陆陆续续有数名敌人的机枪手都离奇倒下了。
占据逐渐扭转,少了密集火力的输出,我军小分队很快找到了合适的掩体,并且给予了有力的还击。
当时大家以为是援军到了,心中甚是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又觉得作为援军,这个火力实在是有些分散了。
正当大家奇怪怎么回事的时候,我军有战士发现越军的轻重火器突然朝着左侧山谷猛烈扫射,其他部分越军也将火力对准了那里。
很快,班长接到了上级指示:从山岗上撤下来,向另一个方向行军。
正当班长带着战士们后撤的时候,大家发现了刚才一直找不到的岩龙他此时正满脸通红地照顾着伤员。
班长忍不住问他刚才交火的时候怎么不出现?
岩龙乐呵呵的,“我打到了好多,你们没看见?”
班长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刚才他们以为的援军部队,原来是岩龙自己?他自己竟然杀掉那么多敌人?
可是想到岩龙在射击课上的优异成绩,班长又了然了。
“你小子可以啊。大概多少个?”班长问他。
岩龙想了半晌,这才跟班长说“大概有二十多个,可能是22个。”
其实岩龙这个数字说少了,结合岩龙晚上的仔细思考和后来战友回忆,当时岩龙击毙的人数应该达到了56个。
至于打扫阵地的时候,更是拉出了60多具被击毙的越军尸体。
而且岩龙枪里的150发子弹,等到那场战斗结束的时候也只剩下了25发,所以可以推断击毙的人最少也是56名。
在连里要奖励岩龙的时候,连长笑着问岩龙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想要什么奖励。
这话倒是把战场上稳如泰山的岩龙问得脸红了,他不好意思地道:“我还没老婆呢。我看连里俘虏的越军女兵很好,想娶回家当老婆……”
连里的人顿时哈哈大笑起来,“越南女兵可不行。”连长笑着说,“等到战争打完我给你介绍女朋友。”
可惜的是,连长当时的这句承诺,永远也没有机会实现了。
1979年2月25日下午6点,岩龙在越军的伏击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同年9月17日,岩龙被中央军委授予了“孤胆英雄”的称号,并与300多名烈士一起被安葬在了云南省河口县的水头烈士陵园。
英雄永逝,而精神长存,岩龙英勇无畏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参考资料:
[1]《中国人才》:庄廷军,曹伟男.杨慧娟:巾帼英雄钢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