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6年,一直和朱元璋对抗的康茂才率部归降,朱元璋抽出佩刀指着大骂道:“三次都让你侥幸逃脱了,你杀我数千将士,如今还有什么好说的!”
康茂才镇定自若地说:“当时各为其主,如今却是天命。”
作为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康茂才在民间的知名度并不高。要不是张云雷唱过一首讲述康茂才事迹的太平歌词《挡谅》,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这个名字。
康茂才是湖北蕲县人,是当地有名的孝子。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康茂才为了保卫家乡,也拉起了一支队伍,成了元朝对付农民起义军的一把利剑。
康茂才是个天生的将才,在对付农民起义军时取得过不少胜利,他自己也因功升到淮西宣慰使一职。
作为元朝的“官军”,康茂才曾多次和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作战,也曾在战场上多次击败过朱元璋。直到朱元璋攻下南京后,见大势已去的康茂才,这才归顺了朱元璋。
元朝末年,群雄四起,经过残酷的战斗,最后剩下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支反元割据势力。
三人中,朱元璋的实力并不是最强大的,甚至可以说当时他面临的局面最为艰难。
他被东边的张士诚和西边的陈友谅夹在当中,南边还有个不时骚扰他的方国珍,论经济不如张士诚,论兵力不如陈友谅,稍有不慎,便会被这两个人吞并。
陈友谅对朱元璋一直欲除之而后快。
1360年,陈友谅一面联系张士诚与自己合作共同对付朱元璋,一面亲率大军顺江而下,直逼朱元璋的南京城。
面对这种局面,朱元璋在认真分析形势之后,认为陈友谅的水军异常强大,如果硬碰硬的话,定然难以取胜。
于是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建议,采取“间谍战”诱使陈友谅上当,然后再寻找机会对陈友谅部发动突然袭击。
朱元璋的作法,就是让曾归顺过陈友谅的康茂才给陈友谅写一封密信,说自己看到朱元璋根本不是陈友谅的对手,所以愿意投降陈友谅的内应,共同对付朱元璋。
康茂才还告诉陈友谅,自己现在在南京城西的江东桥担任守卫,建议陈友谅的水师从他这里进攻南京。只要陈的大军一到,他便拆桥让陈的水军通过,打开南京的门户。
陈友谅果然上当,于是和康茂才约定了暗号,便率着数百艘战船向江东桥开来。
但陈友谅的船队到了江东桥时,发现这座桥竟然是座石桥,一时半会根本不可能拆除,他的战船根本无法通过!
陈友谅知道被糊弄了,但他还不死心,用事先约定的暗号冲着桥上大喊“老康”,但却一点反应也没有。
陈友谅暗道不好,忙令大军后撤。但几百艘战船挤在一起,一时之间,哪里撤得出来?
这时突然传来几声炮响,早已埋伏在此的徐达和常遇春,率军向陈友谅杀来。
陈友谅的战船一下子被冲得七零八落,不住溃退,被朱元璋部杀死和掉进江里淹死的军士不计其数,上百条战船也被朱元璋俘获。
陈友谅匆忙跳进一条小船,在张定边的保护下,好不容易冲出了重围,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这场惨败让陈友谅元气大伤,也扭转了朱元璋不利的局面。几年之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取得大胜,彻底消灭了陈友谅。
说起用反间计,朱元璋是个高手。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他多次利用反间计,达到过自己的目的。
陈友谅的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赵普胜,十分骁勇善战,一直是朱元璋的心腹大患。朱元璋便利用赵普胜的有勇无谋和陈友谅的多疑,在两人中成功实施了一出反间计。
朱元璋先是派人花重金收买了赵普胜的门客,让这位门客散布赵普胜对陈友谅不满的谣言,陈友谅果然中计,开始怀疑赵普胜起来。
于是陈友谅设下埋伏,杀掉了赵普胜。赵普胜的死,让陈友谅失去了一员大将,也为他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洪武三年,康茂才病逝,被朱元璋追封为蕲国公,葬在了今天的南京市中央门外小市镇安怀村幕府山南麓。
1967年,考古人员对康茂才的墓进行了保护性发掘,从康墓中出土了一方墓志以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一只极为罕见的木俑,被列为了国家二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