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隋唐时期的六大战役,见证了帝国的潮起潮落,决定了华夏文明进程

隋唐时期的六大战役,见证了帝国的潮起潮落,决定了华夏文明进程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245 更新时间:2024/1/17 22:08:50

府兵是一种职业兵,不列于州县户籍。隋唐沿用旧制,但又有所改革。所有兵员落籍州县,编为民户,从事农业生产,保留军籍,接受训练,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充当府兵的人,20岁起服役,60岁后免役,平日务农,战时征发。出征打仗一旦立功便可授以勋官,并按勋官的高低加授田地,还可以荫子入仕,免除杂役。但到了高宗时,这种勋官太多太滥,官府不再兑现,加上府兵往往被官宦役使,耽误农忙,因此渐渐失去吸引力,军队战力急剧下降,已无力承担防御外部侵扰的任务,唐朝不得已出资招募士兵戍边。随着屯防军队的增加,中央又不断调整结构,逐渐形成完整、严密的防御体系,设置了十大节度使互相配合协调。但后来节度使发展到藩镇,遂形成失控局面。

1.隋灭陈之战

简介:北周宣帝去世后,杨坚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在安定万内部,解决了北方突厥并吞西梁后,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并陆续招降三吴、岭南等地区,完成了大一统。

性质:统一之战

影响:结束了从东汉末年开始近400年动乱局面。

2.三征高句丽

简介:隋炀帝两年时间三征高句丽。第一次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军惨败,国内开始发生农民起义。第二次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第三次征伐时,高句丽国王遣使将叛隋投奔高句丽的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也不放回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

性质:扩张之战

影响:三征高句丽均以失败告终,耗尽了隋朝的国力,直接导致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3.唐灭高句丽之战

简介: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之间的战争,分为唐太宗时期击败高句丽,并在辽东建立了进攻据点,以及唐高宗时期攻灭高句丽、百济。

性质:重新夺回辽东半岛

影响:灭了存在了七百年的尚武的高句丽,断了朝鲜半岛做大的可能,此后朝鲜半岛一直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不能染指辽东。

4.唐灭东、西突厥之战

简介:在隋末大起义时,突厥就经常骚扰内地,而中原各势力基本都是委曲求全,暂时称臣的状态,类似汉朝初期,很是憋屈。在唐太宗时期灭东突厥,在高宗时期灭西突厥,解决了边患。

性质:边疆保卫战

影响: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和汉武帝的三大战役跟类似,短期看我们解决了边患,并且夺得了漠北和西域,但是长期来看将汉人从五胡乱华以来萎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打出了天可汗和万邦来朝。

5.怛罗斯之战

简介: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中亚诸国联军在怛罗斯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战场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北。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征讨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掳走石国国王及其部众,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唐玄宗,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但是最终失败的战争,不过战争结束后对双方实控区影响不大。

性质:两大帝国的碰撞

影响:怛罗斯之战和此后的安史之乱导致中亚倒向阿拉伯帝国,中亚和西域开始了伊斯兰化进程;其次是造纸术的西传,因为唐朝很多造纸工匠被俘虏,导致造纸术开始在中亚,西方传播开来。

6.安史之乱和睢阳之战

简介:唐朝河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发动的对抗中央的战争,是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后军队成为私军的结果;睢阳之战也叫睢阳保卫战,张巡领导七千的士兵坚守睢阳,抵挡了安庆绪(安禄山儿子)派出的十七万大军,守了十个月,前后四百战,杀敌12万,为唐朝反攻争取了时间(争取了时间来从江南收取大量的赋税支撑战争和郭子仪夺回二京再造大唐奠定基础)

性质:内乱

影响:安史之乱使得大唐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大唐由盛转衰,而睢阳之战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

更多文章

  • 秦汉时期六大战役,为千余年中国封建军事制度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昆阳之战,北击匈奴,巨鹿之战,垓下之战,河南之战

    长达400余年的秦汉两朝,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不仅仅因为出现过秦皇汉武这样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也因为这期间全面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在士兵成分、军队构成及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军事历史经验,为其后1000余年中国封建军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北击匈奴南击百越简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

  • 夏商周时期的五大战役,以下犯上、抵御外敌、兼并之战均由此开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鸣条之战,妇好抵抗雅利安人之战,牧野之战,开拓

    夏商周时期是华夏文明由萌生到渐趋成熟的一个过程,他们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起各自的政治霸权,形成中国文化早期凝聚与融合的核心,与之相伴随的是创造出了灿烂的军事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军事理论、军事思想与军事制度。夏朝的军队以“众”(即平民)为基础,以奴隶主贵族为核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

  • 清朝的名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武将,为冷兵器时代画上一个句号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冷兵器时代,多铎,阿济格,豪格,阿敏,济尔哈朗,岳

    到了明末清初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战斗已经发生了改变,火器逐步进入到战争当中,甚至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那种单凭武将强悍的战力值就能改变战争走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在这种时代变革的交替间,清朝的武将们展现了最后的辉煌。1.多铎爱新觉罗·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

  • 明朝初年的武将战力值到底如何,他们能否与唐初的名将相比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朱文正,邓愈,冯国胜,傅友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朝代,明朝的大将数量也是仅次于唐朝,而明朝初年又是明朝大将最多的时期,那明初的这些大将武力值到底如何,他们是否能与大唐初年的名将相比?1.徐达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初年名将。关键词:大败陈友谅,灭张士诚,北伐灭元朝,定西之战败王保保,明

  • 大蒙古国的名将有哪些,他们打下了2725万平方公里土地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拔都,旭烈兀,兀良合台,怯的不花,刘黑马,史天泽

    如果说大蒙古国第一将领们为蒙古帝国打下了坚持基础,那么大蒙古国的继任者们就是最好的收获者,而这一切的过程体现在蒙古三次西征上。第一次西征是铁木真组织的并亲自带队,灭了西辽以及中亚的花剌子模国,但是西夏和金国依旧还在(铁木真死后分别由拖雷和窝阔台灭掉)。第二次西征是窝阔台组织的,但是命令术赤的儿子拔都

  • 盘点元朝时期的名将有哪些,看看他们如何顶起大元朝。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弘范,张禧,解诚,董文炳,綦公直,陈友定,王保保

    元朝建号以后,大蒙古国之名在汉文文书中不再使用,忽必烈作为皇帝并没有改变宋朝的制度,而且还保留了宋朝大部分官员,力求能到的他们的效忠。而忽必烈推行的“行汉法”主张,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元朝,结果导致四大汗国先后脱离独立,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朝

  • 明朝中期名将有哪些,他们战绩虽不耀眼,但其战力值不输于汉唐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张辅,于谦,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马芳,李成梁

    明朝的军队拥有着强大的机动性,这种机动性使明军在与元朝的战争中占有极大的优势,最终把蒙古人赶出中原大地,但是蒙古人并没有在与明军的战争中伤及根本,主客异位的情况下,开始对明北境进行着不断的骚扰。除了蒙古对明北境的骚扰之外,还有着源于外国侵略者对于西南边境、东南沿海一带的骚扰。而在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

  • 明朝末年名将有哪些,他们凭借自己的战力值,留下浓重的一笔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如松,孙承宗,袁崇焕,满桂,卢象升,孙传庭,李定

    明朝末年,朝政腐朽,外部侵略频繁,内部农民起义不断。但是中华民族的韧性却自发而生,一批非常优秀的名将不断涌现,虽然他们最终未能力挽狂澜,但他们却凭自己的才能,在史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1.李如松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人,明朝中后期名将,辽东总兵官李成梁的长子。关键词:平

  • 大蒙古国第一代名将有哪些,他们到底有多强,能为后世奠定如此根基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术赤,察合台,拖雷,哲别,速

    蒙古的崛起完成了东北亚地区的统一,也是亚洲历史上最为强大的一次统一,其影响范围延伸到了东欧。而从蒙古帝国分出来的元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四次大一统。完整的蒙元帝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时期、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帝国时期以及退出中原后的北元蒙古国时期。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那叱咤欧亚蒙古帝国的第

  • 金国的武将有哪些?从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到被团灭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完颜娄室,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完颜宗弼,完颜银术

    女真族又称女直,其族人以满族为主,起源于距今三千多年的肃慎,到了汉朝称为挹娄,在南北朝时期又被称为勿吉,到了隋唐时则改名为黑水靺鞨。直到辽国时期,才被世人称为“女真”。在女真崛起的日子里,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为了反抗辽国的压迫,带着3700名族人杀出了长白山,最终打赢了辽国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