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过程中,赵匡胤为使宋朝能长治久安,不致成为五代以后的第六个短命朝代,于是在北宋建国之初便大力实施“强干弱枝”政策。如在州以上置路,各路均设帅、漕、宪、仓四官分掌地方之军民、财政、刑法、粮食,直接向中央负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虽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权力,使宋朝国祚延长,但却造成两宋的积贫积弱,使财政拮据、地方凋敝、外患深重。终两宋之世,这种局面一直没有大改变。
1.团柏谷大战
简介:石敬瑭在被后唐围困的时候,以称臣称儿和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请求契丹进行帮助,辽耶律德光亲率5万契丹铁骑攻入中原,在团柏谷大破11万后唐军队,斩杀万余人,随后一路南下进攻后唐国都洛阳,后唐灭亡。
性质:灭国之战
影响:后唐灭亡,后晋建立,但是最恶劣的影响是石敬瑭此战后向契丹称臣称儿,丢尽了颜面,而且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燕是北京云是大同),导致北方无险可守,导致整个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始终是被动挨打的局面,而两宋也都最终亡于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到朱元璋时期燕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汉族的手里。
2.高平之战
简介: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北汉乘着后周皇帝新丧时机,向契丹“称侄”请求帮助,双方在高平大战,以后周大胜告终。
性质:反入侵之战
影响:极大的鼓舞了中原王朝的士气,暂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后周此后南征北越,并收复了很多地方,但是在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柴荣病死。而赵匡胤因为在高平之战中的出色表现,逐渐成为后周的高级将领,为以后的陈桥兵变奠定基础。
3.宋灭北汉之战
简介:宋太宗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率崔彦进等军围攻太原(北汉国都),北汉国主刘继元急遣使赴辽国求援。辽派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援救北汉,但是被宋军打败,损五员大将和万余士兵,后辽又派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援军支援,宋军暂退。在扫荡完周边地区后,赵光义亲率10万大军再次攻来,并大获全胜,北汉灭亡。
性质:统一之战
影响:结束了自安史之乱后长达两百年的藩镇割据局面,结束了自从黄巢起义后一百年的分裂历史,再次统一华夏大地(其实北宋严格来看都不能算大一统王朝,因为燕云十六州还在辽手里,河套,河西等都不在北宋统治下)。
4.高粱河之战
简介:宋太宗赵光义为夺回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区),在灭亡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骑增援。辽军反击,宋军三面受敌,顿时大乱,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宋太宗乘驴车逃走。
性质:统一之战
影响:结束了宋朝统一的步伐,北宋从攻势转为守势,并且在军事上总体开始处于劣势。
5.澶州之战
简介:辽圣宗耶律隆绪及太后萧绰亲率大军南下,兵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宋廷震动。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亲征,双方隔河对峙。辽军主将萧挞凛出营,被宋军伏弩射伤致死,辽军士气受挫,南北议和。最终双方以签订了澶渊之盟告终,澶渊之盟主要内容是北宋和辽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给辽一定30万两岁币。
性质:反入侵之战
影响:签订的澶渊之盟虽然不太光彩(战争没有输,但要赔钱),结束了中原从唐末开始的百年动乱,为北宋赢得了120年的和平。
6.宋金灭辽之战
简介:金崛起后,宋辽通过跨越渤海进行联盟,约定一起进攻辽北方的中京(内蒙古赤峰),宋进攻辽南京(北京),进攻成功后,北宋将给辽的岁币给金,宋得到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史称海上之盟(宋发起的),最终双方联手灭了辽,但是金在完成了进攻中京的目标后,宋却没有攻下燕京,最终还是金帮助下才攻下燕京,但是金人早把该城的金帛、民户席卷而去,北宋用巨大代价换得只是空城
性质:联合作战,与虎谋皮
影响:宋金灭辽之战虽然让北宋短暂获得燕云十六州,但是宋金之间少了辽的屏障,尤其是在这一战中暴露了宋军事实力外强中干的事实,为以后靖康之耻埋下伏笔。
7.开封保卫战
简介:金两次南下进攻北宋汴京开封,第二次攻破开封,俘虏徽钦二宗,导致北宋灭亡。后来宗泽光复了开封,毕竟力主赵构回开封,但随着杜充接替宗泽担任东京留守,东京很快再次失守。此后,宋、金在黄河、长江内外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性质:保卫之战
影响:导致北宋灭亡,华夏大地又重新回到南北分裂的局面,给汉人心头留下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同时南宋的建立也使得中国的经济中心由此开始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