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五代十国至北宋时期的七大战役,皆是为华夏再一次大一统而努力

五代十国至北宋时期的七大战役,皆是为华夏再一次大一统而努力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605 更新时间:2024/1/23 9:37:00

在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过程中,赵匡胤为使宋朝能长治久安,不致成为五代以后的第六个短命朝代,于是在北宋建国之初便大力实施“强干弱枝”政策。如在州以上置路,各路均设帅、漕、宪、仓四官分掌地方之军民、财政、刑法、粮食,直接向中央负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虽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权力,使宋朝国祚延长,但却造成两宋的积贫积弱,使财政拮据、地方凋敝、外患深重。终两宋之世,这种局面一直没有大改变。

1.团柏谷大战

简介:石敬瑭在被后唐围困的时候,以称臣称儿和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请求契丹进行帮助,辽耶律德光亲率5万契丹铁骑攻入中原,在团柏谷大破11万后唐军队,斩杀万余人,随后一路南下进攻后唐国都洛阳,后唐灭亡。

性质:灭国之战

影响:后唐灭亡,后晋建立,但是最恶劣的影响是石敬瑭此战后向契丹称臣称儿,丢尽了颜面,而且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燕是北京云是大同),导致北方无险可守,导致整个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始终是被动挨打的局面,而两宋也都最终亡于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到朱元璋时期燕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汉族的手里。

2.高平之战

简介: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北汉乘着后周皇帝新丧时机,向契丹“称侄”请求帮助,双方在高平大战,以后周大胜告终。

性质:反入侵之战

影响:极大的鼓舞了中原王朝的士气,暂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后周此后南征北越,并收复了很多地方,但是在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柴荣病死。而赵匡胤因为在高平之战中的出色表现,逐渐成为后周的高级将领,为以后的陈桥兵变奠定基础。

3.宋灭北汉之战

简介:宋太宗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率崔彦进等军围攻太原(北汉国都),北汉国主刘继元急遣使赴辽国求援。辽派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援救北汉,但是被宋军打败,损五员大将和万余士兵,后辽又派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援军支援,宋军暂退。在扫荡完周边地区后,赵光义亲率10万大军再次攻来,并大获全胜,北汉灭亡。

性质:统一之战

影响:结束了自安史之乱后长达两百年的藩镇割据局面,结束了自从黄巢起义后一百年的分裂历史,再次统一华夏大地(其实北宋严格来看都不能算大一统王朝,因为燕云十六州还在辽手里,河套,河西等都不在北宋统治下)。

4.高粱河之战

简介:宋太宗赵光义为夺回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区),在灭亡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骑增援。辽军反击,宋军三面受敌,顿时大乱,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宋太宗乘驴车逃走。

性质:统一之战

影响:结束了宋朝统一的步伐,北宋从攻势转为守势,并且在军事上总体开始处于劣势。

5.澶州之战

简介:辽圣宗耶律隆绪及太后萧绰亲率大军南下,兵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宋廷震动。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亲征,双方隔河对峙。辽军主将萧挞凛出营,被宋军伏弩射伤致死,辽军士气受挫,南北议和。最终双方以签订了澶渊之盟告终,澶渊之盟主要内容是北宋和辽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给辽一定30万两岁币。

性质:反入侵之战

影响:签订的澶渊之盟虽然不太光彩(战争没有输,但要赔钱),结束了中原从唐末开始的百年动乱,为北宋赢得了120年的和平。

6.宋金灭辽之战

简介:金崛起后,宋辽通过跨越渤海进行联盟,约定一起进攻辽北方的中京(内蒙古赤峰),宋进攻辽南京(北京),进攻成功后,北宋将给辽的岁币给金,宋得到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史称海上之盟(宋发起的),最终双方联手灭了辽,但是金在完成了进攻中京的目标后,宋却没有攻下燕京,最终还是金帮助下才攻下燕京,但是金人早把该城的金帛、民户席卷而去,北宋用巨大代价换得只是空城

性质:联合作战,与虎谋皮

影响:宋金灭辽之战虽然让北宋短暂获得燕云十六州,但是宋金之间少了辽的屏障,尤其是在这一战中暴露了宋军事实力外强中干的事实,为以后靖康之耻埋下伏笔。

7.开封保卫战

简介:金两次南下进攻北宋汴京开封,第二次攻破开封,俘虏徽钦二宗,导致北宋灭亡。后来宗泽光复了开封,毕竟力主赵构回开封,但随着杜充接替宗泽担任东京留守,东京很快再次失守。此后,宋、金在黄河、长江内外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性质:保卫之战

影响:导致北宋灭亡,华夏大地又重新回到南北分裂的局面,给汉人心头留下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同时南宋的建立也使得中国的经济中心由此开始南移。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誉,不是杀敌多或者战力高就能得到的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将最高荣誉,武安君,冠军侯,忠武,封狼居胥,勒石

    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古代战力高的大将有很多,甚至创造出了许多军事奇迹,或开疆拓土,或保家卫国,这些人功成名就后都得到了许多封赏,但如果问起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也许可能就是至高荣誉。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古代武将的荣誉有哪些。一.最高封号1.武安君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最早出自

  • 隋唐时期的六大战役,见证了帝国的潮起潮落,决定了华夏文明进程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隋灭陈之战,三征高句丽,唐灭高句丽之战,怛罗斯

    府兵是一种职业兵,不列于州县户籍。隋唐沿用旧制,但又有所改革。所有兵员落籍州县,编为民户,从事农业生产,保留军籍,接受训练,是一种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充当府兵的人,20岁起服役,60岁后免役,平日务农,战时征发。出征打仗一旦立功便可授以勋官,并按勋官的高低加授田地,还可以荫子入仕,免除杂役。但

  • 秦汉时期六大战役,为千余年中国封建军事制度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昆阳之战,北击匈奴,巨鹿之战,垓下之战,河南之战

    长达400余年的秦汉两朝,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不仅仅因为出现过秦皇汉武这样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也因为这期间全面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在士兵成分、军队构成及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军事历史经验,为其后1000余年中国封建军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北击匈奴南击百越简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

  • 夏商周时期的五大战役,以下犯上、抵御外敌、兼并之战均由此开始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鸣条之战,妇好抵抗雅利安人之战,牧野之战,开拓

    夏商周时期是华夏文明由萌生到渐趋成熟的一个过程,他们先后在中原地区建立起各自的政治霸权,形成中国文化早期凝聚与融合的核心,与之相伴随的是创造出了灿烂的军事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军事理论、军事思想与军事制度。夏朝的军队以“众”(即平民)为基础,以奴隶主贵族为核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

  • 清朝的名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武将,为冷兵器时代画上一个句号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冷兵器时代,多铎,阿济格,豪格,阿敏,济尔哈朗,岳

    到了明末清初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战斗已经发生了改变,火器逐步进入到战争当中,甚至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那种单凭武将强悍的战力值就能改变战争走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在这种时代变革的交替间,清朝的武将们展现了最后的辉煌。1.多铎爱新觉罗·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

  • 明朝初年的武将战力值到底如何,他们能否与唐初的名将相比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朱文正,邓愈,冯国胜,傅友德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朝代,明朝的大将数量也是仅次于唐朝,而明朝初年又是明朝大将最多的时期,那明初的这些大将武力值到底如何,他们是否能与大唐初年的名将相比?1.徐达徐达,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初年名将。关键词:大败陈友谅,灭张士诚,北伐灭元朝,定西之战败王保保,明

  • 大蒙古国的名将有哪些,他们打下了2725万平方公里土地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拔都,旭烈兀,兀良合台,怯的不花,刘黑马,史天泽

    如果说大蒙古国第一将领们为蒙古帝国打下了坚持基础,那么大蒙古国的继任者们就是最好的收获者,而这一切的过程体现在蒙古三次西征上。第一次西征是铁木真组织的并亲自带队,灭了西辽以及中亚的花剌子模国,但是西夏和金国依旧还在(铁木真死后分别由拖雷和窝阔台灭掉)。第二次西征是窝阔台组织的,但是命令术赤的儿子拔都

  • 盘点元朝时期的名将有哪些,看看他们如何顶起大元朝。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弘范,张禧,解诚,董文炳,綦公直,陈友定,王保保

    元朝建号以后,大蒙古国之名在汉文文书中不再使用,忽必烈作为皇帝并没有改变宋朝的制度,而且还保留了宋朝大部分官员,力求能到的他们的效忠。而忽必烈推行的“行汉法”主张,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元朝,结果导致四大汗国先后脱离独立,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朝

  • 明朝中期名将有哪些,他们战绩虽不耀眼,但其战力值不输于汉唐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张辅,于谦,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马芳,李成梁

    明朝的军队拥有着强大的机动性,这种机动性使明军在与元朝的战争中占有极大的优势,最终把蒙古人赶出中原大地,但是蒙古人并没有在与明军的战争中伤及根本,主客异位的情况下,开始对明北境进行着不断的骚扰。除了蒙古对明北境的骚扰之外,还有着源于外国侵略者对于西南边境、东南沿海一带的骚扰。而在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

  • 明朝末年名将有哪些,他们凭借自己的战力值,留下浓重的一笔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如松,孙承宗,袁崇焕,满桂,卢象升,孙传庭,李定

    明朝末年,朝政腐朽,外部侵略频繁,内部农民起义不断。但是中华民族的韧性却自发而生,一批非常优秀的名将不断涌现,虽然他们最终未能力挽狂澜,但他们却凭自己的才能,在史书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1.李如松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省铁岭市)人,明朝中后期名将,辽东总兵官李成梁的长子。关键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