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朝鲜战争就爆发了,战火波及到了我东北地区。为了保证我国领土安全,中央正式拍板决定跨过鸭绿江,出兵援助朝鲜。
在刚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后的我国,在行军打仗这一块,可以说是从不缺乏能征善战之将。
毕竟这些战将都是从战火岁月中成长起来的将领。他们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时期,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洗礼早已经是身经百战。
那么,在当时我国除了彭老总以外,在开国将帅中还有哪些人,有资格挂帅出征?首先毛主席就将目光落在林彪、粟裕、彭德怀这三人身上。
其一,就指挥能力来讲,林、粟、彭三人都有极其高超的指挥才能,有这样一句古话,“顺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绝境看彭德怀。”
就比如粟裕将军就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指挥家。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组织和指挥许多大规模作战,拥有丰富的大兵团作战经验。
在指挥方面粟裕在开国将帅中那算是佼佼者,就凭著名的淮海战役,他就有资格担任志愿军司令员。
据说,当时在志愿军司令员人选上,粟裕是毛主席第一个想到的统帅。但很可惜,当时他的身体情况并不是很好,无法挂帅出征。
林彪的军事才能,在解放战争中已经充分证明,解放军中唯一指挥过百万大军作战的将军。
加上东北本来就是林彪的大本营,整个东北野战军就是林彪一手带起来的,林彪担任东北边防军统帅,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可是,林彪却是最先被排除的人选。
首先,林彪由于战争受伤带来的后遗症,导致他怕光怕风怕大声,就连睡觉都难,更别说上战场了。
而且他认为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大仗。特别是我们还没有同美军较量过,要持慎重的态度,一向谨慎的林彪也认为,为了一个几百万人的国家,把5亿人拉入战争,实在是不值得。
至于朱德老总,他长期在中央做战略规划和决策,已经很长时间不在一线战场直接指挥战斗,而且年龄有些偏大了,恐怕身体难以承担激烈的战事。
叶剑英一直充当总参谋长职务鲜有带领大军独挡一面,而且他和贺龙以及聂荣臻也都没有参加过大兵团正面决战的经验。
刘伯承是我军军事能力数一数二的人,公认的军事专家,是标准的军校毕业生。
刘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贡献颇大,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三路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大西南,还有淮海战役的胜利,都是大兵团作战经验。
不过一开始就没有把刘帅列入志愿军司令的名单里,原因就是刘帅身体比较差,很难去适应朝鲜的寒冷地区作战。更重要是刘帅在革命期间一只眼睛被子弹打中了,此后一直处于半失明状态,非常不利上一线战场。
徐帅徐向前,他参加革命很早,游击战经验丰富,擅长运动战,灵活机动,号称常胜将军。如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都是徐帅的杰作。
而且,徐帅打仗的特点就是善于以少胜多,以最少的伤亡取最大的胜利。
因此他上朝鲜战场同样是优选。但在解放后期,大部分时候都在养病,抗美援朝爆发前期,徐帅依旧在医院休养,虽然军事能力突出,但身体抱恙远赴朝鲜指挥作战还是显得太过艰难了。
陈毅确实是个军事人才,可是他更是一个治理国家的高手,搞经济建设没有人比他更合适。因为这个原因,组织认为上海这样重要的城市,搞经济建设是离不开陈帅的。
于是主席便想到了“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彭德怀,首先彭老总赞成出兵朝鲜,并有一套自己能打赢的看法,和毛主席所见略同,他坚决地说道:“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就这样,彭德怀最终成为了志愿军总司令,在抗美援朝战役中书写了他的传奇,逼迫美国签订了和平条约,把占线重新推到了三八线附近,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已经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扬眉吐气之战,也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这一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打出了志愿军的军威,一举奠定了新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军事强国地位,彻底打破了旧中国落后挨打的刻板印象。
当然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和平的国度,日子过得平安喜乐,都是前辈用鲜血成就的,在这里,让我们向这些伟大的战士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