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何古代中国打仗靠战术,外国却靠正面硬刚?其实道理很简单

为何古代中国打仗靠战术,外国却靠正面硬刚?其实道理很简单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280 更新时间:2024/1/9 0:25:15

不知道大家再观看一些历史纪录片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现象,古代中国的战争,两军对垒,拼的更多的是主帅的智慧以及军队的执行能力。反观国外尤其是欧洲,他们对个人战力的要求极高,更擅长正面直接对决。

一边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另一边则是双方互相冲锋,残肢断首满天飞。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复杂,中外的历史文化、武器装备、军事思想等等多方面的差异造就了这样的一个情况。

中国古代军队以将领为核心

首先是传统文化观念的差异。中国古代流传的兵书数不胜数,《孙膑兵法》、《太公兵法》、《孟德新书》、《孙子兵法》等等,并且在中国古代的军队是以一名将领为核心的。

在对于一名将军是否合格的评判上,我国自古便有这样的说法,文韬武略皆备,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为上将军。

所以在中国古代,你要想领兵,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在中国古代想成为一名统兵的将军,需要做什么呢?

首先你需要得到一部兵法,这部兵法可以是你祖传的,也可以是你捡的,当然也可以是白胡子老爷爷送的。

正如有着一手开创大汉四百年基业美誉的张良,他的军事谋略被视为汉代第一人,而他的成功也正是因为得到了一位白发老人所赠的《太公兵法》,还留下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张良拾履。

有了一部兵书,接下来便是潜心学习,只待有朝一日乘风而起,但这一步也是淘汰率最高的一步,反正到最后剩下的都是有着开万世之太平才能的大将。

这时的你已经领略了兵书的核心大义,只待有缘的明君将你收入麾下,自此你便可以统领一军,从此南征北战,为君主立下不世之功。

看到这里,大家估计也明白了,在古代,作为正儿八经的领兵之将的门槛是极高的,兵书是必须要学的,文韬武略是必须得具备的。

所以在中国古代,两军交战,更类似于双方将领之间的互相炫技,你有你的暗度陈仓,我有我的声东击西,你一个鱼鳞阵,我一个锋矢阵。两军交战拼的是主将的兵略。

这时有人会问,那普通士兵呢?这时的普通士兵当好工具人就行了,这也是为何古人常说,令行禁止,方为虎狼之师,只要你按照将领的指示,走到你该走的地方,做你该做的事,那你就是一个很好的士兵。

但对于国外而言,并不是这样的。

西方古代军队以独立个体为主

就拿曾经雄踞欧亚非的古罗马帝国来说,而大名鼎鼎的罗马军团最引以为傲的阵法则是三列队法,但他们这个阵法也是一招鲜吃遍天,从罗马帝国的兴盛到衰落,这个阵法贯穿始终。

这个阵法具体就是将士兵分为三类,枪兵、主力兵、后备兵,枪兵顾名思义持长枪列于阵型的最前列,主力兵则有成年人组成居中,而后备兵则有经验丰富且装备精良的老兵组成。而其余的诸如骑兵弓箭手等等则组成小分队游离于阵中协助作战。

这样的一个阵法对于个人的战力要求极高,每一个个体的水平都直接影响着整个战阵的战斗力。

比如公元前73年爆发的斯巴达克大起义,最初起义只有70余名斯巴达克奴隶,但就是这70多名奴隶,硬生生从古罗马首都杀了出去,因为这70多名奴隶是罗马角斗场资深角斗士,他们拥有常人难以比拟的强大体魄。

这七十多名奴隶以三列队法组成罗马战阵,在数千人的围追堵截中杀了出去。

虽然最后起义被镇压了,但古罗马战阵的威力可见一斑。

同时这样的阵法也不需要将领使用过多的兵法什么的,直接以不变应万变,一路横推过去。古罗马还真是这样做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

除了文化观念的不同以外,还有便是中外双方古代兵器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武器设计制造理念更为高超

中国自古就异常重视军事装备的开发,从秦汉时期便中央机构里便设置有少府一职掌管兵器冶炼,自隋唐以后更是专设军器监,掌管铠甲、箭矢、兵器的制造工作。

多种多样的兵器使得中国古代的战争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不同的兵器搭配不同的兵器也演变出了独特的阵法。

在唐朝时期,便出现了陌刀这一兵器,并演变出了专供陌刀手使用的阵法,当时有书记载,百余陌刀手结阵,可破千余重骑。这就是先进武器装备的力量。

但要论把战法开发到极致,甚至开发出专门的武器的人,还得是大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在组建戚家军时,为了更好的剿灭倭寇,不仅开创了独特的鸳鸯战法,还为这个战法设计制造了多种武器,这其中不仅有锋利度惊人的戚氏军刀,还有专为鸳鸯阵法设计的狼筅以及方便快捷的虎蹲炮。

戚家军也真是靠着这些独特的武器以及独特的的阵法将倭寇打的落荒而逃。

中国古代的武器装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战法的多种多样发展。

西方古代的武器装备较为劣质

对于西方而言,就拿西方中世纪来说吧,中世纪本就比较混乱,再加上各种地主爵位多如牛毛,中央政府难以完成集权。

所以武器装备大多都为各个地主或者领主自己制作,富裕一点的地主所准备的武器可能会好一点,但更多的士兵使用的是较为劣质的装备,甚至是连铠甲都配不齐全。

西方古代的武器依旧是那几样,矛、盾、剑、刀,最主要的还是剑和矛,但是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武器的质量也都有好有坏,但是有就不错了,更别提根据武器来设计战法了。

好的装备几乎都配备在了地主和贵族身上,这也导致了在西方古代发生战争时,主要的作战力量地主贵族骑士,决定战争走向的也是这样的一部分人。

对于中世纪的贵族骑士而言,一身重甲搭配重剑,这时用不着什么别的战术,直接莽就完了,对于骑士而言正面冲锋永远是最好的战术,成与败就看这一哆嗦。

中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的差异

在古代中国,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张疆土、保护国家利益和维护统治。军事行动通常与政治和国家利益紧密相连。

而在古代的西方,战争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争夺资源、荣誉和影响力,尤其是资源。

这是中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显著差异。

中国的古代军事思想强调以少胜多、以智取胜,注重谋略、计谋和间谍活动。

而西方古代的军事思想更加强调战斗力、勇气和战斗技巧。

同时中西方古代的军事组织也有极大的不同,在古代中国,军队直接隶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将领只有指挥的权力,军队的粮饷、装备由最高统治者提供。

而古代西方的军队则更多的是隶属于大地主和贵族,这一点在西方的中世纪体现的淋漓尽致,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可以发号施令,但军队的组建、掌控、以及各种军饷的发放,都在地主或者小领主手上,中央政府根本无权插手。

一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地主和贵族便带着他们的军队来参战,这样拼凑而成的联合军队,最好的战术也就只剩下一股脑冲锋了。

中西方军事思想的传承有极大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不管是《孙子兵法》还是《六韬》他们其实都是由理论家归纳总结最后传承下来的,像《孟德新书》这样由亲历者归纳总结的实践性的兵法非常多。

所以中国古代的名将大多都有一个学习兵法的过程,同时还会有一个实践转换的步骤。

反观西方古代他们的军事思想,几乎都是由亲历者自己逐步实践得出来的军事思想,像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等等,但并没有具体成书。

这其实也导致西方古代许多本来先进的军事思想,如今却只能从一些史书中找到只言片语的零星记载。

其实这种传承方式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古代在战争上的一个差异。

结语

其实中西方古代都曾有过灿烂而辉煌的国家,不管是称雄百年古罗马帝国,还是王邦来朝的盛唐,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至于战争,东方的战争模式不一定适合西方,西方的也不一定适合东方。

两种截然不同的战争风格,是这几千年中不同的文化熏陶,而造就的不同风格,同样也是不同民族性格的完美体现。文|依蔓子谈

标签: 古代中国打仗战术

更多文章

  • 玉壁之战: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关陇雄风与敕勒飞歌的经典对决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玉壁之战

    公元546年10月的一天,西魏玉壁城(山西稷山西南);阴云密布,秋风萧瑟。城门口当先站着一个衣衫破烂,浑身血迹却又被绳捆索绑的年轻人。年轻人的旁边,是东魏的仓曹参军祖珽。在他们两人的身后,是一队满身戎装,手拿兵刃的东魏军士。只听祖珽高声向城上叫道:有请韦将军上城答话!不多时,一员大将出现在城楼的垛口

  • 史上第一恐怖的病毒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史上,第一,恐怖,的,病毒,是什么,埃博拉,埃,

    埃博拉是排名世界第一的恐怖病毒,致死率高达90%左右,它比艾滋病还要厉害百倍,它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束手无策,很多惊悚电影和悬疑小说都把它当成主角。它首先在非洲的扎伊尔猴子体内被发现,曾经令整个村庄的人都死亡。生物学家把它列为最高危险级别的病毒!1976年8月26日,刚果北部城镇的44岁教师马巴罗罗科

  • 1862年9月30日:德国首任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1862年,9月,30日,德国,首任,宰相,俾斯麦,实行,

    1862年9月30日(农历1862年闰8月7日),德国首任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19世纪中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结束封建城邦割据。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样实现统一呢?当时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一条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统一的

  • 1932年9月30日: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出生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1932年,9月,30日,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出生,

    1932年9月30日(农历1932年9月1日),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出生。石原慎太郎(1932年9月30日-),生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市须磨区,日本小说家、画家,同时也是日本著名右翼保守政治家,主张反对中国民族主义及美国帝国主义。毕业于一桥大学法学部,现任东京都知事(市长)。他是国际知名的反华和反美分子

  • 1960年10月1日:尼日利亚独立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1960年,10月,1日,尼日利亚,独立,1960年,10月

    1960年10月1日(农历1960年8月11日),尼日利亚独立。尼日利亚是非洲古老的国家之一,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它位于西非东南部,东邻喀麦隆,东北隔乍得湖与乍得相望,西接贝宁,北界尼日尔,南濒大西洋的几内亚湾,面积92.4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

  • 1966年9月30日:博茨瓦纳独立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1966年,9月,30日,博茨瓦纳,独立,1966年,9月,

    1966年9月30日(农历1966年8月16日),博茨瓦纳独立。公元13-14世纪,茨瓦纳人由北方迁居于此。19世纪初,英国人入侵。1836年,布尔人(南非荷兰人)占领。1885年,英国人取代布尔人,并将该地北部划为英保护地,南部为英属贝专纳。英属贝专纳于1910年并入南非联邦。北部保护地于1966

  • 1982年10月1日:科尔出任西德总理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1982年,10月,1日,科尔,出任,西德,总理,1982年

    1982年10月1日(农历1982年8月15日),科尔出任西德总理。赫尔穆特-科尔,1930年4月3日出生于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1947年加入基督教民主联盟。195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至1976年任莱茵兰--法尔茨州总理。1973年起担任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1982年10月1日社会民主党

  • 1962年的中印战争真相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1962,年的,中印,战争,真相,1962年,中国军队,在,

    1962年,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侵占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发起了自卫反击战争。印度军队长期没有战争的洗礼,再加上仍处于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最后印度军队大败亏输,从东西两线全面撤退。解放军开始攻入印度境内,这个印度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致使印度至今仍对那场规模不大的战争记忆犹新。一、印度举国震惊

  • 1941年9月29日:苏美英三国领导人举行莫斯科会议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1941年,9月,29日,苏美英,苏,美英,三国,领导人,

    1941年9月29日(农历1941年8月9日),苏美英三国领导人举行莫斯科会议。1941年9月29日-10月1日,以哈里曼为首的美国代表团、以比弗布鲁克为首的英国代表团和以莫洛托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在莫斯科举行三国部长级会议,讨论如何有效地援助苏联作战的问题。会议于10月1日签订对苏供应议定书,规定从

  • 卢旺达种族清洗事件怎么结束的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卢旺达,种族,清洗,事件,怎么,结束,的,1990年,

    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RPF)与胡图族政府军爆发内战。在周边国家的调停和压力下,1993年8月,卢旺达政府及爱国阵线在坦桑尼亚北部城市阿鲁沙签署旨在结束内战的和平协定。即将到来的和平令卢旺达政府高层中的极端势力感到恐惧,他们逐渐对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总统感到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