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如林则徐来指挥鸦片战争大清是否有战胜的可能

如林则徐来指挥鸦片战争大清是否有战胜的可能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477 更新时间:2023/12/16 3:57:16

公元前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战败,不得已与英国等在南京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这一场战役西方列强用船坚利炮打破了清廷的国门,为此身在北京的道光皇帝甚至去太庙哭了一场,就是不知道那个时候的皇帝是否意识到了鸦片战争的结束远远还不是结束。但是当时朝中已经有了一种声音,提到了林则徐。他们认为如果是林则徐来指挥鸦片战争,大清断然不会落到如此地步。那么历史真的存在这种可能吗?如果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林则徐没有被罢官,那么他真的可以力挽狂澜,大清真的有可能在鸦片战争中取胜吗?

一、林则徐政绩斐然但并不懂兵机,也不了解英国的实力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林则徐的历史地位和斐然的政绩。林则徐在任湖广总督期间,就在两湖地区大力禁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在上书中痛心疾首的写道“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此言可畏一针见血,道光皇帝也看出了鸦片的危害,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烟患最严重的广大地区禁烟。最终林则徐在虎门将收缴来的大批鸦片全部销毁,在这方面林则徐民族英雄的称谓是当之无愧的。

但是林则徐也有自己的缺点。林则徐和当时和很多官员一样,也不了解英国的具体实力,甚至连基本情况也不了解。林则徐曾经对洋人有过这样的描述“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可见当时林则徐也沉浸在天朝上邦的迷梦中。此外林则徐从中进士入朝为官就一直是文官,从来没有过指挥军队的经验,如果真的由林则徐指挥清军,结果应该也不会比那些将军们强多少。

此外,当时的整个官场已经十分的糜烂;而林则徐与他们格格不入,从政一直雷厉风行。广东的各级官员与那些鸦片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利益关系,林则徐的禁烟使他们断了很大一笔财路。林则徐在禁烟期间就发现这些人处处掣肘,命令下来的任务一直都是阴奉阳违,这样的官场在鸦片战争期间也很难做到政令统一。

二、清军远非昔日之力,装备与入关之时并没有多少进步

不得不说清军在入关之初,确实是一支虎狼之师。但是在经过了100多年的太平岁月之后,清军的战斗力已经严重下滑。从嘉庆时期的白莲教大起义中就可以看出清军早已不复入关时的英武。又过了30多年,清军的战斗力也就更低了。清军中的主力绿营兵中也有很多士兵吸食鸦片,甚至还有军官出售鸦片。至于当年的满洲八旗,现在已经成了纨绔子弟的代名词;骑兵没有马,水军不会水,连基本的操练也没有参加过。

在指挥层面,清军将领根本就不知道对手到底是什么水平,一直以为还是那些蛮夷小邦。英军舰队进入长江以后,一位清军将领竟然还异想天开,要仿效周瑜赤壁之战的战术,用火船去烧英国军舰,估计他完全是按照《三国演义》在打仗。另一位从福建前来增援的将领更是离谱,他为了能够使士兵能够与英军展开白刃格斗,还特意选拔了500名藤牌兵。最重要的是当时的清军装备相比100年前并没有多少进步,仍然使用着刀叉剑戟,最多配备一些已经过时的鸟铳。

三、英国早已把中国看透了,英军装备也远非清军可比

早在乾隆末年,英国就派出马嘎尔尼率团前来祝贺乾隆大皇帝的80圣寿,除了请求通商的要求以外,看清中国的虚实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到达中国的马嘎尔尼为看到的一切大吃一惊,原来为了展示清军的雄壮,乾隆皇帝命令沿途的清军加紧操练、穿戴整齐。不过,马嘎尔尼认为这些人远不是英军的对手。此外,在带来的礼品中,包括乾隆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只对那些各式各样的钟表感兴趣,而对英国最新的枪械和战舰模型不屑一顾。马嘎尔尼在对英国国王的报告中写道“只需要帝国几艘三桅战舰,就可以吹灰其整个海岸水师”。

从两军海上力量的对比来看,清朝水师最大的战舰排水量也没有超过400吨(想想大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的6000吨巨舰),最多只能安装11门火炮,而且这种战舰的数量还不多。而英军的战舰普遍都在1500吨以上,最小的战舰也能安装20门火炮,签订《南京条约》的那艘康华丽号竟能携带74门火炮。可见两军的差距有多大。陆军对比上,清军同样要被暴打。英军装备的步枪在射程、射速和精度上的具有极大的优势,作战效能是清军鸟铳的2倍以上。

通过以上的这些对比,其实可以很明显的发现,长久的禁海,闭关锁国政策只是自我欺骗,当时的大清已经不复大唐时万朝来贺的世界地位了。在鸦片战争时,即便林则徐没有被罢官,仅凭他一人之力是难以挽救秦王朝的命运的。而且清廷当时会出现这种声音,不过是觉得自己还有一战的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后太多了,才会在几年后再次遭遇一次鸦片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鸦片战争失败最大的原因其实是他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鸦片战争,清朝,道光皇帝,清朝名人战争

    时至今日,鸦片战争虽在中国是必修课,而在英国却没多少人知道,你说第一次中英战争对方就更惊讶了,什么?中国和英国还打过仗?就说这些。鸦片战争的失败与当权者道光皇帝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道光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托尔斯泰说:“当历史的海面风平浪静时作为统治者的行政长官乘着他那破旧的小船,用船篙

  • 甲午战前满清朝野曾鼓吹所谓东征 教训一下日本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甲午海战,清朝,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清王朝一直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长期存在的对日文化优势,蒙蔽了清王朝官僚、知识分子的眼睛,对于日本露出来的不轨野心,清朝朝野弥漫的是“好好教训一下日本”的声音。虽然当时一些人已经摸到了清王朝衰弱腐败的脉搏,但是几乎没有人预测到,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输得会如

  • 揭秘:甲午战争前李鸿章为何避战求和?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甲午海战,清朝,战争,李鸿章

    临战之际和战争之中,李鸿章和光绪皇帝是两个关联密切并可资比较的重要人物。李鸿章是清方参与决策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控军队的实力派要员;而光绪皇帝,正在“亲政”期间,是有一定“实权”的时候,在指挥战争、掌控全局方面也试图有所作为。战争正式打响的前夕,面对日方咄

  • 悲壮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战败官兵妻子集体殉夫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甲午海战,清朝,战争,甲午战争,北洋水师

    而每个妻子去世的日子都是两个月以后,全村投奔丁提督的男子牺牲两个月以后,消息才传到家乡,这些北洋海军下级官兵的妻子们,全部选择了同一条路:自杀殉节。女人,是甲午海战中一群看不见的牺牲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前后,北京城的夜晚在一片悲泣中变得更加阴冷。紫禁城两侧、被后人称为东城和西城,方圆50

  • 甲午战争赔了多少钱 甲午战争条约内容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甲午海战,清朝,战争,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也就是说,在这次反侵略的战争中,清政府的反抗力量被进一步消弱,而作为侵略国的日本,他们称霸亚洲的野心及侵略势焰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助长。至于甲午战争赔了多少钱这一问题,在甲午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的《马关条约》里有明确的体现。作为中国人的一大耻辱,《马关条约

  • 甲午海战着名将领丁汝昌为何自杀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甲午海战,清朝,战争,丁汝昌

    丁汝昌是清末汉族人,甲午海战着名将领。丁汝昌简介中提到他自幼家境贫苦,年少加入太平军,因太平军势头去,后又加入清军,被迫镇压太平军,随后被李鸿章提拔为北洋水军提督,与日军进行激烈的海战。丁汝昌做事诚恳,为人忠厚,李鸿章对他赞许颇多。后因朝中好多人向光绪进言称他无心指挥战争,光绪多次想罢免他的职位,多

  • 甲午战争的过程:清军节节败退战场全面溃败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甲午海战,清朝,战争,甲午战争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根据海军主力决战

  • 甲午战争起因:日本妄图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甲午海战,清朝,战争,甲午战争

    战争起因:日本妄图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

  • 百团大战的总指挥是谁?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抗日战争,百团大战,彭德怀

    百团大战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这场战役的涉猎范围很广。在这场战役之中,共计有着上百个团参与到这次战役之中,因此这场战役才会被叫做百团大战。彭德怀是这场战役的总指挥,在这场战争的作战过程之中,彭德怀是一直都在前线现场观察指挥,这不仅有鼓励战士的意思,也有现场观察,一边应对突发情况的职责。在这场战役之中,

  • 陆嘉昌随戴安澜入缅抗日:为上战场甘当“逃兵”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抗日战争,民国,陆嘉昌,戴安澜

    陆嘉昌,现在广州番禺和香港两地养老。94岁的他曾作为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参加抗日作战,如今醉心科学发明。上世纪四十年代,他曾先后跟随爱国将领戴安澜和孙立人抵抗日寇。虽已年过九旬,但他对军旅生涯的经历仍记忆犹新,常常喜欢话当年。年少气盛上战场1938年,19岁的陆嘉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黄埔军校广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