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详解白沙瓦之战经过

详解白沙瓦之战经过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511 更新时间:2024/2/23 7:36:29

在公元10世纪左右,在中亚地区的腹地,已经大面积的突厥化,突厥化的浪潮已经无法逆转。各处来源不同的族群纷纷都出于自己的原因归属到了新的阵营门下,并且加入到了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的大家庭当中。这些人也立刻替代衰落的拉伯波斯势力,对近在咫尺的北印度发起连续袭击。

突厥对东西方世界的扩散路线

尽管期间的波折从未间断,却还是逐步将征服成果不断南移。发生在1001年的白沙瓦之战,就是他们撬开北印度整体防线的关键性事件。

早期的阿拉伯人 就有从海上攻打北印度

早在公元7-8世纪间,最初的阿拉伯征服者就企图将帝国版图稳固在次大陆北部。尽管最初的军事行动往往只具备劫掠和惩戒性质,但还是让误打误撞的他们摸索出进入次大陆的两条主要路线。其一便是沿波斯湾北岸东行,通过流经信德地区的印度河去往上游。但因为需要穿越茫茫沙漠,不得不用额外的舰队来支撑后勤。加之印度河下游相对贫瘠,便让此类军事冒险很快就得不偿失。

更多阿拉伯征服者 选择从中亚南下印度河上游

第二种路线选择,就是以位于今日阿富汗的吐火罗斯坦为基地。通过开伯尔山口穿越兴都库什山脉,控制位于印度河上游的犍陀罗与旁遮普。尽管沿途的地理环境同样恶劣,所需花费的储备却相对较小,还能更快进入区域内农牧产出最丰富的地段。但正因如此,本地土著公的抵抗能力就更加坚挺,让入侵者屡屡遭遇后继乏力的现实困境。

连接兴都库什山南北的 开伯尔山口

所以,当代表波斯化复兴的阿巴斯王朝掌控帝国,对印度边区的扩行动就趋于迟缓。最早建立的西北信德省,开始在本地佛教王公的反扑中逐步萎缩,后来索性因内斗而发展为半独立藩属。接着是发生在呼罗珊、河中与吐火罗斯坦的一系列事变,让再临旁遮普七河流域的机会看似遥遥无期。直到以中亚地区的突厥化军阀势力兴起,穆斯林阵营才终于有机会将目光重新投印度。

在波斯化的阿巴斯王朝 北印度的穆斯林势力趋于后撤

当然,屡屡遭阿拉伯或波斯人打劫的北印度居民,也不会如木头般坐以待毙。尤其是那些处于贸易和军事冲突前沿的北方,更有相当的资本进行坚决对抗,从而能利用时间差完成重组。比如早期以喀布尔为都城的沙希亚王朝,就是让北方入侵者都十分忌惮的地头蛇势力。虽然王室可能就来更早南下的原始西突厥分支,却早已为统御印度化后裔而尊奉婆罗门信仰。继而依靠手里保留的较强武力,不断与企图南下的穆斯林新突厥较量。由于后者正忙于河中、呼罗珊等地的权力瓜分,自然对阿富汗山区的险情爱莫能助,让沙希亚人荣升为整个北印度的保护者。

反攻到兴都库什山以北的沙希亚王朝军队

到了公元962年,原萨曼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勒普特勤,因遭受苏丹的猜忌而被迫自立门户。他率领一批只忠于自己的突厥近卫军,迅速抢占吐火罗斯坦的加兹尼与坎大哈,成为紧挨着印度文化区的新兴穆斯林势力。等到前宗主的权力出现崩塌,又与新来的喀喇-回鹘瓜分了中亚地盘,成功霸占整个阿姆河以南地区。第二代统治者苏布克特勤,则向东驱逐了沙希亚印度人,将控制商路的喀布尔据为己有。但后者的军队也屡屡翻山来袭,使得兴都库什山南北的局势异常混乱。

突厥是伊斯兰在中亚等地扩散的第二波力量

于是,第三代统治者默罕默德-加兹尼,就把南下印度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他是靠内战胜利上位,不可避免的触怒到许多小集团利益,便需要用更多资源来收买人心。所以就公然向属下们宣布,自己每年都要去次大陆攻略一番,进而让大部分军事贵族都愿意团结在他周围。恰逢又有北方草原上的塞尔柱部落南下避难,成为增强王朝北部防御的缓冲力量,让加兹尼方面有充足人力和物力进行连续远征。

加兹尼帝国与沙希亚王朝的对峙

公元1001年,超过65000人的加兹尼军队开始南下。他们轻易通过无人看守的开博尔山口,直扑位于兴都库什山以南的交通重镇白沙瓦。队伍里的绝对核心,是苏丹本人亲自指挥的古拉姆近卫军骑兵。由于默罕默德大力推行波斯式的帝国行省制度,所以有充足财力来供养这些人马具装的突厥军事奴隶。但边境上的众多草场,也为帝国提供了许多保持游牧作风的部落武士。这让此次远征的骑马部队,达到了非常可观的15000人规模。同时,更多被统称为加齐的圣战志愿者,为苏丹贡献了足足50000个轻重步兵。其中不乏阿拉伯或波斯血统的军事殖民者后裔,更多则是散居在众阿富汗山头的部落附庸。

默罕默德-加兹尼的波斯式中央宫廷

由于对加兹尼势力的入侵早有准备,沙希亚的国王查亚帕拉也在白沙瓦部署重兵防御。他本人很快就从印度河畔的新都城赶来,并在更多援军抵达前拒绝出营交战。直到许多印度血统的本地王公也率领部署赶到,才放心大胆的在城墙外布下战阵。在他麾下,同样不乏弓马娴熟的12000名突厥裔骑手、人马具装的伊朗式重装武士,以及永远被寄予厚望的300头战象。相对较弱的30000步兵,基本全由低阶刹帝利领主提供,且都是依赖少量剑盾或长矛兵掩护的步行射手。但因为只是从属地位,所以战役的胜负始终取决于骑兵对决。

加兹尼军队的古拉姆近卫骑兵和战象

在印度人忙于集结部队时,默罕默德-加兹尼也抓紧时间让部众习惯南方气候。由于中亚的突厥军队向来重视扎营,大部分士兵都有较安全的休息环境,为即将开始的血战养精蓄锐。

沙希亚军队主力是早年南下的吐火罗和突厥后裔

当年11月27日,突厥人的苏丹决心在凛冬到来前决出胜负,至关重要的白沙瓦战役便就此拉开帷幕。由于双方都以精锐的重骑兵为核心,所以在布阵方面可能趋于类同。大量的轻骑兵首先被用于彼此骚扰,并尽最大努力阻碍对方的布阵落位。但加兹尼阵营的北方新贵,无疑比分散流落在犍陀罗的游牧后裔们更有实力。

加兹尼军队的军事科技 明显领先于北印度

此外,阿姆河以南的众多定居城邦,也长期处于东西方技术贸易路径的中转站位置,可以制造出优于旁遮普农垦区的铠甲、复合弓、箭头和其他武器。所以,古拉姆近卫们的全套装备也优于使用前代技术的高阶刹帝利武士。甚至在地方部队的交锋中,北印度人的轻便化倾向也不利于抗击草原来客。加之加兹尼军中的骑手数量本来就更多,自然能在中路和两翼的对抗中都保持优势。

大部分印度步兵 和他们的古典先辈没什么区别

查亚帕拉唯一的优势,来自步兵体量和发挥极不稳定的战象分队。但前者往往是装备寒酸的炮灰,经常连最基本的头盔护具都装备不起。后者又容易因大量点火的箭矢齐射而受惊,调头冲乱己方阵营的步骑兵序列。因此,当战线各头的骑兵同伴被加兹尼人逼退,这些辅助部队也就马上被对手分割包围。面对加齐圣战者们的步步紧逼,终于因伤亡巨大和体能耗尽而彻底崩溃。

本地的印度教与佛教势力 都遭到沉重打击

混乱中,查亚帕拉和随军前来的家属都被加兹尼方面抓获。入侵者则屠杀了5000-15000不等的印度士兵,让白沙瓦城直接放弃抵抗。大批生活在犍陀罗地区的印度教徒被掳为奴隶,他们脚下的家园也在战乱中惨遭重创。默罕默德却不准备立刻实施鲸吞占领,而是在公开游行的羞辱后,又允许对方花重金将国王赎回。

加兹尼的成功 让自己死后的墓地都位于印度

但无论如,印度次大陆的北方防御已经被突厥人成功击破。查亚帕拉在重获自由后就选择逊位,然后以非常传统的自焚仪式结束了生命。他的儿子随即迁都旁遮普的拉合尔城,却挡不住加兹尼日后的另外16次大规模入侵。最终,突厥人的铁蹄将逐步踏足至恒河流域,并将屡遭削弱的犍陀罗和旁遮普都占据下来。而这一切,都源自发生在白沙瓦的决定性战役。

标签: 历史战争

更多文章

  • 印度什么时候打到北京的?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战争

    说起中国和印度,身为邻邦国,自古以来就渊源深远,两个都是历史非常深远的国度,但同时也有着非常多的纠葛。而伴随着各自国度的历史进程,两国之间的关系更显得有些扑朔迷离。如今的很多印度人声称他们的先祖曾两次攻占过中国首都,历史专家也表示认可,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才会发现:曾经看似强悍的印度也不过是强权政

  • 克拉克计划是什么计划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战争

    朝鲜战争,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了,多少都能说出一二来。但是关于这场战争,很多人都会很质疑,那就是为何美军不进行两次侧后登录呢?像1950年仁川登陆一样,抄断志愿军的后路,从而再次上演大逆转。其实1952至1953年,美军一直试图实行这项计划。但由于志愿军防御得当,这项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胎死腹中了。一、

  • 苏联传奇狙击手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场人类的灾难,当年苏联为了抗击躲过纳粹分子的侵略,展现出了钢铁意志,与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苏德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规模最为庞大,交锋最为猛烈,伤亡最为严重的战争。为了驱逐外敌、保卫祖国和人民,在苏联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英雄的人物。看过电影

  • 罗赫里之战经过,象征着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战争

    8世纪,阿拉伯帝国已经进入到了盛世的结尾阶段,尽管无数次的击溃东罗马、突厥、波斯以及日耳曼等一系列强劲的对手,但是却很难再将自己的领土向外扩张。不仅难以逾越北方的高加索山脉,还在西方的比利牛斯山脉与东方的天山山脉遭遇挫败。但真正预示其军事巅峰结束的区域,却是很容易为后人所忽略的南亚次大陆。哪怕阿拉伯

  • 波兰国内军在敌后活跃多年,为何还会败给衰落的德军?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战争

    若要说去敌后游击战,相信大家不会很陌生了,多少都懂得一些。游击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景象。先不说中国战场和法国抵抗组织,南斯拉夫有铁托游击队,苏联也有大把大把的游击队,意大利的游击队干脆绞死了墨索里尼。可以说,敌后游击作战是反法西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之前说的那几个,也可以

  •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败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战争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的军力是朱元璋三倍之多,但最后却败给了朱元璋,这场经典战役也是被载入史册。很多人不理解陈友谅占据巨大优势,为何最后还输给了朱元璋,实际上陈友谅败北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战略上的失误。陈友谅如果拿出部分兵力牵制洪都,然后在派主力攻占应天,那朱元璋将会陷入被动,难以展开拳脚。可惜陈友谅把主

  • 一战结束法国政府为何允许法国女性嫁给华工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战争

    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相信大家不会很陌生了,这次战争就像是绞肉机,把资本主义的美梦绞的是稀碎稀碎的,同时也搅碎了当时各个参战国的元气和精力。就像是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吹起来的巨大气球,最后被一战这根针轻而易举的扎破。4年的战争,30多个国家,15亿人纷纷卷入其中,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政治、经济严重衰败

  • 二战欧洲最后一战,苏军追杀90万逃跑德军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战争

    二战,欧洲战场要比亚洲早一些结束,纳粹德国在5月初宣告灭亡,正式投降是在柏林战役之后。纳粹德国无力回天,大部分纳粹高层开始集体自杀,德军已经失去了指挥官,而国内也已经事无兵能够再战。1945年5月8日,在柏林城的残垣断壁之中,德军的最高统帅凯特尔向苏军投降。他在柏林郊区的“卡尔斯霍尔特&

  • 17世纪沙俄火枪兵为何要带个笨重的大斧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战争

    老电影《傲蕾一兰》相信不少人都看过了,尤其是老一辈的人,这些老电影对于历史的考究都是非常严谨和真实的。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沙俄士兵的服装、武器考究很严谨,这其中,俄国人用一种很独特的冷兵器,形状很类似中国人说的“斧头”。可以看出,在近代俄国的作品当中,这种大斧的武器是屡

  • 兰里岛之战鳄鱼真相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战争

    太平洋战争,在1942年中途岛之战的胜利之后,太平洋的战局便发生了180度旋转。1945年的1月到2月,以英国为主的盟军部队在缅甸与日本展开了最后和决战。英国皇家装甲兵团第146团与英国皇家海军第三突击队,准备拿下缅甸海域的兰里岛。兰里岛共有2300平方公里,属缅甸东部第一大岛。兰里岛靠近孟加拉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