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红衣大炮什么时候出现的?

红衣大炮什么时候出现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573 更新时间:2024/1/17 19:01:39

说起红衣大炮,其实指的就是17实际欧洲国家所制造的前装式滑膛炮,我国最初称之为“红夷大炮”,这个“夷”其实是指当时我国人对于外族的一种蔑称,当时将穿着红色军服的荷兰军队称之为“红夷”,这类火炮也就被称作“红夷大炮”了。

外来的利器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来到中国,他们所携带的早期大炮“佛郎机”,令当时的中国人大开眼界,称其为“自古兵器未有出其右者”。16世纪后期,欧洲的火器制造技术出现了巨大飞跃,火炮铸造有了较为精确的设计数据,而且火炮装上了炮耳,按数学理论计算发射弹药。因此,17世纪初荷兰人到来后,中国第一次接触世界先进水平的火器,荷兰人“所恃惟巨舟大炮,下置二丈巨铁炮,发之可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其威力令当时已被明朝军队普遍使用的“佛郎机”炮相形见绌。

“红衣大炮”进入明朝人的视野没多久,努尔哈赤在东北建立后金,起兵反明。1619年,四路明朝征讨大军在萨尔浒之战中一败涂地,令明廷朝野震惊。面对后金咄咄逼人的攻势,以精通西学的徐光为首的一些大臣认为,“可以克敌制胜者,唯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积极主张引进“红衣大炮”

尽管明军在与荷兰人的冲突中也缴获过“红衣大炮”,但数量很少。明朝引进“红衣大炮”的对象,是葡萄牙人。自从1557年起,葡萄牙人以“船遇风暴,货物被水浸湿,请求借地晾晒货物”为借口,获得在中国澳门的居留权。时间一长,明朝逐渐习惯了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存在。

葡萄牙人不仅每年交纳2万两银子的税金和500两地租银,对广东地方官行贿,还出兵帮助明政府镇压叛兵。另外,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军事工业也比较发达,为了防止西班牙、荷兰等殖民对手的侵夺,澳葡当局在澳门筑有大小9座炮台,还建有被远东的葡萄牙人称为“世界上最好的铸炮工厂”的卜加劳铸炮厂。该炮厂制造了大量各式大炮,使澳门成为远东最著名的铸炮基地,这也为中国引进“红衣大炮”提供了便利。

1621年,明朝从澳门购得26门“红衣大炮”,并很快调往东北对抗后金,在那里,“红衣大炮”开始了它的传奇!

战场扬威

1626年2月,努尔哈赤率麾下13万八旗劲旅猛攻宁远城,此时的宁远守将袁崇焕手下只有守军1万人。无论是双方既往的战绩还是兵力对比,这场战事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但袁崇焕却显得信心十足,因为他手中握有一张王牌,就是11门“红衣大炮”,胜负的天平就此改变。

当时,后金军队已经摸索出一套对付明军火器的战术,具体步骤为,第一批攻城部队使用牌车,就是一种覆盖着牛皮的巨大盾牌,后面跟着弓箭手掩护下的登城队,利用牌车抵抗住明军的首轮火器的攻击,攻城部队快速将云梯架上城头,不等明军第二次开火,攻城部队快速登上城墙城墙。

从辽阳到广宁,在辽东战场上,这套战术屡试不爽,但在宁远城下却遇到了“红衣大炮”。布置在宁远城头的11门“红衣大炮”“依次循环开炮,每一炮便可轰倒100多人,城外的后金军尸积如山。按照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的说法,“后金军不清楚这种新式火炮,蜂拥而至遭到红衣大炮的重创,登时他们就作鸟兽散”。宁远之战,努尔哈赤的不败威名被“红衣大炮”击得粉碎。

“红衣大炮”的巨大威力,令明朝喜出望外。“凭坚城用红衣大炮”也成为明军应对后金进攻的惯用方法。尝到甜头的明朝开始对“红衣大炮进行大量仿制,仅仅是徐光启在崇祯3年的2月至8月间,就仿制了“红衣大炮”400余门。至1644年明朝灭亡时,已造出各类“红衣大炮”上千门。

另一方面,吃到苦头的后金也意识到拥有“红衣大炮”的重要性。1631年,后金成功仿铸西洋大炮。皇太极将其定名为“天祐助威大将军”。后金随即组建了一个新的兵种——乌真超哈,即炮兵部队!由于后金统治者忌讳“夷”字,故将名称改成了“红衣大炮”,并沿用下去。同年8月,后金军队在大凌河之战中首次使用“红衣大炮”。在围攻明军坚固要塞于子章台时,6门“红衣大炮”“击坏台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台内明兵惶扰不能支,乃出降”,后金大获全胜。

后金“自此,凡遇行军,必携红衣大将军炮”,以骑射起家的后金军时竟有了“大炮百位不多,火药数十万犹少”的感慨。到了10年之后的明清松锦决战时,清军用数十门“红衣大炮”连续轰击锦州、塔山等要塞城堡。清军的炮火“直透坚城,如推朽物”,将城墙轰塌20余丈,步兵趁势从缺口杀入,塔山就此失陷。清军也逐渐采用了——先用重炮轰倒城墙,为骑兵、步兵冲锋开辟道路的战术,明朝守军对此手足无措,关外重镇相继失陷。

松锦之战后,明清“红衣大炮”的数量对比已经完全反转,山海关外的明军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还有十几门“红衣大炮”。反观清军,已拥有近百门“红衣大炮”,甚至很短时间就铸造出35门神威大将军炮。此炮以铜铸造,铁心铜体,前细后粗,长2.83米,重1950公斤,用药2.5公斤、铁子5公安装在四轮炮车上,堪称当时世界威力最大的火炮!

正因为“红衣大炮”在攻城略地中的巨大作用,清廷入主中原后,在北京设立炮厂、火药厂,由兵仗局统一管理。

“夷器制夷”

康熙即位后,战事频仍,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因此,清代对“红衣大炮”的生产也达到巅峰。康熙一朝就造炮900多门,工部下设的火药厂每年的生产量达25万余公斤。从康熙13年(1674)到28年(1689),光是比利时传教南怀仁就为清政府制造火炮566门,中国当时的火炮技术毫不逊色于西方!

17世纪中期以,沙皇俄国频频骚扰中国北疆,1685年,康熙帝出兵收复沙俄盘踞的雅克萨,在出征的清军队伍中,20门“红衣大炮“非常引人注目。这20门“红衣大炮”里,包括8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与12门“神威将军”炮。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是一种青铜铸造的大型长管攻城炮,是南怀仁在康熙15年(1676年)为清廷督造的第二批大炮,共52门,重达1000公斤,铁制炮弹重4公斤火药装药2公斤,大炮用炮车装运,而“神威将军”炮可谓是前者的“缩小版”,这种轻型长管攻城炮是在康熙20年(1681年)铸造的,重195公斤,铅弹重8两,火药装药8-9两。

当时俄军已在雅克萨苦心经营多年,建起一座欧式堡寨。堡寨为木制,有内外两层,内堡平面呈长方形,长约40米,宽约28米;外堡长约94米,宽约85米;城堡有上下两层射击孔。木墙还前有宽4米,深3米的壕沟。但在清军的两种“将军炮”面前,雅克萨的木制城墙和塔楼都被炸毁,炮击只进行了3天,城中的俄军就向清军乞降。曾经凭借火器的威力横扫整个西伯利亚的俄国人万万没想到,在雅克萨会遭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下场。

面对清军“红衣大炮”准确而猛烈的炮火,在史料里,俄国人不仅夸大其词地宣称清军拥有150门野战炮和50门攻城炮,甚至一度坚持认为,在清军操作这些“欧洲造大炮”的是一些换上了中国服装的“欧洲雇佣兵”。

必然的没落

尽管“红衣大炮”帮助大清帝国取得了赫赫武功,但在清朝统治者的内心深处,“骑射乃满洲之根本”的观念根深蒂固,就连虚心向传教士学习过西洋科技的康熙皇帝也曾经说过,“夫火器孰有多于吴三桂者乎?因其所行悖逆,即致灭亡。观此,则火器之不足恃可知矣”!雍正继位后更是强调,“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清代火炮的发展就此停滞。

而清廷与罗马教廷之间的“中西礼仪之争”,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播,也使得“闭关锁国的”中国断绝了吸取西方科技的唯一渠道。在欧洲国家经历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的同时,清朝的火炮制造技术仍然停留在明末清初的水平。

1792年,大英帝国马戛尔尼使华,在英国送给乾隆的礼物中,就有英国的舰炮模型,大清君臣对此毫不重视,乾隆将这些礼物封存。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当年英王送给乾隆的火炮,仍然堆积在那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面对船坚炮利的英军,火炮至关重要。但清廷拿得出手的2门“红衣大炮”,竟然还是康熙57年(1718年)的设计!清朝的军队,就是用这种祖父级的“红衣大炮来迎战在火炮理论、炮身铸造、炮膛精度、发射弹药、炮弹、射程、机动性等方面全面占优势的英军。焉能不败?至于英军使用了“开花弹”,令当时仍沿用实心球形弹的清军,对此“多骇为神奇,不知如何制造”。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后,中国再次开始引进仿制西洋先进火炮,古老的“红衣大炮”逐渐被清军淘汰。公元1908年,风雨飘摇的清廷进行了最后一次祭炮典仪,祭“红衣大炮”之神,颂其“钦天命而无私,助扬威武,有功国家”,为“红衣大炮”的历史,唱响了最后一曲挽歌......!

标签: 历史战争

更多文章

  • 法国龙骑兵是什么存在?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战争

    自古以来,骑兵是战争中一种重要的战斗力量,以人员马屁、武器装备、战术可以由"轻"到"重"分为许多类型,具体划分又在不同时代有所演变和差异。相信法国历史上拿破仑时代的龙骑兵应该是给不少军迷和历史爱好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讲解一下拿破仑时代的龙骑兵。龙骑兵起源于17世纪,其得名起源有许多

  • 罗马军团vs马其顿方阵,罗马军团凭什么吊打马其顿方阵?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战争

    在欧洲古代地中海沿岸地区出现了两种非常著名的方阵,第一就是马其顿方阵,第二就是罗马军团方阵。不太了解的朋友们可能会将其混淆一谈,但是这纯粹是两种文明的产物。不过这两者之间确实有着一些很相似的地方,但同时也拥有了很多根本性的不同。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到底孰优孰劣?马其顿方阵与罗马方阵都脱胎于古典的

  • 纳尼爱惨案是怎么回事?一起发生在立陶宛的“卡廷惨案”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战争

    说起波罗地沿海国家立陶宛,知道2017年的时候人口也没有超过300万,孤悬在几个野心极大的大国之间似乎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命运。在1941年6月25入波兰的卡廷惨案之后的一年一个月,立陶宛境内也发生了类似卡廷惨案的屠杀事件。不过这起屠杀事件并没有像卡廷惨案那么的集中,而是分布在了全国的各个地区,遇难人数

  • 奥尔沙会战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战争

    说道奥尔沙会战,这是在1514年9月立陶宛与波兰联合军在立陶宛大公奥斯特罗格斯基的指挥下率领着不到3万兵力的军队与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派出的数万罗斯军为了争夺基辅地区以及白俄罗斯的控制权而展架的一些列战斗。其战争的结局是立陶宛波兰联军大胜,莫斯科军主帅伊凡被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场战役的前前

  • 罗兰之歌是哪国的英雄史诗?解密龙塞斯瓦耶斯隘口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战争

    在公元8世纪后期,法兰克帝国的实力在查理曼大帝的治理下是蒸蒸日上,越来越强大。由于握有西欧地区的大部分优质耕地,又屡屡在外战中获得胜利,终于靠俘获罗马教廷的芳心而荣升为帝国。但在边境的许多边区,他们的实际统治并不稳固,被迫容忍许多有二心的潜伏者。中世纪手抄本上的《罗兰之歌》插图这些潜藏的矛盾,最终在

  • 刀儿匠是怎么阉割的?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战争

    说起刀儿匠,这是清朝时期官方阉割处。清朝时期的刀儿匠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阉割犯人的,叫“阉流刽役”属于刑部,一类是阉割太监的,叫“阉役”,属于内务府。清代规定,内务府“阉役”同时有四名,这些是“官”的

  • 苏联是如何在阿富汗陷入泥沼的?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战争

    阿富汗境内的地形崎岖凶险,再加上阿富汗本身复杂的社会结构,使得阿富汗一次又一次的陷入到了恶性循环当中。正是因为如此,也就不难明白争执鼎盛时期的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赤色帝国苏联会在这里折戟沉沙,而且这次苏阿战争的溃退也让苏联从次走上了自己的毁灭之路,苏联在这里的溃败可以说完全复制了之前所有在帝国坟场里消亡

  • 二战德国STG44突击步枪为何会出现在如今的叙利亚战争中?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战争

    下面这张图,相信很多朋友们都有看过,一名叙利亚自由主义武装分子制造了一个DIY的遥控武器台,而且在武器架上摆放着一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军装备的STG44突击步枪。然后问题来了,这批60多年前的武器为啥会出现在叙利亚?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吧。下图是stg44在二战期间的产量,其中Mkb.42

  • 党卫军ss骷髅戒指有何寓意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战争

    ss骷髅戒指看起来很邪恶,但同时透露着无线的霸气,很多德粉都很喜欢。其实ss骷髅戒指是当年纳粹德国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在1934年4月份所定制的一款私人礼物,这与国家制定的正式勋章以及战功章不同。价值特殊,是党卫队员高评价的象徵之物。戒指上面刻有北欧古字和骷髅图案,周围佩有德国国树橡叶图案。内侧刻有获得

  • 党卫军第一装甲师编制有多强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战争

    说起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第一警卫旗队师,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党卫军第一师,精锐中的精锐。这个师之所以能叫党卫军第一装甲师,毋庸置疑它的组建应该是最早的。早在1933年该师的前身就出现了,当然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柏林党卫队总部卫队。该卫队的主要职能是保卫他们的头子阿道夫希特勒的人身安全,其中由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