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淮军

淮军

淮军

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总督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省军务,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主动请命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有关“淮军”的历史故事

  • 叶志超逃跑为保存淮军实力是真的吗(淮军叶志超)

    晚清甲午战争中的甲午战争,直隶将军叶志超在两军交战时,突然脚沾油污逃跑,最终导致平壤被日军轻易占领。叶志超的逃跑也间接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也因为他的逃脱,叶志超被冠以逃脱将军的名号,被放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如果你不了解叶志超,你大概会认为他怕死。但历史上的叶志超不是懦夫。这个人出身贫寒,属于从底层

  • 日本人眼中的清朝淮军是怎样的?有多厉害?(淮军为什么打不过日军)

    《中国历史大逆转》里说,历史不能被长期欺骗,就像人不能被长期欺骗一样。历史会被封存,但永远无法被掩盖。都说我国历史上的清军,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是一支装备极其落后,毫无还手之力的军队。全军的强大与整个清朝的衰亡紧密相连。历史的真相和人们的意识完全不一样。清朝有军队,这是清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

  • 为什么有淮由湘出的说法,湘军和淮军谁的战斗力更强?

    清朝末年出现了两支精锐部队,一支是湘军,一支是淮军。湘军和淮军,是晚清最有名的两支军队,是清朝的主要国防力量。如果将湘军和淮军作对比,谁的战斗力更强?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大清赖以发家的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已不堪大用。满清统治者不得不借助于汉族地主阶级的力量,让他们招募乡勇,

  • 甲午之战:第八章 再失守,连战连败_湘军与淮军

    湘军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湖南双峰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

  • 李鸿章引以为傲的淮军家底,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出现过的雇佣兵

    19世纪的中国,是一段动荡和屈辱的历史,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不断。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动荡的局面,而西方殖民者肆无忌惮地侵犯和掠夺,更是让原本摇摇欲坠的国本和政体陷入无限的混乱之中。01淮勇成军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进军上海,驻扎上海的清军无法抵挡,上海地方官派代表向

  • 日本人眼中的清朝淮军是怎样的?有多厉害?

    《中国历史的翻案》中有讲到: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历史会被封存,但是绝不可能被掩盖。说我国历史上的清朝军队,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那是一个装备极其落后,毫无还手能力的军队。整个军队实力和整个清朝的腐朽没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队伍。历史的真相和人们的意识截然不同,清朝有一支军队,堪

  • 叶志超逃跑为保存淮军实力是真的吗

    在清末的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一品直隶叶志超将军在两军交战的时候突然间就脚底子抹油一溜烟跑没影弃战了,最终导致了平壤轻松被日军占领。叶志超的逃跑也间接性的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也正式因为他逃跑了,叶志超也被冠以逃跑将军的名号,被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之上。如果不了解叶志超的人,估计会认为他就是怕死。但历史上

  • 李鸿章组建淮军

    组建淮军咸歉十一年(1861年)夏,西城团练喽罗患上知曾经国藩便任两江总督,安徽人李鸿章正在幕中掌管秘密时,便公推曾经任李文安幕僚的张树声背李鸿章、曾经国藩上了一讲禀帖,洞陈安徽局势,并暗示了乐意投效的信心。曾经阅后年夜为欣赏,亲笔指挥“自力江北,实祖死也”。因为庐州团练的那些基本以及李鸿章正在外地

  • 爱国大臣李鸿章建立的淮军 李鸿章与日谈判

    李鸿章谈判李鸿章作为中国晚清时期外交第一人,多次代表清政府和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李鸿章与日本的谈判,当时甲午中日战争刚刚结束,中国作为战败国的身份前往日本谈判商议《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在赴日本谈判时,李鸿章作为战败国代表的身份,这个身份让他在谈判初期处于劣势,但李鸿章因

  • “借势”:李鸿章化危机为机遇,实现淮军转型!

    提起近代中日关系,多数人都将目光集中到了那场埋葬洋务运动的甲午战争。相较而言,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则被严重低估。其实,它同样极大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种影响,尤其落实在一个人身上。当旁人只知道破口大骂时,他却抓住时机,重新缔造了新的军事王国!他,就是提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一场耗时

  • 他被李鸿章挖走后成淮军名将,此人究竟是谁?

    程学启,安徽桐城人,原为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下,作战勇敢,屡立战功。1860年(咸丰十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率领湘军围攻安庆。程学启受命抵抗,屡次击败湘军的进攻,令曾氏兄弟大伤脑筋。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曾氏兄弟决定对程学启进行策反、招降。鉴于程学启很孝顺养母

  • 李鸿章的淮军兴起之路:能平定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起事后,清廷突然发现:朝廷厚养了两百多年的八旗兵、绿营兵,全然是些废物。不得已,只能求救于汉人乡绅组织的团练。当时正在湖南丁忧的曾国藩,于是顺理成章地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地方武装:湘军。清廷最后能平定太平天国,靠的基本上就是曾国藩的这支湘军。咸丰过世,慈禧执政初期,晚清所依赖的,正是曾国藩一人。

  • 为镇压东学党起义派淮军在牙山登陆

    1894年6月6日,为***晨陈东教党叛逆,浑晨当局应晨陈国王哀求,派叶志超、聂士成率淮军2400人正在牙山上岸。面击检察:汗青上的古天6月6日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便开设了奉行[年夜路政策],他的尾要宗旨是侵犯晨陈以及中国。1876年,日本迫使晨陈李氏王晨签定《江华公约》。今后,晨陈渐渐沦为殖平易近

  • 李鸿章的淮军兴起之路

    宁靖天堂发难后,浑廷俄然收现:晨廷薄养了两百多年的八旗兵、绿营兵,齐然是些兴物。没有患上已经,只能供救于汉人城绅构造的团练。事先在湖北母丧的曾经国藩,因而逆理成章天组建了属于本人之处武拆:湘军。浑廷最初能仄定宁靖天堂,靠的基础上便是曾经国藩的那收湘军。咸歉过世,慈禧在朝早期,早浑所依附的,恰是曾经国

  • 英军悍将史密斯:为报李秀成知遇之恩,与淮军血战身亡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里,与不少国家都建立了友好亲切的关系。从最开始的周边国家一直蔓延到海外各国。这些国家的人民常常会来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来的人也就更多。在这些人当中,有人坚持信仰成为了一名神父;也有人精通算计成为了商人;而还有的人,扛起了枪成为战士。英军悍将史密斯,为报李秀成知遇之

  • 淮军名将,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如何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家?

    1862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鸿章受曾国藩指派,到合肥招募淮军。刘铭传同张树珊、潘鼎新、吴长庆等各领本部团练投奔。曾国藩对这批新募淮勇极为重视,所有器械粮饷的供应悉仿湘军,手订营制,亲到校场检阅,命刘铭传充任“铭字营”营官。“铭字营”中多为刘家子弟,刘铭传在营中职务最高,辈份也最高,其骨干将领皆为刘

  • 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的湘淮军是火枪兵吗?说实话要感谢西方和李鸿章

    那么作为推翻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各股起义军主力的湘军、淮军,是否装备了现代化武器装备?为何又说湘军、淮军的发展要感谢洋人和李鸿章呢?首先这里所说的现代化装备不仅仅指简简单单的火器,其实说到火器明清军队都有装备,就连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也有火器,这里所说的是包括西式枪炮、练兵方法、洋操、装备数量、先进程度等

  • 湘军、淮军是否遭到了清廷的忌惮?他们又靠什么筹措军费呢?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咸丰皇帝在世时,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清军一败再败,咸丰曾经下旨:“克复金陵者王”。慌乱的咸丰帝甚至喊出了“无论满汉,一律封王”的承诺。但是,当曾国藩率领湘军真的攻下南京城,覆灭太平天国运动后,已经缓过气来的满清毫不意外的后悔了。由于害怕曾国藩封王后势大难制,满清自己扇自己

  • 廖发寿:先后击杀淮军名将何安泰和程学启二人,兵败后被就地处死

    廖发寿,绰号廖秃子,太平军悍将之一,他也是两广的老兄弟,参加过金田起义,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天王洪秀全为了止住颓势,大力提拔青年才俊担任太平天国要职,廖发寿因而受到了升迁,成为太平天国的将领。1861年,廖发寿跟随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主力攻打有着“十里洋场”之称的上海,此战,廖发寿身先士卒,

  • 尹隆河之战淮军溃败,千钧一发之际,鲍超杀入重围,清军转败为胜

    同治五年九月,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兵为东捻、西捻两支,东捻军由赖汉英率领,西捻军由张宗禹率领,东西捻军遥相呼应,成为清政府的又一大心患。鲍超率军参加剿捻起初并不顺利,一是后勤粮草跟不上;二是捻军与太平军不同,捻军以骑兵为主,行动迅速。而对于一贯习惯于稳扎稳打的霆军来说,起初非常不适应捻军这种打法。但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