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中书省

中书省

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其名称。

有关“中书省”的历史故事

  • 小明王封朱元璋为行中书省丞相和平章有何不同?

    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集庆为应天府。时任农民起义军名义上的领袖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至正十九年,朱元璋控制了江左、浙右等地,小明王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 元朝为什么只存在了年?元朝灭亡原因揭秘(元朝中书省权力过重导致元朝灭亡)

    元朝是唐、宋、元、明、清五代中最短命的朝代,也是少数民族第一次掌权。其实蒙古人勇猛善战的经验我们都有所耳闻,但是蒙古人治理国家的能力却比较尴尬,主要是蒙古人还不喜欢汉人,所以双方的矛盾在不断升级。后来蒙古逐渐失去霸主地位,被朱元璋报复。这个结果也在意料之中。不同的民族还是要想办法和睦相处,而不是靠剥

  • 朱元璋升任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处州的攻占,标志着朱元璋浙东战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也是他发动地区性统一战争的胜利。人们常说:好事成双。这不,就在浙东战场攻占处州的捷报到达之前的龙凤五年(1359)五月,“老领导”宋小明王颁发诏谕,擢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也就是说尽管当时朱元璋雄踞一方

  • “小牛犊”胡惟庸独相中书省

    〇“小牛犊”胡惟庸独相中书省再看胡惟庸,刚开始任右宰相时他确实不错,小心谨慎又精明干练,所以给人感觉:他既没有像李善长那样遇事往往专断,又没有像汪广洋那样过于谨小慎微而大小事情都得请示。胡惟庸处理事情很有分寸,该汇报的就汇报,不该汇报的就自己处理。在那时朱元璋的眼里,这正是集

  • 《奉和中书徐侍郎中书省玩白云寄颖阳赵大》原文、译文及注释

    青阙朝初退,白云遥在天。非关取雷雨,故欲伴神仙。泛滟鹓池曲,飘飖琐闼前。犹多远山意,幸入侍臣篇。

  • 《直中书省》原文、译文及注释

    清切凤凰池,扶疏鸡树枝。唯应集鸾鹭,何为宿羁雌。大造乾坤辟,深恩雨露垂。昆蚑皆含养,驽骀亦驱驰。木偶翻为用,芝泥忽滥窥。九思空自勉,五字本无施。徒喜逢千载,何阶答二仪。萤光向日尽,蚊力负山疲。禁宇庭除阔,闲宵钟箭移。暗花临户发,残月下帘欹。白发随年改,丹心为主披。命将时共泰,言与行俱危。寄谢巢由客,

  • 《和杨舍人咏中书省花树》原文、译文及注释

    花萼映芳丛,参差间早红。因风时落砌,杂雨乍浮空。影照凤池水,香飘鸡树风。岂不爱攀折,希君怀袖中。

  • 《山河月明》“大棺材”理论火了,刘伯温为何称中书省为大棺材?

    《山河月明》热播,神算子刘伯温戏份不多,但一出场就语惊四座。剧中太子朱标向朱元璋举荐刘伯温为相,可是朱元璋没有选刘伯温,而是选了胡惟庸。朱标安慰刘伯温,宰相的位置总有一天是您的,刘伯温却说,我可不喜欢这个位置,现在的中书省啊!就是一口大棺材。此为何意?(刘伯温)一、中书省是个什么东西?通俗地说,中书

  •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职务的原因,朱元璋下诏废除中书省是因为什么?

    说起来,历史上敢惹朱元璋的人真不多。可是中国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他就敢虎口拔牙,妄想干掉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己取而代之。但你会说,胡惟庸不就是朱元璋手底下的丞相吗?事情是这样的,说胡惟庸本为元末濠州定远人,跟明朝开国元勋李善长是同乡。他拼命巴结李善长,和他成了儿女亲家,故而受到李善长的多次举荐,

  • 中书省的职责

    中书省,现代天子曲属的中枢民署之名,启建政权在朝中枢部分。汉代初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晨之后称中书省,为承袭君主张旨,主持秘密,收布天子圣旨、中心政令的最下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齐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造),为中心最下当局构造。唐宋以中书令为少民,任尾席宰相;以中书侍郎为副少民,为流动体例的宰相;以中

  • 汉朝便有三省萌芽,侍中曾在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中唐后变为虚衔

    尚书省尚书省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始名尚书台,后称尚书省。它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起来的。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或启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汉武帝刘彻时,进一步强化君权,政事不专任二府

  • 唐朝三省六部太混乱:中书要员兼六部尚书,门下官吏又任职中书省

    一、三省六部的职能唐朝沿袭汉朝、隋朝的旧制,并进行了一些改良。最初,朝廷的管理机构名叫“三省六部”。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由三省统辖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来进行国家的管理。而这三省之中,“中书”与“门下”原来是制衡“尚书省”的。三省具体的职责范围,大致是这样(不完全一致):中书省

  • 古代的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中书省职能介绍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其名称。元朝中书

  • 隋唐时期中书省的主要职权介绍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唐宋以中书令为长官,任首席宰相;以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为固定编制的宰相;以

  • 元朝征东等处行中书省管辖区域介绍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征东行中书省或征东行省,又称日本行省或征日本行省,是元朝政府曾在朝鲜半岛设立的一个特殊的行中书省。简介元朝为了控制高丽,规定高丽王应娶蒙古公主为后,且高丽世子幼年应在大都蒙古朝廷长大。元初曾征发高丽军参加元日战争,元末也有高丽军参加对红巾军的战争。与其他行中书省不同的是,该行

  • 行中书省和中书省的区别

    行中书省,中国元朝(中统、至元年间)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元代从至治(1321-1323年)到至正(1341-1369年)。元朝全国四级地方行政制中,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内蒙古部分

  • 李思齐:元末军阀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李思齐(1323年-1374年),字世贤,罗山人,元末明初将领。李思齐最初与察罕帖木儿(又名李察罕)组织武装,镇压红巾军,后拥兵陕西长安,元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进攻数次,都不得以攻破。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思齐降明。后朱元璋派李思齐招降王保保,王保保礼遇有加,并派骑兵送归。后快抵塞内时,骑兵

  • 明朝初年中书省左丞相权责介绍 明朝中书省相当于什么部门

    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左右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总理天下政务。结构中书省结构中有:左丞相,正一品。右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左丞,正二品。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直省舍人,后改为中书舍人,从七品。中书省属官左、右司中:左司

  • 中书省的主要职权 中书省最高长官是什么官职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简介中书省是古代政权体系中的三省之一,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叫做熟拟,亦称熟状拟定,有详拟定稿之意。中书熟拟送呈皇帝,皇帝只亲览批阅,御印可其奏,称印画。经此手续后,便可降出奉行。即是说,皇帝对政府所下一切最高命令有其同意权,宰相出旨,只求皇

  • 以范仲淹之才及士人中的名望,为什么没有入中书省为相呢?

    范仲淹确实是北宋时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为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一生政绩卓著,若宋仁宗能够坚持任范仲淹的改革,北宋的“三冗”弊政可以及早改除,宋仁宗时代将会是一个中兴的局面。可范仲淹这个人性格太过耿直,这是影响他仕途的主要原因,但他已经作到参政知事,即副宰相,可在“庆历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