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以范仲淹之才及士人中的名望,为什么没有入中书省为相呢?

以范仲淹之才及士人中的名望,为什么没有入中书省为相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孙金星 访问量:167 更新时间:2024/1/17 16:38:17

范仲淹确实是北宋时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为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一生政绩卓著,若宋仁宗能够坚持任范仲淹的改革,北宋的“三冗”弊政可以及早改除,宋仁宗时代将会是一个中兴的局面。可范仲淹这个人性格太过耿直,这是影响他仕途的主要原因,但他已经作到参政知事,即副宰相,可在“庆历新政”中得罪人太多,再加上宋仁宗对改革的决心不坚定,最终庆历改革失败,范仲淹被贬到地方。

任何人都喜欢阿谀奉承之人,包括英明的皇帝也不例外,李世民表面上喜欢魏征直谏,内心里其实恨死他了,只不过是互为利用吧了!范仲淹性格非直,他以天下为己任,什么时候都是公事公办、就事说事,得罪了许多人,不死就算万幸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范仲淹做的比较出名的几件事。

第一件事:反对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刘娥拜寿,得罪还在垂帘听政的太后刘娥

章献太后刘娥在历史是差点成为第二个女皇的人物,在宋仁宗当皇帝的前十年垂帘听政,最后想效仿女皇武则天,无奈大臣的对,临那一年穿着龙袍进太庙朝拜太祖、太宗,名相寇准和宠臣丁谓都是栽在她手里。就这样一个人物范仲淹豪不畏惧,直接反对宋仁宗率百官为她拜寿,那不是找死的。

太家都知“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宋仁宗和刘娥的事,虽然是传说,但宋仁宗确实不是刘娥生的。宋仁宗登基时才十二岁,皇太后刘娥便总摄朝政,直到她死后仁宗才掌握权力,前后摄政十一年,险些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在宋仁宗十九岁那一年,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当时只是个皇家书籍的校理员,但他认为这一做法不符合礼仪,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

结果仁宋没有答复他,范仲淹便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送到入宫里后,再次石沉大海。副宰相晏殊知道后大惊,批评他说你小子这么轻率用事,不但影响你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你的人(晏殊举荐了范仲淹)。范仲淹不但不听劝,反而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好在这一次太后刘娥没有象武则天那样严厉处罚他,但第二年范仲淹自请离京到地方上任职。刘娥死后仁宗又召他回京任职,这时候很多大臣都向仁宗上奏刘娥的罪过,请求仁宗降罪刘娥。这时范仲淹却上奏说刘娥养护仁宗有功,建议朝廷要掩饰她的过失,维护她的名誉。

第二件事:反对宋仁宗废郭皇后,得罪宋仁宗和宰相吕夷简

郭皇后是宋仁宗第一个皇后,她是节度使郭崇的女儿,又是在太后刘娥的支持下当上皇后的,宋仁宗不喜欢她。郭皇后仗着有刘太后撑腰,性格十分妒忌,并派人严密监视宋仁宗的行踪,使他不得亲近其他宫女妃嫔,宋仁宗心中十分愤怒,但有刘太后在却不敢明说。

刘太后死后宋仁宗便不理郭皇后了,但她却不知道收敛,反而醋意大发,经常对仁宗的宠妃尚氏、杨氏破口大骂。一次宋仁宗正在尚氏那郭皇后赶到,二人起争执,郭皇后举扇打尚氏,仁宗上前救尚氏,结果郭皇后收不住手,扇子打在仁宗的脖子上,宋仁宗大怒要废掉郭皇后。

这事被宰相吕夷简知道了,吕夷简与郭皇后有间隙,便以郭皇后无子为名上奏支持宋仁宗废掉郭皇后。这时候范仲淹又反对宋仁宗废后,说废立皇后事关朝局,请仁宗收回成命,后来又联合十几名大臣求见仁宗,仁宗让吕夷简与他们解释,结果吕夷简被范仲淹辩得理屈词穷,无以为对。最后宋仁宗废后决心已定,将范仲淹等一干人都贬出了京。

第三件事:弹劾吕夷简引起景祐党争,再次被贬出京,后来西北党项族李元昊叛宋自立,范仲淹又到西北抗击西夏

景祐三年,范仲淹在开封府知府任上时,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这次事件引起大范围党争,被称为景祐党争,范仲淹又被贬出京,出京时大臣们畏惧吕夷简的势力,竟无人敢送。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了相,有很多大臣上书替范仲淹辩白,这又引起另一派人的争论,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最仁宗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1038年,西北军阀党项人李元昊叛宋独立建立西夏,大举进犯宋境,宋仁宗又起用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使,抗击西夏。在西北的几年内范仲淹与韩琦等将领共同抗击西夏,取得很大的战功,最终迫使西夏求和。当时西北有民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西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第四件事:庆历新政得罪守旧派朝臣和既得利益集团

庆历三年,西夏同宋朝完成“庆历议和”后,范仲淹被宋仁宗调回京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这时候宋朝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已经很严重,宋仁宗欲改除朝廷弊病,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便任用范仲淹、富弼等实施改革。范仲淹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

到庆历五年,反对声愈加激烈,宗室、勋贵等既得利益集团都加入到反对的行列中,宋仁宗改革向决心开始动摇,范仲淹请求辞去参知政事一职,外放到邠州,后来又到邓州。随着范仲淹、富弼等改革人士的离去,实施近一年的庆历新政停止,改革失败。

这一次改革失败使宋朝去中兴的机会,若是这次改革成功,便不会再有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北宋晚期也不会陷入新旧两党斗争的恶性循环,也不至于很快灭亡。范仲淹这一次离开京后没有再回京任职,先后到邠州、邓州、杭州任职,最后死在赴颍州的路上。

范仲淹是个以“天下为公”的人,他在《岳阳楼记》中写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但范仲淹过于耿直,他一生坚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生信条,屡次直言上谏,多次遭贬出京。比较幸运的是他生在了北宋,这是一个对文人士大夫十分宽容的时代,而且遇到了宋仁宗,若是生在别的朝代,早就死几回了。

标签: 范仲淹

更多文章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范仲淹却让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的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观景说史V标签:范仲淹

    引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怀旧》自古以来,粮食问题就无比重要,如果没有粮食,人们就会挨饿,甚至会被饿死。古代由于落后的生产力,从来没有解决过粮食问题,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表面看上去是赵王使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老将廉颇,才输掉了战争,其

  • 《清平乐》“承包”9年语文书!苏轼最多!范仲淹《岳阳楼记》难背!

    历史人物编辑:教育孩子方法分享标签:范仲淹

    《清平乐》开播之后,很多网友才意外发现这赵祯身边居然有那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有写从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认识了!而到了初中高中!我们依然躲不过被他们支配的恐惧!因为!我们必须得被他们写的文章!也就是我们9年义务教育语文书里面必备的古诗词和古文!如今有些人已经大学毕业了,看到这么多名人,依旧还是会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范仲淹

    导语:江山辈有才人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从来都不缺文人骚客或是良才将帅,无数种有趣的灵魂燃起了精彩的时光画卷,构建起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廊。有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洒脱,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有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 宋朝灾民没钱买米下锅,范仲淹却说:继续涨价!事后才知他多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范仲淹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人是文武双全的,笔下可千言,还知兵善战。比如说曹操,武能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文还能写出短歌行和观沧海这样的好诗。而范仲淹显然也是这样一个典型,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出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他的心里有国家,有民族,有百姓,世人

  • 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精彩的朋友圈!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范仲淹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了“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了“国强兵弱”的局面,也预示着北宋未来被挨打的命运。然而,却在科学文化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朝是史上少有的思想开放时期,文人得到了最大的发展空间,无论知识分子怎么作作,宋朝终其一朝,没有杀一个知识分子,可见宋朝文人地位之高。北宋有很多标签,发达的科

  • 荒年来临,范仲淹哄抬物价反而解决了饥荒,这其中有那些门道呢?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范仲淹

    在讲述范仲淹提高米价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个故事:“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讲的就是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到寺庙抽签,来看他是否能当宰相,可是第一签的结果却是否。然后他便问第二个问题:那能否当一个医生?在传统士农工商阶级下,医生算是体制外的人,属于杂人,很少有人去尝试。问及缘由:范仲淹说,当不成宰相救济

  •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

    历史人物编辑:书展静夜标签:范仲淹

    此人是范仲淹后代,被大明忽视,投降大清后成开国第一文臣我们都知道,元朝和清朝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由少数民族所统治,但是为何元朝仅仅90多年就灭亡了,而大清却延续了数百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元朝没有进行汉化,完全是以自己民族的落后方式来统治先进的中原大地,故此必然灭亡。相对来说,大清之所以能够国运长久

  • 小镇做题家出身的范仲淹,一个令人皇帝都头痛的家伙

    历史人物编辑:薛明旺标签:范仲淹

    一提到范仲淹,很多人想到的是岳阳楼、是西北塞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位名震古今的大家,是小镇做题家出身,也是一个让疼头痛的刺头……(一)范仲淹年少的时候去算命,他问人家:“我能当宰相不?”对方直接回到:“没可能。”老范又问:“那我能当医生不?”对方还是回答:“没可能。”老范仰天长叹:“男子汉大丈

  • 范仲淹的这首千古名词,句句堪称经典,最后9个字惊艳世人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范仲淹

    古代大臣死后的谥号,可以反映出生前的作为,对于文臣来说,若能得到“文正”的追谥,绝对称得上最高荣誉。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谥号为“文正”的人并不多,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或许范仲淹文学功底略逊于苏东坡,但他为官期间取得的成绩,远在苏东坡之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是这

  •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历史人物编辑:执笔话史标签:范仲淹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却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且还被堪称一奇、一绝,为后世所歌颂,被列入中学生教科书。原来文中的一切,都只是他内心之所想。文学和艺术讲究的是以心造境。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据考证,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竣工,请他作序,他还在别的地方玩呢。没去过岳阳楼而写《